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敬愛的耀邦同志誕辰110週年,在清明節來臨之際,耀邦同志之女李恆帶來全家,來到江西共青城為父母祭掃,並寫下如下感言。李恆女士早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大醫學部),先後擔任《中華內科雜誌》編輯、編輯部副主任、社長,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等職務,著有《思念依然無盡》一書,該書受到讀者廣泛好評,榮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新聞出版領域最高獎)、第二屆文津圖書獎和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等六個重量級獎項。
親愛的爸爸媽媽:
今年是爸爸誕辰110週年,今天是2025年4月4日清明節。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和曉江帶著不竭一家五口,來看你們了!
爸爸,你在這兒長眠已經35年,媽媽來這兒陪你也有8年。把爸爸送回到青年人中間,與這片紅土地融為一體,是媽媽的決定。
記得1989年4月18日——在父親去逝後的第三天,媽媽把我們兄妹四家召集在一起討論這件事時,只有我提出了疑義。我覺得江西離北京太遠,要跋涉 1300多公里才能看爸爸一眼,實在不太方便;而且爸爸一生熱情好客,喜歡與各種人攀談。把他一人獨自留在這冰冷偏遠的地方,只能與孤獨和寂寞相伴,我心有不甘。
沒有想到的是,透過共青幾代人多年的義務勞動,沒有花過國家一分錢,把原本只有一棵小松樹的荒山坡,建成了今天這樣美麗寧靜與安祥的陵園。

這座氣勢磅礴而又儀態萬方的陵園,不僅體現了青年人的熱情勇敢、堅毅剛強、富於創造和成就理想的特質,也再一次展示出共青人的開拓精神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風範。
我們由衷地感謝共青和所有為陵園建設無私付出的設計者、建造者、維護者、捐助者和領導者們!感謝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大無畏精神,感謝他們艱苦奮鬥、埋頭苦幹的務實作風!
自從父親1990年12月5日被安葬在這裡,訊息就不翼而飛。我們不斷地被告知,這些年來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來陵園祭拜的人們絡繹不絕,除了新冠疫情期間,每年都有幾十萬直至去年的120萬人之多。

我們由衷地感謝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在這36年的日日夜夜裡,為紀念父親而做的各種努力。在他們不間斷的陪伴和祭奠中,父親不但沒有孤獨和寂寞,而且會感受到來自全國人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和曉江都已進入古稀之年。我為父親寫的書,受到了上百萬讀者的歡迎,至今已修訂發行了四版。對於媽媽,我心底裡卻有一個深深的遺憾,那就是沒能為你忘我工作、克己奉公、關心他人、位高不驕的一生,寫下隻言片語,為後人留作紀念。

(李恆和劉曉江在父親墓碑前)
再說說咱們家最小的第三代——劉不竭。他在父親走時不滿9歲,現已學有所成;在困難重重的這些年裡,堅持做到不做任何不符合家風的事情。幸運的是他娶了一位豁達賢惠的妻子,結婚時能夠接受沒有房沒有車,甚至沒有像樣的婚禮;結婚後相夫教子,任勞任怨。
現在他們一家人丁興旺,孩子們好學上進。老大勤奮刻苦,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常在年級里名列前茅;老二心靈手巧,時常出人意料地在世界比賽中奪冠;老小雖然心智有待開發,但機敏活潑、善於溝通。孩子們遺傳了你們很多的天賦和優點,這大概就是善有善報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相信:你們的在天之靈,會一直保佑我們!我們也一定會像你們期望的那樣,樂觀向上,不斷進取!
後代們都健康地成長起來了。爸爸媽媽,你們安息吧!
李恆
2025年4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