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315,打工人的天塌了

源丨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作者丨饒桐語 常芳菲
編輯丨西打
圖源丨midjourney
又是一年315。今年翻車的品牌們,多了一股“班味兒”,打工人成了慘遭“背刺”的核心群體——出差常用的一次性內褲,是沒有殺過菌的;出租屋裡壞掉的電器,上門維修是會亂收費的;哪怕是出於健康考慮、買一份輕食,裡面的蝦仁還有可能是泡過“藥”、注過水的。
上班已經夠累了,面對這些躲不過的坑,打工人究竟還能信任誰?

出差黨的至暗時刻
每年315,衛生用品都是出問題的重災區,今年,塌房的主角成了出差黨的必備好物——一次性內褲,前腳還是種草無數,後腳就已全是事故。
事故的中心,是河南商丘的一個小縣城,虞城。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正在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次性內褲生產基地。只是,基地大了,管理卻沒跟上,央視記者隨機走訪了當地十多家作坊,發現工人們不僅會直接用手接觸內褲,還會使用一些“黑科技”,只需輕輕一噴,就能去除內褲上的汙漬,完成一個“除菌”的動作。
一次性內褲生產作坊內,工人直接用手觸碰內褲 圖源:央影片截圖
看到這些一次性用品的生產場景時,螢幕前的不少打工人,心都涼了半截。畢竟,一次性用品之所以走紅,就是抓住了兩大核心訴求:方便、乾淨。時間再往前倒幾年,還沒有這麼多人買一次性的壓縮毛巾、泡澡袋、馬桶墊,直到一系列酒店衛生問題被曝出,人們震撼於開水壺洗內褲、浴巾擦馬桶的畫面,才轉而投向一次性用品的懷抱。
只是,自己圖乾淨購買的無菌用品,卻比想象中更髒,“無菌”宣傳都是擺設。消費者圖乾淨,廠家們也知道,乾脆想出不少糊弄法,有的選擇拍個無菌產線的假影片,有的則在包裝上印上“EO滅菌後變為黃色”——誰能想到,包裝無需變色,本身就是黃色。
在虞城,一次性內褲產業的興起,不過是這兩年的事情。很多白牌藉著這個契機飛速成長,其中,就包括這次央視晚會里被點名的歐詩羅蘭。
歐詩羅蘭的創始人很年輕,是一個名叫李永康的00後,他曾經介紹過自己的發家史。早幾年,他還是做衛生口罩的生意,後來發現,一次性內褲的主要原料也是無紡布,很快便調轉方向,投產了幾十家虞城工廠,產品售往各大電商渠道。光是這位老闆一個人的產業,就能消化掉每月1000萬條一次性內褲的需求。
在一次採訪裡,李永康把自己的創業成功歸因於“快消主義的極致”,更重要的是,搭上了直播間的快車。和平臺渠道達成合作後,李永康的工廠所生產的歐詩羅蘭,很快走進了頭部主播“烈兒寶貝”的直播間。
直播間的能量,足以讓白牌商家們震撼。李永康說,原本作為白牌商家,自己很難對接上高坑位費的大主播,但在平臺的託管下,產品進了直播間,火速賣了萬單,“上完一波後,彈幕還一直要加”。消費創投智庫瀝金曾經做過資料統計,在2024年上半年,歐詩羅蘭的銷量同比增長了59628%。
當然,不再購買虞城生產的產品,或者轉而購買知名品牌,也無法確保自己就能完全“逃過一劫”。
這些小作坊生產的一次性內褲,除了作為白牌流入電商渠道銷售外,也有不少是給知名品牌代工的產品,如浪莎、貝姿妍、初醫生等。其中,一家工廠裡的員工十足坦誠地表示,即便是給大品牌代工,也不會盡數殺菌,只有少部分“會被競爭對手舉報”的產品,生產標準高一些。
浪莎一次性內褲的宣傳頁
看上去,白牌產品衛生堪憂,知名品牌則是管理堪憂,大品牌們管理不好加工廠,給消費者留下的坑也不少。
