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充滿挑戰,東大開闢新航線。美國封堵封不住,自己急的團團轉。
先說說北極航線,簡直是物流界的“開掛神器”。以前走海運,繞大半個地球,時間長得能讓人睡著。

現在呢?北極航線一通,商船靠著北斗系統導航,冰山位置都算得門兒清,智慧排程,準點率高得嚇人,碳排放比公路還低,物流成本直接砍到海運的一半。
貨運效率直接起飛,歐洲的商家也不睡懶覺了,凌晨三點爬起來搶艙位,挪威的三文魚、智利的車釐子,全都冷鏈直達,7天就到手,運輸成本省得連歐洲人都懷疑人生:
這還是地球嗎?比走蘇伊士運河省出整整7天航程,北極航線的貨運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再說說中歐班列,現在是一票難求。義烏的小商品坐上中歐班列,半個月就到倫敦,比原來的海運整整節省15天。
秘魯錢凱港的銅礦、古巴馬裡埃爾港的蔗糖,全搭上中國造的物流快車,藉助中國的物流網路,快速進入全球市場。歐洲商家搶訂艙位的激烈程度,甚至比春運搶火車票還誇張。
因為這15天的節省,意味著能更快地搶佔市場,降低庫存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物流在全球貿易中的強大吸引力。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首條自貿區中歐班列開行增長了200%。
反觀美國那邊,美國港口現在忙得跟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冒煙。貨輪在巴拿馬運河排隊,從頭看不到尾,半個月都未必能擠進去。
碼頭上集裝箱堆積如山,司機堵在路上,靠打撲克消磨時間,港口老闆急得滿頭大汗,“美式效率”真不是一般的慢。
中歐班列把我國和歐亞幾十個國家緊密聯絡在一起。

北極航線映射了我國的綠色物流理念,碳排放量只有公路運輸的一半,成本是海運的二分之一。
高效、環保又省錢的物流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貿易物流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