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美國工業實力的衰落,翻翻老美的核家底!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規模做依託,就不能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美國的製造業已經是不可逆的萎縮了,科技創新不能脫離製造業這個土壤,否則就是泡在營養液裡的植物永遠也長不成森林。
我們中國這種巨大的產能和產業規模,可以把各種先進裝備或四兩撥千斤的裝備,外溢到全世界,那樣的話,維持傳統霸權的成本,可就要呈指數級增長了。
現在美國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是製造業的萎縮和空心化。
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以及建制派與特朗普之間你死我活撕裂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美國內部治理與國際霸權的徹底失控。
美元信用的急劇下降以及危如累卵的美債高築,都會讓這種失控瞬間引發成帝國雪崩式的終結
為此,美國會不會鋌而走險重新打出核訛詐的舊牌呢?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
事實上,核訛詐在當今時代,已經是弱者的表現了。
但會不會在心理上給人帶來恐懼和擔憂呢?
要想說透這個話題,就先要翻翻美國的核家底。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全球軍備年度報告,美國處於“服役狀態”的核彈頭,共有3708枚,其中1770枚處於“部署狀態”,1938枚處於“儲存狀態”。
這個數字與美國核安全管理局同期公佈的核彈頭總量為3748枚非常接近。
是不是彈頭越多就底氣越足呢?如果那樣的話,美蘇(俄)之間,就不會著急簽署銷燬核彈頭的條約了。
與生產核彈頭相比,維護翻新核彈頭的工藝更為複雜,成本也更高。美國的核彈存量,很多是在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集中生產的,總體水平都已十分老舊。
核彈頭不同於常規彈頭,在強輻射環境下,結構件和電子元器件壽命都大為降低,必須定期更換維修。核彈頭的氣體助爆劑是氚,也叫“超重氫”,就是生產氫彈的主要核燃料。氚的半衰期只有12年,每年都要檢查,低於標準就需要補充加註。
美國的核彈頭多為鈽彈,裂變核心為鈽-239,對溫度和壓力都極為敏感,密度非常不穩定,藥型容易形成空洞或產生疲勞變形。還有更多的技術細節,為節省篇幅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核彈頭的維護翻新,既危險,又昂貴,對工藝的要求非常高。這對於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來說,今非昔比,有苦難言。維護彈頭難,製造新彈頭也不容易。
當年冷戰期間,美國每年能生產數百枚的彈芯。這種恐怖的生產能力,到1989年戛然而止,此後再也沒有生產過核彈頭。位於丹佛西北16英里處的洛基弗拉茨工廠(Rocky Flats Plant)的核彈頭生產線,已經徹底關閉。
這種工業能力,不是透過再度投資就能恢復的。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工程師和有技術傳承的產業技工。許多美國曾經能做到,如今卻做不到的悲哀故事,都與此異曲同工。進入21世紀,美國為了應對迅速老化的核武庫,決定在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重新啟動核彈彈芯的生產。
原本計劃從2010年到2015年的5年內形成年產100枚彈芯的產能。結果花錢如流水,人似走馬燈,計劃至今也未能實現。現在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30年,能初步形成年產80枚彈芯的規模。
美軍能花600萬美元買9只山羊,能花上千美元買一隻普通水杯,花數萬美元買一包螺絲釘,不知道要花多少美元才能買來這些核彈頭。看來困難還不止是產業空心化和人才斷檔化這麼單一。
要讓彈頭落到敵方頭上,還要依靠投擲工具。美國有三款投擲工具。

一是依靠陸基發射井發射
美國的陸基彈道導彈發射歸美國空軍管。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弗朗西斯沃倫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第20航空隊,隸屬於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負責分佈在懷俄明州華倫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和蒙大拿州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的總共450座超壓發射井中550枚“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任務。這些彈道導彈,於1970年開始裝備美軍,到1975年6月完成全部生產,所有彈頭壽命,都差不多50年了。
2018年8月2日、2021年5月6日、和2023年11月2日的三次發射失敗,加上2022年的三次延遲發射,足以說明其可靠性大打折扣。
接替“民兵3”的是新一代“哨兵LGM35A”。這款計劃攜帶W87-1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於2014年開始研發,原定2023年試射,現因各種原因推遲到2026年,服役時間也推遲到了2030年。美國現有的陸基發射井條件,也不能滿足“哨兵”的發射要求。
為此需要改造所有450座發射井和24所發射指揮中心,還要重新鋪設12000公里的通訊光纜。截止到目前,專案預算已經從777億美元飆升到1600億美元。