剛剛過去的2月,名創優品的一次性內褲也遭遇了一次輿論危機。那一回,出問題的生產廠家座標並非虞城,而是東莞——有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一次性內褲上有不明黃色汙漬,而就在包裝上,名創優品還赫然標註著“7A級抗菌”。對此,名創優品很快道了歉,下架了產品,表示將停止和這家生產商的訂單合作,卻依舊在人們心中種下了生產線衛生安全不達標的質疑。
盯不住工廠的品牌,顯然不止名創優品一家。315晚會里,同樣被曝光的紙製品,還有一家名為梁山希希的紙質品,這家公司的“搞錢”路子,是以千元每噸的價格收購生產垃圾,又以每噸七八千元的價格賣出去,有著令人咋舌的利潤率。而其收購的殘次品,很多都來自於諸如全棉時代、蘇菲、自由點、babycare這樣的大品牌。按照法律法規,不合格的殘次品應該被立即銷燬,如今卻重新包裝後再次流入市場。
實際上,無論是一次性內褲,還是各類衛生用品,都對應著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對於自己的目標受眾,品牌們都很清楚。比如,全棉時代勾勒過品牌的使用者畫像,80%以上都是女性,本科及以上佔比61%,集中在一線、新一線城市,對生活品質有較高的追求。為了迎合她們出差、露營等的戶外訴求,全棉時代也開始生產一次性內褲等產品。
誰也沒想到,正是這一部分看上去最擁有消費力的群體,卻最難購買到讓人放心的產品,哪怕大家的訴求,不過是乾淨衛生而已。

上門維修,專坑打工人
如果說一次性內褲廠家精通“糊弄”,那麼上門維修平臺啄木鳥,就是熟練掌握“演技”,成了無數打工人眼裡的“維修刺客”。
作為一門線下生意,上門維修要和人打交道。深諳這一點的平臺,最要求師傅們掌握的,不是維修技術,而是足夠拿捏年輕人的話術——90元的洗衣機塑膠電機,只要膽子大,也能要價600塊;客戶嫌貴了,就假裝跟平臺打電話,要來幾張優惠券;新人入職,話術培訓2天,一週就能獨立接單,發現不會修,那也不要慌,要鍛鍊良好的心理素質,“講實話,客戶也不會想到這個工程師剛學三天”。
啄木鳥的新人入職培訓幾乎都在學習話術 圖源:央影片截圖
打工人苦於套路,是因為師傅們苦於KPI。畢竟,對於每一筆訂單的收入,平臺要抽走六成,不給客戶換點東西,師傅們也沒得賺。這些現象經過央視315曝光後,啄木鳥選擇火速道歉:對於虛高收費、小病大修、抽傭高、工程師三天上崗的問題,平臺負全責。
一筆筆昂貴的維修費用,堆出了啄木鳥在資本市場的優秀表現。早在2014年,啄木鳥就已經獲得了首輪3000萬融資,用於擴張業務,此後更有不少大佬都從資本層面託舉過這隻鳥,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和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或許在他們眼裡,啄木鳥所探索的本地生活是一門市場前景廣闊的好生意。
而啄木鳥的野心直指上市。2024年1月,啄木鳥就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當時的營收資料顯示,從2021年到2023年9月,啄木鳥的毛利率通通在80%以上。初次遞表失敗後,2024年10月,啄木鳥再次更新招股書,資料顯示近幾年來,公司收入和毛利的規模一直在增加。
啄木鳥創始人王國偉,顯然很瞭解這個賽道的潛質,也明白消費者的痛點。他原本就是維修工人出身,1994年,高中畢業的王國偉在廣州打工,聽說了維修家電收入豐厚,便很快拜師學藝,從維修冰箱開始,慢慢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2004年前後,王國偉開了維修店、又開始探索全國連鎖的模式。
對於自己建立的平臺,王國偉有自己的暢想,他知道,“非標(沒有標準)導致了維修市場環境的混亂,99%都是有貓膩的”。因此,啄木鳥要做的,就是透過數字化體系搭建,讓價格足夠透明,消費者能夠信任。
