看完315,感覺天都塌了(完整名單曝光)

來源:央視財經/燕梳樓

一年一度“3·15”晚會在昨晚(15日)8時正式開啟,今年晚會的主題是 “共鑄誠信 提振消費” 晚會揭露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消費陷阱?你被套路了嗎?
看完315晚會,很多網友感覺天都塌了。
因為315爆的雷,幾乎全部都踩過。
01
第一彈
涉及多家知名品牌!
翻新衛生巾、紙尿褲
竟被二次銷售!
2025年初,“3·15”晚會與《財經調查》接獲舉報,揭露山東梁山希希紙製品公司違法翻銷劣質衛生用品。
記者暗訪發現,該公司以廢品回收名義,從正規廠商低價購入本應銷燬的衛生巾、紙尿褲殘次品,經分揀後高價倒賣。
公司負責人劉總展示的倉庫內堆積上百噸工業垃圾,包含麥酷酷、自由點等品牌殘次品。
工人將未切碎的"二等品"徒手分揀,透過敲打復原蓬鬆度,裝入無標識包裝袋。
翻新產品涉及嫚熙、中億孕嬰、米菲等多個品牌,加工全程無消毒措施,衛生狀況堪憂。
劉總透露,其透過行賄生產企業員工(每噸加價100元,另付班長3000元/車),繞過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的明文規定,以1450元/噸購入30噸廢料可提煉15噸"二等品"。
這些成本260-1400元/噸的廢料經翻新後,市場售價達七八千元/噸,暴利超5倍。
該企業行為嚴重違反國家衛生標準,將攜帶細菌超標風險的劣質產品重新流入市場,尤其威脅嬰幼兒健康。
暗訪中米菲品牌整包未切碎殘次品的到貨,證實其違法產業鏈仍在運作。
目前案件已引發監管部門關注,後續處理正在推進中。
02
第二彈
一次性內褲“爆雷”
徒手製作不滅菌
“出差旅行新選擇”“EO滅菌、不用洗直接穿”“抑菌率高達99%”,2025年,一次性內褲憑藉方便、衛生,成為市場熱銷的產品。
但火爆熱銷的背後,事實真的如此嗎?
2025年1月,記者來到了商丘市,知情人告訴記者,當地有多家服飾加工企業生產的一次性內褲,並不衛生,根本就不會殺菌。
產品包裝上標註的面料材質是“棉”,實際卻使用的“滌”,在一些型號的一次性內褲上,企業直接寫上“純棉”,嚴重“貨不對板”。
記者以採購商的身份,聯絡上夢陽服飾有限公司。
工作人員帶領記者透過昏暗狹窄的樓梯進入公司。在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都是在徒手製作一次性內褲,原材料也隨意堆放,布料旁還堆著垃圾雜物,凌亂的編織袋裡裝滿即將銷往市場的一次性內褲。
記者在商丘市虞城縣接連走訪了十多家生產廠家看到,車間隨意散漫生產的現象不在少數,生產好的一次性內褲被隨意堆放,工作臺也是工人的餐桌。在車間裡,工人正用噴槍往內褲上噴一種特別的液體——“槍水”。
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噴在一次性內褲上的液體,其實是一種強力速幹去汙劑,氣味不好聞,也不能直接用手去觸控,“聞著有一股嗆鼻子味兒”。
在健芝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可以提供“代加工”服務,他們生產過“初醫生”一次性內衣、“貝姿妍”一次性內褲和“浪莎”一次性內褲,為了控制成本,部分產品不進行殺菌消毒。
03
第三彈
維修刺客,啄木鳥!
維修亂象何時“修”?
