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張磊:相信20年後回看,當下正孕育著最偉大的企業和創業者

張磊
「幾乎所有最成功的企業,都是在最困難的時期誕生的。」
高瓴資本是亞洲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資機構之一,作為高瓴的創始人和董事長,張磊的每次發聲都格外引人矚目。去年年底,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張磊對大家普遍感受到的宏觀環境的挑戰表示樂觀。時值開啟新的一年奮鬥之際,我們將他的發言分享給大家。
來源:聰明投資者(ID:Capital-nature)
問題 1
近些年,我們目睹了多個因素的匯聚,包括利率上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退出速度放緩。尤其在亞洲,私募股權的募資速度大幅放緩,遠遠低於2021年的高峰。
能分享一下來自全球大型機構的投資者反饋嗎?他們如何看待亞洲?他們對亞洲的興趣依然存在嗎?是否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亞洲?
張磊:首先,感謝香港金融管理局組織這場非常精彩的活動,很高興能在這裡。
我也想分享一點,我非常同意亞洲是一個未被充分滲透的市場,且回報與市場波動不相關的看法。但我還想強調幾件事:
首先,如果你投資真正的私募股權,亞洲是一個非常貼近實體經濟的市場。
這個市場並不是用槓桿取勝的。
回顧我們的歷史回報,亞洲市場的槓桿使用遠低於歐美。因此,你很少會看到亞洲的私募股權僅僅依靠槓桿、削減成本或進行財務工程的機會。
這裡不是一個依賴財務工程的市場,而是一個注重實體經濟的市場。
其次,我認為這個市場的創業精神越來越強。
你會看到,在成熟的市場中,當你擁有優秀的管理和創業精神時,企業能有更大的創新力。與此同時,私募股權也有機會在正確的地方為創業者提供成熟的管理。
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能夠獲得與市場波動無關的回報,而且我認為這種回報的風險會更低,無論是因為槓桿,還是因為市盈率擴張。
你在其他市場上看到的高市盈率擴張風險在這裡並不存在。
問題 2
基於你在中國不同週期中的投資經驗,能否分享一下對中國未來的展望?特別是,如果只聚焦於中國國內市場,哪些行業是你認為比較有趣的呢?
張磊:我不是宏觀經濟學家,所以我不會過多談論宏觀經濟或經濟增長的問題。
我們看到很多積極的資訊,甚至昨天也聽到有更多的刺激措施即將出臺。我相信會有多方面的刺激措施會陸續推出。
但首先,我想提醒大家,我們最終還是自下而上的投資者。如果你留心的話,幾乎所有最成功的企業,都是在最困難的時期誕生的。
你們知道AWS(亞馬遜網路服務)是何時成立的嗎?是2003年、2004年,那時候網際網路泡沫剛破裂。
2002年、2003年、2004年,亞馬遜的生存都被質疑過。
你們知道「iPhone時刻」是什麼時候嗎?是2008年、2009年,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
再看日本,所謂的「失落的十年」,很多偉大的公司在那個時期誕生。例如,三井住友、優衣庫,都是從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還有日本塗料公司Nippon Paint(立邦塗料)等,這些公司都是在困境中誕生並發展壯大的。
所以,我真的想提醒大家,在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中,擁有傑出的創業者和強大的韌性,我想不到有比這裡更適合壓力測試優秀創業者的環境了。
相信20年後回頭看,這將成為最偉大的企業和創業者的搖籃。
問題 3
最近我們看到的一個關鍵趨勢是,很多中國公司開始走向海外。
能否從私募股權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一下,你在這個「中國+1」主題下看到的情況?如何才能在這個戰略中取得成功?香港在這個過程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張磊: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很多創業者的業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因為他們在全球供應鏈中做得最好。
特別是我看到,很多創業者現在正積極進入東南亞、東盟國家,從整個電動車電池供應鏈、能源儲存,到消費品公司。
甚至早些時候,我們看到技術和網際網路行業的企業家已經在做這些事。
我們最初投資電商公司和物流配送公司時,我們從美團和京東引入了人才,然後他們為我們投資如今的購物平臺做出了貢獻。
大約7到10年前,我們首次投資的購物平臺現在已經成為主流的參與者。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電動汽車電池領域,很多公司都在重複這個模式。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最優秀的創業者會在全球範圍拓展業務,全心致力於自己的事業。
香港在這一點上非常有優勢,因為這些企業需要一個區域總部或全球總部來建設,不僅僅是建立國際資本市場和吸引資本。
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獲取,但真正要依靠人才基地和國際樞紐來發展。
我們曾與一家位於中國內地的IVD(體外診斷行業)公司交談,他們根本無法招聘到英語流利、能夠進入東盟國家市場的優秀人才。
現在,香港對他們來說是建立區域總部的完美地點,同時也能擴充套件到海外,吸引人才。我看到他們越來越將香港作為研究中心,因為香港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命科學園也有專門的專案。
所以,我認為這裡有很多機會,而且我們才剛剛開始。
問題4
亞洲的傳統銀行仍然是這一地區主要的信貸提供者。你怎麼看待亞洲的信貸或私募信貸的前景?
磊:是的,我認為銀行在亞洲仍將扮演關鍵角色。
即使是在私募信貸或公共信貸領域,銀行仍然會發揮促進者的作用,因為很多時候信貸本質上是商業關係的一種體現。
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否可以把信貸看作是另一種表達商業關係的方式?
在這方面,銀行在所有這些商業關係中都已經深深紮根。但我認為,銀行非常擅長提供與貿易或交易相關的融資解決方案。而要讓銀行對任何一方的信貸質量做出多年的投資判斷,我認為這是很難的。
這恰恰是我們這些投資者的技能所在。
我們會說:「好吧,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我們認為它會成功,或者不會。」
我看到,越來越多的銀行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因為它們在交易中充當促進者,繼續提供營運資金。
銀行對私募信貸投資組合中的公司更有信心,因為我們在選定這些公司時,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稽核和驗證,而我們作為投資者會不斷地對這些公司進行持續管理,確保其表現。
我認為,任何需要做長期投資決策、超越單純擁有真實資產的情況,投資者在這方面都佔據上風。
投資者也樂於與銀行合作,提供我所稱的「真正的全資本解決方案」,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起聊聊:
  • 你認可張磊關於困難時期誕生偉大企業的觀點嗎?
  • 事業遇到挑戰時,你會選擇迎難而上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