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塊巨大的乳白色幕布,伴隨著悠揚深沉的蒙古呼麥,在草原的低空隨風飄揚、流淌。幕布掠過奔跑的孩子們,開啟了它的奇幻旅程。它翻越了長城、雪山,跨越了沙漠、大海,一路向西,向著巴黎進發。

巴黎,這座浪漫的城市,在2024年的夏天因為奧運會而閃耀全球。社交媒體上,關於巴黎奧運的話題熱度持續飆升,每一場跌宕起伏的比賽,每一次成績的重新整理,每一個突破想象的新紀錄,都能引爆網路。
觀眾見證著運動員們追求夢想、挑戰極限的動人時刻,奧運會也再次證明,人類精神中的勇氣、堅持和熱愛,能夠跨越國界、種族與文化的界限,讓人們惺惺相惜、緊緊相連。
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奪得40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創下中國在境外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數的新紀錄。而在賽場之外,中國企業也藉由這場體育盛事展示出不一樣的風采。
那塊飄向巴黎的乳白色幕布,是著名導演張藝謀團隊為蒙牛打造的廣告片《開幕》中的畫面:柔美的幕布上投射著運動員的身影,從草原飛到塞納河畔,發出中國品牌的主張——讓世界看見中國人的要強。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張藝謀團隊
籌劃了三次奧運“開幕”
對於舉辦城市和國家而言,奧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狂歡,更是一個連線世界的視窗,是一次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機遇。
在奧運賽場,不同的文化、語言和膚色在這裡交匯、碰撞,運動員們的每一次衝刺、每一次跳躍,都牽動著億萬觀眾的心絃。這份跨越國界的共鳴,正是奧運會最為寶貴的財富。它讓人們忘卻了日常的紛擾與隔閡,共同為人類的勇氣與堅持喝彩。
在這一刻,舉辦城市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座標,它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記憶與驕傲。
幸運的是,中國北京曾兩次成為奧運聖火的落腳點,舉辦過2008年的夏季奧運會與2022年的冬季奧運會後,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雙奧之城”。

而在兩次北京奧運的關鍵時刻,都有張藝謀團隊的名字。他們操刀了兩次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從2008年的“畫卷”到2022年的“冰雪五環”,從29個焰火腳印,到“二十四節氣倒計時”。每次開幕式都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製作,向世界展示了東方大國的文化底蘊和典雅大氣的中式審美。

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以“畫卷”為引,29個焰火腳印從天安門廣場沿中軸線一路向北抵達鳥巢,之後還有“活字印刷”、“星光”五環、“飛天”秀等精妙絕倫的表演。這場開幕式規模之宏大、編排之精細、視覺效果之震撼,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與讚譽,成為奧運歷史上難以逾越的經典。

開幕式後,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評價,“這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十四年後,在北京冬奧會上,張藝謀團隊再次以卓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造了一場簡約而不失精緻、空靈壯觀、溫暖浪漫的開幕式。它以“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開篇,每一幀畫面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韻味,而“冰雪五環”的緩緩升起,更是將科技與美學完美融合。

兩次開幕式的全程參與,讓張藝謀團隊和奧運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今年,奧運的鐘擺指向巴黎,7月26日奧運開幕當天,蒙牛聯合張藝謀團隊出品的《開幕》主題片上線。這則一分鐘的短片以突破性的光影運動美學,致敬“要強”。
“主體意象(幕布),乘著東方來的風,承載著每個人偉大的夢想,從草原飛到塞納河,上面投射著全世界運動員的影子……這個片子要非常浪漫、唯美、全球化。”這是拍攝期間,張藝謀團隊對這支短片的期待。
從成片看,短片實現了最初的構想。乳白色的卷軸幕布,隱喻牛奶,從草原——品牌的故土,飄向巴黎,幕布上運動員的剪影不斷變換、重疊,彷彿在講述著一個個關於夢想、挑戰與超越的故事。

繞過埃菲爾鐵塔,來到塞納河畔,幕布終於找到了它的歸宿。呼麥的音樂愈發激昂、高亢,幕布上運動員的剪影騎行穿越凱旋門,以巴黎歌劇院為球檯打乒乓球……在短片的結尾,幕布上的剪影更加動感、多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向巴黎奧運開幕式致敬。
此時,蒙牛的品牌精神——“要強”,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讓世界看見中國人的要強”
中國的奧運歷程,見證了中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跨越,也見證了中國運動員不斷超越自己、敢於要強的蛻變。
1952年7月18日晚,一份來自國際奧委會的電報發往新中國,正式邀請中國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然而,此時距離奧運會開幕僅剩幾個小時了。
那一年,第15屆夏季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彼時,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首次參加奧運會的事宜也一波三折。中國用四天時間臨時組建了40人的體育代表團,於7月25日凌晨倉促出發。
臨行前,周恩來總理向代表團提出要求:重要的不在於是否取得獎牌,此去把五星紅旗插到奧運會就是勝利。

7月29日,在奧運會已進行了10天之後,中國代表團幾經輾轉到達目的地,才終於讓五星紅旗在奧運村升起。
這屆奧運會之後,中國開始著手從國家層面規劃體育事業。
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闊別32年的奧運賽場。當年,在奧運會首日的首場比賽中,射擊隊的許海峰為中國射落有標誌性意義的第一枚金牌,讓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受到世界的關注。