啄木鳥家庭維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家電維修平臺,公司宣稱在國內300多個城市都有業務開展,線上接單的維修師傅達10萬名之多。
記者在網路上查詢發現,啄木鳥家庭維修平臺在某投訴網站上的投訴量超過6000條。為了真實瞭解這家公司的內部情況,記者以應聘的方式,進入了啄木鳥公司。
培訓經理表示,上門維修人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在服務過程中提高收費。如果客戶嫌貴,就可以表演一齣“雙簧戲”給顧客看。兩天的入職培訓課程結束之後,記者跟著公司安排的黃師傅去給一位客戶更換洗衣機的電機。這一單,黃師傅收了客戶659元維修費,換下來的電機賣了60元,成本只有購買塑膠電機的91元。
接下來的幾天,記者幾乎每次上門維修都能見識到“新套路”:一位客戶水龍頭沒開啟,導致洗衣機無法進水,師傅上門打開了洗衣機的水龍頭,收費100多元;燃氣灶沒電,客戶更換電池後沒拿掉電池帽,給客戶更換成本20元左右的點火器,再將電池帽拿掉,收費250多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維修師傅想盡辦法多收消費者錢呢?
黃師傅告訴記者,最核心的關鍵,還是來自家電維修平臺施加的壓力。維修人員經常會因為報價過低受到公司上級的批評,公司會要求維修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儘可能提高收費。黃師傅表示:“你只能拿到四成回報,公司拿六成,想賺錢只能靠換東西。”由於維修平臺掌握著客源渠道,佔絕對的主導地位,沒有平臺,師傅們幾乎接不到維修單。
04
第四彈
“保水蝦仁”,浮出水面!
1斤蝦仁7兩冰……
據央視財經,你從電商平臺買過蝦仁嗎?近期,接到群眾舉報,稱有部分生產廠家在加工水產品時違規、超量新增保水劑。保水劑即食品水分保持劑,常用複合磷酸鹽,能保持蝦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長保質期,業內稱這樣的方式為“保水”或“泡藥”,但部分企業卻用保水劑來“給蝦增重”。
為深入生產一線調查,在業內知情人的指引下,記者前往名為尚方舟的食品公司。工作人員透露,他們會依據客戶需求,定製不同規格的蝦仁。記者走進該企業庫房,只見地面上堆放著各種大袋的複合磷酸鹽保水劑。
按照國家的規範,一定量新增保水劑,本意是為了改良蝦仁口感、保持水分,增加保質期。但保水劑的規定到了部分企業的手上,卻有了其他的用途,首先就是——增重。
這家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水百分之二十,意味著蝦仁吸收水分之後體積變大,重量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走進企業的生產車間,地面上並排放著幾個黃色大桶,桶裡青黑色液體中攪拌的正是泡藥的蝦仁。
工作人員說,他們會按客戶要求的保水率,確定浸泡時間。
記者查閱國家相關法規得知,國家對冷凍水產品中磷酸鹽的新增量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定,冷凍蝦仁中,磷酸及磷酸鹽以磷酸根計,每1000克最大使用量為5克,即千分之五。然而,根據記者調查,該廠蝦仁磷酸鹽新增量千分之三十,浸泡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保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這會導致蝦仁磷酸鹽含量嚴重超標,企業負責人卻對此並不在意。
生產企業究竟會違規新增多少保水劑呢?一家企業的生產線,不能說明問題,記者繼續來到另一家工廠——中青海洋水產有限公司。
中青海洋水產有限公司 工作人員:大概說,100斤(蝦仁)泡回來124斤,做出來124斤。
記者:多出24斤?