更早些時候,王國偉覺得,自己內部培養的員工更靠譜,更願意花力氣培養工程師,光是員工培訓手冊就有600多頁。而考慮到家電維修是一個季節性行業,夏天是旺季,秋天是淡季,啄木鳥也會吸納一些外部兼職人員,不過,他們得經過培訓考核,且只佔比少部分。
規劃很美好,但隨著啄木鳥的壯大,業務輻射範圍超過30多個城市之後,自家工程師確實不夠用了。2020年,啄木鳥曾經上過央視,不過那一回,還是被表揚的物件。談話裡,營運長李奇隆總結過自家平臺的優勢,其中一條,就是擁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簽約工程師只有8000名,但共享工程師足足有20多萬人。
換句話說,為了做大規模,啄木鳥更多采取的是服務外包或者加盟的模式,工程師服務質量越來越參差不齊。甚至有部分員工沒有資質,卻在平臺接單一些高空作業、低壓作業的手藝活兒。這次央視315的曝光鏡頭,更是把維修人員的招聘和培訓機制擺到大眾面前——除了有年齡限制,其餘啥都不限制;除了要培訓話術,其餘啥都不培訓。
至於豐厚的利潤,啄木鳥卻更多地花在了營銷上。作為一家本地生活平臺,啄木鳥尤其喜歡在使用者家門口打廣告,比如居民樓的電梯間、小區的宣傳欄,都是啄木鳥出入的關鍵地帶。這需要一筆不低的品牌宣傳費,甚至能佔到公司全年利潤的40%以上。
這幾年,啄木鳥的口碑已經越來越差,今年也不是啄木鳥問題第一次被曝光,前幾年的315,啄木鳥已經因為亂收費的問題,被多家媒體點名過。而在黑貓平臺上,如果按照“上門維修”為關鍵詞進行搜尋,能搜出來超過30000條投訴,其中,啄木鳥就佔了4000條。啄木鳥那條耳熟能詳的宣傳語“除了感情,啥都修”,在年輕人們眼裡,就是“除了感情,啥都騙”,坑的就是臉皮薄、更願意掏錢息事寧人的打工人。
啄木鳥打出的宣傳語是“除了感情,啥都修”。圖源:央影片截圖
對於打工人而言,息事寧人很多時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選擇上門維修的客戶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獨居女性,面對著掌握了自家地址、但技術專業性卻不足的維修人員,以及無心保護使用者的平臺,爆發矛盾帶來的潛在風險,或許比錢包受傷的危害更大。
在最新的一次回應裡,啄木鳥表示平臺已經“放棄公關”,不再找理由,也不再平息輿論。不過,道歉信的文筆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末了還不忘留下一句:啄木鳥先去啄自己,再去修別人。

打工人的極限生存挑戰
除了生活用品和上門服務被“背刺”,這個315,打工人驚訝地發現自己就連飯碗都端不住了。
最先崩潰的是愛吃輕食的人。他們想不到,自己為了減脂才買的蝦仁,食材背地裡卻已經偷偷增重。
冷凍蝦仁通常都會新增保水劑,但央視記者的暗訪影片還是讓人眼前一黑。所有的蝦仁統一浸泡在青黑色濃稠的液體裡,裡面主要成分就是磷酸鹽。行業裡把這樣的方式叫做“泡藥”。工廠可以做到16小時不停機,甚至可以根據客戶要求的保水率,反推泡藥的時間。
冷凍蝦仁的處理方式叫做“泡藥”。圖源:央影片截圖
而商家這樣做,就是為了給蝦仁增重。一般情況下,泡藥之後,100斤蝦仁能立刻多出24斤。接下來,蝦仁依然不能封裝,還要用包冰機冷凍。這一步,自然是為了進一步增加重量。一番操作下來,打工人買了一斤蝦,解凍之後立刻縮水七成,只剩下三兩。
工廠的工作人員貼心地告訴央視記者,他們從不吃這些冷凍食品,“沿海地區都是吃(新鮮)海蝦”。網友只能半開玩笑地感嘆,商家可真是“蝦仁不眨眼”。