● 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獲得了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右為許海峰,左為銅牌獲得者王義夫)
七十多年時過境遷,經過數屆奧運會的洗禮,要強的中國運動健兒不斷重新整理成績,中國體育代表團從默默無聞的配角,變成金牌榜第一的有力競爭者。
如今,當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實力已不需要僅僅透過體育來體現,運動員身上揹負的道德壓力也在逐漸減弱。在奧運賽場上,從昔日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的個性飛揚、自信開放,中國運動員早已面貌一新。
尤其到了社交媒體時代,運動員不再是隻存在於電視螢幕上的模糊身影,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生動、真實、有血有肉。
這種變化,從運動員的採訪中就能直觀地感受到。今天的中國運動員,面對鏡頭時坦率真誠、應對自如,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游泳運動員張雨霏直面敏感話題,有理有據、不卑不亢地給予回應;打破1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的潘展樂更是直接“告狀”,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不過,拋開迥異的個性、不同的表達,“要強”始終是中國運動員不變的姿態。
“雖然我不知道決賽會發生什麼,但我可以保證的是,我一定會拼到最後一口氣。”網球運動員鄭欽文,在決賽之前就毫不掩飾自己對勝利的渴望和贏的決心。她也最終創造歷史,為中國摘下首枚奧運會網球女子單打金牌。
一代代中國運動員,在屬於他們的舞臺上奮勇爭先,拼盡全力,真正“讓世界看見了中國人的要強”。


每個普通人的“要強”
都值得喝彩
中國人的要強,不止在奧運賽場。
奧運會之所以總能引起普通人的關注和共鳴,是因為無數的普通人和運動員一樣,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努力拼搏、永不服輸的人生。
在巴黎奧運會期間,一份由營銷科學產學研行業機構秒針營銷科學院技術支援的《2024巴黎奧運會品牌數字資產榜(初階段)》,正式對外發布。

這份榜單發現,在2024年4月1日至7月27日這段時間裡,奧林匹林全球合作伙伴蒙牛的品牌數字資產位居榜首,研究認為,這是因為蒙牛本次的奧運策劃憑藉著一種截然不同的溝通語境,實現了和普羅大眾的同頻。
在蒙牛《開幕》主題片釋出的第二天,短片《營養世界每個人的要強》上線,承接《開幕》主題片,進一步講述了一系列要強的故事。短片中不僅有世界冠軍谷愛凌,有“想贏一次”的賈玲,更有那些常被聚光燈忽略的普通人。

73歲備戰全馬的爺叔黃財富,跟年齡抗衡,跟自己較勁,他說“邁開腿就行”;因地震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廖智,憑藉非凡的毅力和樂觀精神重返舞臺,成為“廢墟上重生的義肢舞者”,她說“邁不過去的坎,那就跳過去”。還有“摔”出27位柔道冠軍的柔道陪練教練劉磊磊,工地上的“體操王子”石神偉,從草根到女超的瓊中女足,民間“夢之隊”嘉陵江跳水隊……
蒙牛藉由這則短片,向每一個要強的普通人致敬,這不僅為品牌帶來流量,也鼓舞了無數的觀眾。奧運精神不是金牌之爭,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勝利不只屬於冠軍,更屬於每一個不服輸的平凡人。
在獨一無二的人生中,我們都要用自己的方式要強,贏得自己的獎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普通人,中國人的“要強”離不開背後祖國的日益強大。
如今,無論是經濟往來,還是文化交流,崛起的中國已經展現出“大國姿態”。經過多年民族文化持續對外輸出,越來越多世界各國的普通人漸漸認識中國、理解中國。中國也在對外交流中更加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特別是,藉由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中國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藝術形式,如春節的喜慶氛圍、中秋的團圓寓意、京劇的唱唸做打、書法的行雲流水、茶藝的韻味深長等等,都得以跨越國界,走向世界。許多全球觀眾在驚歎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餘,也感受到了那份源自東方的溫暖。
中國還積極推進與世界各國的全方位聯絡,不僅促進了經濟合作與共同繁榮,更在文化交流上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孔子學院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建立,讓漢語和中華文化成為許多外國朋友瞭解中國、學習中國的重要途徑。
在奧運賽場,中國運動員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時,不僅展現了個人實力和拼搏精神,更傳遞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於挑戰的民族性格,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與喝彩。

走下賽場,中國運動員和同臺競技的對手則可以是互相尊重和欣賞的朋友。他們交換球衣,交換徽章,合影留念,彼此擁抱和祝福。每當比賽結束,奧運賽場上爭先恐後的激烈氛圍,就變得溫情和放鬆,體育讓語言不通的選手們能夠理解彼此,心意相通。
1892年,現代奧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建議恢復奧運會,他希望以體育盛會的形式打破種族、民族和國家的界線,讓團結、和平、友誼成為世界的主流。在奧運會上,無論國籍、種族或宗教信仰如何,所有運動員都追求著同一個目標——在賽場上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
今天,這些初衷仍然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追求。許多人評價,奧運村像一個小小的烏托邦,秉承著純粹的體育精神,人們忘記了國界和種族,和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也能友好相處。
儘管奧運會是短暫的,但它足以讓人們相信,即使在充滿挑戰和矛盾的現實世界中,我們也有可能實現和平、友誼和公正的理想社會。
如同《開幕》這則短片傳遞出的“要強”理念一樣,四年之後,要強的中國運動員將要重新出發,要強的中國企業也將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