工作人員:對。
保水劑成了蝦仁增重吸水的一個重要工具,畢竟水比貨壓秤,添多少,就能多出多少重量,這就是多出來的企業利潤。而且賣相好、口感還脆,價格還可以賣得更高。
在中青海洋水產的生產現場,記者目睹了泡完藥的蝦仁後續加工流程。剛從桶裡撈出的蝦仁,直接被送上包冰機的傳送帶,迅速進入冰凍環節,眨眼間就裹上了一層冰衣。
工人告訴記者,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實則暗藏玄機,包冰是為了二次增重,進一步增加蝦仁的重量,賺取更多利潤。
在良基冷凍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拿出一款蝦仁樣品,告訴記者,這是質量上乘的產品,所用的蝦是蛟塘蝦,由本地新鮮蝦製作而成。為了保證蝦仁的口感,保水率只做到了16%到18%。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水劑新增量的多少一般由蝦仁的價格決定,價格高的蝦仁保水率相對會低一些。保過水的蝦仁,吃起來又滑又嫩,銷量很好。但這樣的保水蝦仁,工作人員自己卻不吃。
記者在與多家水產加工企業的接觸中瞭解到,對於這些企業而言,保水劑的新增,已經成了他們一個增加產品重量、強化蝦仁口感的掙錢法寶。
走訪過程中,多家企業告訴記者,儘管蝦仁在加工時添加了保水劑磷酸鹽,但他們的成品外包裝上,並不作標註,成分表僅標明蝦仁和水。
連雲港鮮知餚食品公司,其主要業務是給電商平臺供貨,記者走進這家企業的生產車間,這裡的環境令人擔憂。狹小的房間髒亂不堪,工人沒有任何衛生防護措施,直接將凍蝦仁裝袋稱重、封口後發貨。
當記者詢問包裝上是否應標註保水劑相關資訊時,負責人表示:不標註。
在漁趣多食品有限公司代理的蝦仁產品的配料表上,也沒有標註添加了保水劑磷酸鹽。該公司負責人解釋,蝦仁作為生鮮和食用農產品,標籤無需太過詳細。
行業內的這些個別企業,如此違規地超量新增磷酸鹽製造出來的“保水蝦仁”,究竟會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何種影響呢?長期過量攝入磷酸鹽可能會帶來健康風險,例如消化系統問題、導致人體的鈣磷比失衡、缺鈣、引發心血管疾病。
“3·15”記者將這些樣品送往權威檢測機構進行了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
寶輝水產有限公司生產的凍蝦仁磷酸鹽總量每公斤7.57克,相較國家最高允許標準含量超標51.4%;
良基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凍蝦仁磷酸鹽總量每公斤12.5克,相較國家最高允許標準含量超標145%。
05
第五彈
最高年化利率近6000%
電子籤高利貸
涉及借貸寶平臺和人人信平臺
在眼下一些平臺熱推的短影片評論區裡,密密麻麻的留言映入眼簾,粗略一數,竟有幾千條之多,而仔細翻看就會發現,這些留言中都在反覆出現一個高頻詞——“電子籤”。
不僅是短影片平臺,在其他網路社交媒體上,大量相似的借款成功案例、求借款留言一股腦兒地湧現出來。用電子簽在陌生人之間借錢的方式,真的靠譜嗎?
報道稱,2025 年年初,洪先生和王女士急需資金週轉,在網路上找到了願意放款的人。洪先生在借貸寶平臺、王女士在人人信平臺,按照放款人要求,分別簽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欠條和借條。
洪先生稱,自己向放款人借款 5000 元,實際只收到 3500 元轉賬,可平臺欠條上的借款金額卻登記為 5000 元,短短 7 天,就要額外還 1500 元利息,洪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赤裸裸的高利貸和“砍頭息”!王女士在人人信平臺借了 30000 元,到賬 14000 元,扣除了 16000 元,說是利息。用電子籤借錢,最終卻借出了一個高利貸。
“3·15”晚會記者發現,在借貸寶平臺簽了正規的電子籤協議,打了電子籤的欠條,但實際交易的時候,真正的交易卻不在平臺上進行。多位在借貸寶、人人信這些電子籤平臺上籤條借款的人告訴記者,即便遭遇了放款人的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由於不清楚其真實身份資訊,根本沒辦法起訴。人人信的一位產品經理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平臺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透過做假賬號來規避法律風險的,目的就是讓受害人找不到起訴物件。
人人信經理暗示記者,去世人的資訊也能用來做賬號,“人臉識別是一種高科技技術,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著,法院肯定帶不走。”電子籤平臺的“實名認證”成了擺設,即使是被人告,平臺給出去的放款人資料,也是無法查證的。這樣設計的商業模式,放款人透過電子籤放高利貸掙錢,平臺不斷透過電子籤欠條收借錢人的手續費,出了問題,誰也不用擔責任。
06
第六彈
曝光個人資訊“黑洞”!