更多的打工人立刻開啟冰箱,開始了一場大型自查工作。不少人就這樣發現自己中獎了。電視畫面裡,記者身處連雲港鮮知餚食品公司,工作人員沒有任何衛生防護措施,徒手裝蝦。而電視機前,一個在河北生活的網友手裡正握著這家公司出品的蝦仁。買過“800次”的她,覺得自己輕輕地碎了。
也有充滿戲劇性的反轉時刻。生活在江蘇的王朵在社交平臺火了一把。去年年底,她誇讚自己網購的“大岸浪花蝦仁”個頭大。幾個小時前,受傷的人們第一時間衝浪趕來,告訴她買到了能退一賠三的“理財產品”。她這才知道,這個品牌的實際生產企業,就是新增過量保水劑而被曝光的湛江良基冷凍食品公司。
和打工人一樣睡不著的,想必還有直播間的主播們。王朵連買兩單的“大岸浪花蝦仁”就來自與輝同行。抖查查資料顯示,直播當天的總GMV超過8000萬元,成交單數約180萬單。江河湖海“不會辜負所有熱情”,但黑心商家卻會平等地背刺每一個消費者。曝出食品安全問題之後,與輝同行回應媒體稱,目前正在核實情況,也正在密切關注事情的進展。
老唐,在社交平臺上自稱大岸浪花品牌的總經理,曾經展示過品牌位於臨沂的海產發貨倉。他說,品牌整合了超過30家工廠,每天有上萬單的帶魚、龍蝦尾、大蝦從這裡發出。而為他們帶貨的頭部主播還包括辛巴和瘋狂小楊哥,這靠的都是“實力”。
李佳琦直播間同樣牽涉其中。網友們透過比對畫面發現,違規廠商提供的外包裝袋上印著“正大白對蝦仁”,而李佳琦也曾在直播間多次銷售過這款產品。他所在的美腕公司公佈了產品磷酸鹽檢測合格的報告,但依然沒能解決消費者的疑慮。
網友把憤怒潑灑向大大小小的海產主播。他們介紹蝦仁產品時,留言統一刷起“趕緊改行”“要不直接賣保水劑給我們吧”。很多主播措手不及,只能在錯愕中結束直播。
吃輕食蝦仁都精準踩雷,口味重一點的人處境只會更加艱難。一天前塌房的,還有很多打工人最愛的楊銘宇黃燜雞。
黃燜雞這道菜品勝在滋味足。但沒想到這“滋味”會來自於鄭州分店店員的降本增效妙招——二手香菇。烹飪方法也相當簡便,只需把上一桌顧客吃剩的香菇,直接扔到新菜裡拌勻端給下一個顧客。
其它餐廳只是衛生標準堪憂,而楊銘宇黃燜雞已經讓打工人吃上了陌生人的剩菜。有時候,店裡出錯餐,經驗豐富的老店員教新京報臥底記者如何把其中的酥肉全部挑出來,重新假裝成一份黃燜雞套餐。挑出來的酥肉也一根都不會浪費,會全都倒給下一個點餐的人。很多人恍然大悟,“我說餐怎麼這麼慢,原來在等別人先吃完”。
在鄭州發軔的蜜雪冰城,也難逃塌房的命運。雪王剛剛敲響了上市鐘聲,一年能賣出10億杯的檸檬水就被曝出使用隔夜檸檬片,杯蓋裡夾著飛蟲,用水衝一衝繼續用,也屬於“正常操作”。
全力衝刺上市的滬上阿姨,一邊加速擴張,門店數量已經突破8400間;而另一邊也瘋狂“節省”。暗訪記者在武漢漢口門店發現,每天至少有一半奶茶小料過期,但依然“照樣用”。製作楊枝甘露的西柚粒過期了,店員笑了笑重新列印保質期為它“續命”。
人們想要吃得安全,似乎已經沒有規律可以遵循。大主播背書的蝦仁,可能添加了過量磷酸鹽;連鎖品牌的套餐、奶茶,也會讓人攝入二手蔬菜、過期珍珠。
經過這次315之後,每個打工人都能安慰自己,為了透過這場生存挑戰,自己的身體已經拼盡全力了。
注:王朵為化名;本文轉載自【每日人物】
參考資料:
1、一次性內褲,收割一生的生意 瀝金
2、00後小夥開38家工廠,每月狂賣800萬件“神器”  天下網商
3、賣一次性內褲也很香,00後河南廠長在淘工廠實現了“白牌廠貨上直播” 獵雲網
4、一次性內褲被投訴有汙漬!名創優品致歉:已下架同批次產品 南方都市報
5、“打工人天選外賣”塌房得太噁心,上頓剛吃的網友恨不得裝沒看見 Vista看天下
6. 顧客剩菜再加工、發黑牛肉冒充新鮮牛肉,記者暗訪楊銘宇黃燜雞後廚發現,新京報
7.湖北經視“315特別報道”
8.啄木鳥維修IPO:使用者和工程師兩頭收割、超4成營收用於營銷 亂收費、小病大修問題或仍較嚴重 新浪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