多說一句,美國沒有車載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1986年,波音和馬丁公司分別搞出兩款適合侏儒彈道導彈的發射車,但這一專案已於1992年終止。從此,美國就不再擁有車載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一代,都躲不過我們的戰略預警衛星和中段反導攔截。
二是依靠遠端戰略轟炸機空射
同樣隸屬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總部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負責包括總部基地在內,以及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和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的5個聯隊1個大隊和一個空中作戰中心總共19架B-2A,62架B-1B,76架B-52的部署和值班。
B-52大家都很熟悉了,1954年由波音公司生產,當時被稱為“同溫層堡壘”。所有現役B-52(包括B52H),都是1955-1962年期間生產的。雖然美國空軍對這一機型情有獨鍾不斷更新維護換裝新型發動機,但畢竟因為其機型老舊,突防能力差,被取消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資格。
但仍攜帶AGM86B核巡航導彈。這款導彈一共生產了1715枚,大約不到50%處於服役狀態。
另一款突防能力相對較強,有一定隱身能力,射程可達3700公里的AGM-129則已全部退役。
B2系列轟炸機可攜帶B61和B83核彈。但B2生產成本和運維成本都太高,美國空軍正打算用B-21逐步替代B2A和B1B,B52H則繼續改造升級。丐版的B-21是美軍重點專案中進度最快的專案之一。
為了追求進度,B21打破原有進度流程,全程依靠數字化設計,在沒有原型機的前提下,直接生產了6架預產型機。正所謂跨者不行,B21這種邊研發、邊試飛、邊生產的急功近利模式,定會產生無法預料的技術風險。
無論是B2A,還是B1B,還是B21,更不用說B52,都無法突破我們的防空識別區,無法實現防區外打擊。
我們的合成孔徑雷達偵查衛星,米波三座標反隱身雷達,有人/無人相結合的預警機防空體系,以及遊弋在大洋公海上由護航編隊護航的的航天測量船,彈道跟測船,電子偵查船,加上大功率陸基全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群,讓美國的所有戰略轟炸機無法近身。
這就是為什麼前一個時期美軍努力試圖實現“前沿部署”,指望透過把打擊力量部署到我們家門口,來實現戰爭的突然性。
但伴隨著我軍中遠近程花式打擊能力的提升,和各式高超音速導彈的列裝,別說美軍的前沿部署,就連美軍在我們周邊的軍事基地,全都暴露打擊範圍之內。
這就是為什麼美軍將“前沿部署”改換成“敏捷部署”,儘可能“敏捷”的向關島後撤的原因所在。
三是依靠戰略核潛艇潛射。
核潛艇分為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此處談到的戰略核潛艇,專指彈道導彈核潛艇。
美國現役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於1976年開工建造,1981年進入服役。截止到1997年,全部建造了18艘,此後沒有續造新艇。後將18艘中的4艘,改造成為巡航導彈發射艇,執行對陸常規打擊任務。剩下的14艘艇,每艘最多可攜帶24枚“三叉戟D5”多彈頭彈道導彈。
每枚三叉戟D5攜帶的分彈頭數量,根據裝藥量和爆炸當量不同,彈頭數量也不相同。
總體來說,14艘艇可攜帶1000枚分彈頭。由於俄亥俄級核潛艇採用S&G自然迴圈反應堆,無需一回路主迴圈泵,佐以其它靜音技術,潛艇靜音效果好,隱蔽性強,是美國“三位一體”核打擊手段中最可靠的一個平臺。
只是俄亥俄級核潛艇大多超期服役,最新艇齡也有27年,最長的已經超過40年。
核潛艇超期服役帶來的風險巨大,不但會降低作戰效率,還會給全球帶來核洩漏的風險。
但報廢一艘核潛艇,甚至比建造一艘的成本還要高。美軍的存量包袱,就像一雙雙不合腳的鞋,到底有多難受,只有美軍自己知道。
將要代替俄亥俄級的核潛艇,是哥倫比亞級,不出意外的話,首艇將於2028年完工,美國海軍希望它能在2031年進入服役。只是夜長夢多日益衰落的美國製造業,還要給美軍帶來多少意外和驚嚇,我們也不去做猜測。
美國海軍花巨資打造的海底機陣反潛體系,現在已經淪為考古物件了。
我國跨介質通訊技術、中微子探測技術、由巨大工業產能支撐的各類無人潛航探測器,以及分段式水下偵測陣列技術,讓靜音效果再好的核潛艇,也都無處遁形。
有人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美國的製造業雖然衰落了,但美國的軍工產業並沒有衰落。
殊不知,軍工是工業之花,工業實力與規模是它的土壤。無論上下游配套,還是人才,還是試錯冗餘度,都離不開規模。
何況我們這種舉國體制加市場經濟的龐大新質生產力,將釋放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關於我們中國的核打擊與核反擊能力,由於多種原因就不在此進一步細說了。
2024年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南太平洋某海域,成功發射了攜帶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
這種高機動性無依託即時發射12000公里射程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明確告訴那些只信奉叢林法則的人,在常規戰場上得不到的便宜,也休想透過核訛詐得到。
我們無論在預防核攻擊的戰略預警能力方面,還是在核打擊或核反擊的多種先進平臺方面,都有足夠阻止敵人按下核按鈕的能力。
近日央視報道了我國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並於此後不斷更新完善,最終建成橫跨20個省綿延5000多公里的地下核長城,說明我們從那時起,就始終致力於讓帝國主義戰爭狂人在我們面前承擔不起掀桌子的後果。
(參見陳曦《國際核博弈與中國核力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