有平臺號稱一天處理100億條資料
近一年的時間裡,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出現了很多“精準獲客”的商業廣告。這些商家聲稱他們研發了一款全新的大資料獲客軟體,可以為商家精準獲取目標人群的消費習慣、手機號碼等聯絡方式,方便商家撥打電話推廣自己的業務和產品。

雲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他們的獲客軟體能夠將商家想要的關鍵詞設為標籤,軟體會自動在選擇的短影片平臺上掃描評論區,一旦發現與標籤詞相關的評論,就會強行抓取這個使用者的電話、微信賬號等資訊。

此外,這款獲客軟體,還能幫助商家監控和偷取自己同行的直播帶貨資料,去對方的直播間“截流和引流”。在綠信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這些軟體都是用爬蟲技術,偷取消費者個人資訊的。
在宣稱“擁有20億條精準人群畫像”的企騰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獲客軟體名為“火眼雲”,已經賣給了很多企業 :“像土巴兔之類的,口腔現在有一個拜博,醫美的比如說美萊”。此外,工作人員介紹,“火眼雲”還可以偷取企業公眾號的關注使用者或微信群成員的手機號碼,只要點選閱讀過、轉發過企業公眾號文章的使用者手機號碼也會被偷取。
在調查過程中,知情人還告訴記者,市場上現在最厲害的“獲客”公司,不僅僅是在網際網路上偷資料,還能使用手機的三網通訊大資料進行獲客。在一份宣傳資料上記者看到,這家公司將個人使用者分為9種類型,個人標籤達到3800項,網站2億多個,網際網路品牌6萬個,每日處理資料量達到了100億條。
啟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三網大資料”,是指三家電信運營商的資料。一番核對後,記者發現啟科科技透過運營商大資料偷取到的個人資料資訊,都是真實無誤的。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透過“精準通客戶管理平臺”,上面顯示的正是某電信運營商後臺的即時資料。就這樣,透過這款軟體,海量使用者資訊都被這成百上千的數字標籤打上了記號,成為待售的商品。
07
第七彈|
“一天打10萬個電話”!
智慧機器人成騷擾電話“幫兇”
據央視“3·15”報道,一年多來,網際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所謂“外呼”業務的廣告,這些外呼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幫助商家向手機使用者撥打自己的營銷電話,俗稱“電銷”。這些外呼公司打著“高效觸達使用者”“精準拓客”等旗號招攬生意,甚至還宣稱可以透過AI智慧機器人撥打營銷電話。
根據這些“外呼”網站上的聯絡方式,記者前往多地進行調查。眼下,使用所謂人工智慧機器人撥打營銷電話已經成為行業主流。首先是機器人不知疲倦,可以日夜撥打營銷電話,其二,智慧機器人輸出的聲音由真人錄音製作而成,讓接聽使用者難辨真偽。
在一家名為智優擎的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裡,負責人田經理打開了一套給客戶測試執行中的系統後臺,一家口腔醫院的智慧機器人的話術呈現在電腦螢幕上,每句話都設有相應的觸發關鍵詞,一旦消費者說了相關的語句,智慧機器人會轉到對應的回覆內容。他表示,“AI種類分得很廣,這種是純外呼AI,AI在前期,相當於無限接近一個真正的人幫你呼叫這個電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無論是外呼智慧機器人,還是真實的電話營銷人員,不經消費者同意撥打這類營銷電話,都屬於違法行為。有一種虛擬運營商,業內統稱為“虛商”,虛擬運營商同樣發售11位的手機號碼,大部分都是17或是16等數字開頭,被業內稱為“小號”。
記者瞭解到,這些從事外呼業務的公司,都是從虛擬運營商購買的“小號”,這些號碼沒有實體手機卡,也不需要實名認證。利用獲客軟體偷取消費者電話號碼,虛擬運營商有大量的小號,再加上外呼智慧機器人所謂的科技加持,市場上外呼公司的電話銷售產業鏈條,就這樣快速形成。
08
第八彈|
“一天流水20億元”!
手機抽獎“瘋狂斂財”……
據央視財經,最近,有關手機抽獎引發消費陷阱的投訴接連不斷。記者發現,在電子發票第三方服務平臺“諾諾網”開發票,提交發票資訊之後,頁面會自動跳轉至“大轉盤”小遊戲。點選抽獎,系統隨即提示“抽中大獎”,獎品是“200元話費券”。
然而記者購買後,並沒有任何話費到賬,也沒有看到200元的話費券。客服表示:“優惠券一共有30張,充200元減10元的券10張,充100元減5元的券20張。”記者發現,需要充值4000元話費才能用完這些話費券,並且最快需要15個月。
經調查,該廣告推廣由兌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記者奔赴杭州,找到了兌捷科技的主要控股方——兌吧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他們公司目前獲利最高的業務。“投100萬元當天回150萬元,這幾個板塊的業務客戶,已經接近於瘋狂。”話費券使用週期長,多數人領取一兩個月後就遺忘。商家正是利用這種遺忘和疏忽,抓住海量“沉默使用者”的空子,悄然斂財。
負責人表示,除了開發票,生活中還有很多掃碼場景都能植入他們的廣告,比如停車場掃碼付費。“送你一個影片會員,你點選以後要付19.9元,次月還會扣19.9元,預設你會來領,依然賺的是沉默使用者的錢。”此外,還有一種白酒推廣業務,兩箱原價63元/箱的白酒被宣稱價值4700多元,最後以398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諾禾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毫不避諱地承認,200元話費券、自動續費以及白酒推廣,這類業務本質上就帶著誘導屬性,甚至還有欺詐嫌疑,“基本上一天的流水在20億元左右。”
09
第九彈
五金市場公然售賣
非標電線電纜
按照舉報人提供的線索,“3·15”晚會記者在2025年1月,來到南寧的科德國際五金市場,這裡是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五金機電市場之一。記者在市場調查發現,這裡一些商家銷售的電線電纜產品報價明顯偏低,說辭也基本一致,那就是他們售賣的是所謂的“非標線”。
簡單來說,所謂“非標線”,就是未達到國家檢測標準的電線電纜。在這個市場裡,銷售“非標打折電線”並不是什麼秘密。貴陽的金石五金機電城,是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五金交易市場之一,然而,部分商家竟也在售賣同一規格、兩種價格的線纜。
這些暗地裡流通在多個市場裡的非標電線電纜,究竟又是誰生產的呢?
記者按照銷售商家提供的地址,來到了位於安順市的金明陽電線電纜公司,這家公司對外宣稱自己的年銷售額過億。負責公司銷售的陳總告訴記者,他們企業能按照客戶需求,生產不達標的電線。

在多個商家提供的供貨名單裡,潤雄電纜集團有限公司也多次被商家們提及,主管銷售的負責人範經理介紹,他們廠生產的“非標線”,不僅外觀和國標線一樣,還能提供齊全的資質報告,可以實現“造假一條龍”。據應急管理部統計,在國內重大火災的案例中,因線纜引發的火災佔50%以上,居各類火災之首,全國近十年來發生因電纜著火蔓延成災的重大事故逾百起。
10
最後的話
有人說,我們不要3.15,我們要365。但我要說,315本身就不應該存在,更不應該成為一場打假狂歡,然後歸於寂靜,生活照舊,互害依舊。
只有切實提高造假成本,讓好人不怕假,壞人不敢假,從制度上堵住造假售假的漏洞,才能天天315,不當小白鼠。
不能否認,我們當前還處於一個市場發展快於監管的上升通道,這也是市場開放與包容的標誌。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是所有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難題,發展中的中國也不會例外。
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只有切實解決誠信問題,才能長治久安。
商人重利而輕於義。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讓不義之利”,害了我的國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