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女性的集體噩夢:“我的財產被親戚盯上”

曾幾何時,獨立、經濟自由的“獨身小姨”是許多年輕女性向往的理想形象,她們衣著亮麗,妝容精緻,給小輩發紅包時總是慷慨大方。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獨身小姨”正面臨現實的反轉。
撰文 | 芝士鹹魚
編輯|野格
來源丨十點人物志(IDsdrenwu
· · ·
當婚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你或許選擇獨身,或許已婚卻無意生育。你是否想過,如果在世時未能花完一生的積蓄,這筆錢將落入誰的手裡?
前不久,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遺產糾紛案。41歲的獨身女性趙女士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套價值400萬元的房產及110萬元的存款與撫卹金。她的父母早已過世,生前無配偶、子女,也無兄弟姐妹。在她去世後,9位叔姑舅姨紛紛現身,聲稱曾對她有所扶養,要求分割遺產。
若親戚確有扶養之恩,繼承部分財產或許合情合理。然而,近些年,許多獨身女性發現,自己年紀尚輕,財產已經被親戚們盯上。一旦她們明確表態不婚,親戚催婚的聲音漸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預設,認為這筆財產理應留給家族其他後輩。
獨身女性的老後財產管理正在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如何守護自己的財產不被隨意瓜分,而是用於真正值得的地方?當一個人離世,父母已故,沒有配偶、子女、兄弟姐妹,遺產最終究竟流向何方
1.
獨身女性的財產,被親戚盯上/
當你步入人生暮年,希望將自己一生辛苦積攢的財富留給子女,這是大多數中國人最為樸實的想法,也是遺產分配的普遍做法。
根據《民法典》第1127條規定,遺產繼承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順序則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隨著祖輩和父母的相繼離世,婚姻關係因各種變故而變得脆弱。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人們仍然傾向於將財富留給後代。
法律諮詢平臺關於遺產繼承第一順序和第二順序的解釋
但現實的無奈在於,獨身人士日益增多、低生育率難以逆轉的背景下,許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自己的後代。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2)》的資料,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已超過2.39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也做過一項研究,女性終身不育率達到5.16%,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終身不育率越高。在北京、上海及東北等地,終生不育率更是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即使從“身邊統計學”的角度來看,選擇單身、同居不婚或已婚未育的人群也在不斷增加。這意味著,“獨自老去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生活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遺產繼承問題的複雜化。
尋小姐》劇照
文章開頭提到的趙女士,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要求分割遺產的叔姑舅姨屬於旁系親屬,原本並無繼承權。但因趙女士生前患有尿毒症,幾位親屬曾履行過扶養義務,因此要求分割她的財產。
最終,法院判決趙女士的存款、保險金和喪葬費等110萬元財產,根據親戚們的實際幫扶情況由他們共同繼承,而她的房產則被收歸國家所有。
源《央視新聞》
現實中,獨身女性的財產安全也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獨身女性發現,自己的財產了被親戚覬覦“肥肉”。
在名為《一輩子不結婚會怎樣》的網路熱帖中,點贊最多的評論是:“未婚未育,外甥女跟我要首飾,說等我去世後我的一切都是她的。”不少網友感慨,孩子或許只是無心之言,但這種想法往往是成年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社交平臺相關帖子留言
還有人分享朋友的經歷,提到自從宣佈“丁克”後,身邊親友看她的眼神發生了微妙變化,既有討好的意味,又掩飾不住算計,談話內容總圍繞著養老和房子展開,每句話背後似乎都藏著某種深意。
曾幾何時,獨立、經濟自由的“獨身小姨”是許多年輕女性向往的理想形象,她們衣著亮麗,妝容精緻,給小輩發紅包時總是慷慨大方。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獨身小姨”正面臨現實的反轉。
獨身小姨發紅包影片在社交平臺爆火,圖片源於網路
有媒體將小姨現象稱為“小鎮女性成功學陷阱”,只看到了少數學歷和事業出色的女性,卻忽略了更多普通獨身小姨的困境與壓力。智聯招聘最新婦女節職場調查報告指出,儘管職場女性的薪資較往年上漲3.1%,但與男性相比,仍低了12.9%。許多小姨在外精打細算維持生計,返鄉時強撐著塑造“經濟獨立“不缺錢的體面假象。
無論是給小輩發紅包,還是預設將財產留給侄子侄女,似乎都反映出一種隱形的社會默契:獨身女性的財產往往被家族接管並分配,而不由她們自主決定。
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於,你以為生命屬於自己,在東方,一個人的生命是整個家庭的一部分。”圖源《別告訴她》
財產被覬覦的困境不僅存在於“小姨”群體。一位52歲的女性曾在網上傾訴,自己花錢買的單位家屬樓,親戚們竟在未通知她的情況下,直接聯絡買家準備出售;另一位30多歲的男性則透露,自己收入頗豐,明確表示不打算生育,家人認為他的所有財產應由侄子繼承
當遺產成為家族內部的預設分配時,獨身人士的財產安全便不再是個體的困擾,而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隱憂。
2.
不婚、丁克人士去世,
財產會去哪裡?/
獨身人士的財產被親戚惦記,無非是瞄準了他們的養老焦慮。即便是最瀟灑的不婚或丁克人士,也難免在內心深處湧現過“老了怎麼辦”的擔憂。
“養兒防老”的觀念曾深深紮根於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隨著社會觀念的變遷和婚育成本的不斷攀升,適齡年輕人對生育的思考變得更加深刻。有人算了一筆賬,在一線城市,培養一個孩子直到成年所需的費用大約在120到300萬之間;在二線城市為80到150萬,三四線城市及農村約為30到80萬。
《中國生育成本報告》給出了一個更貼近普通家庭的答案:中國家庭撫養孩子直到大學本科畢業的平均成本約為68萬元。面對如此高昂的育兒成本,普通家庭能否積累足夠的財富,確保能為後代留下可繼承的遺產,依然是個未知數。也有人調侃,孩子或許不聽話,但錢永遠是最忠實的夥伴。與其富養後代,不如先富養自己。
資料來源:育媧人口《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
#不結婚老了真的會很慘嗎#在社交平臺引發了爭議,相關話題瀏覽量超過10億,近20萬人參與討論。有人堅持“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也有人反駁稱“久病床前無孝子”。近年來,學者們甚至注意到“養老防兒”的新趨勢:一些老人選擇隱瞞存款或假裝借貸,以避免子女對自己財產的侵佔。
有子女的老人,如今未必願意將財產全部留給他們。據《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統計,2013-2020年間,“子女直接繼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繼承,子女後繼承”比例上升,也有11.67%的老人選擇由孫輩繼承。本應最信任的父母與子女,也開始對遺產歸屬心生疑慮。
中華遺囑庫江蘇第一登記中心主管朱穎認為,這種做法既給老人的另一半心理安慰,也是一重養老保障。圖源《江蘇新時空》
有子女的老人尚且面臨遺產分配的困擾,無子女的獨身人士更需要慎重考量自己的決定。如何平衡財產規劃和養老保障,是他們晚年必須直面的現實難題。
獨身人士去世後的財產會如何分配?根據法律規定,若立有遺囑,財產會按照個人意願進行分配。許多無後老人會選擇將財產留給自己信任的非法定繼承人。中華遺囑庫去年首次披露的孤寡、空巢老人的遺囑資料中,超過七成的無後老人作出這個選擇;另外,9.78%的老人則選擇將財產捐贈給公益機構。
如果存在遺贈扶養協議,財產會按照協議進行處理。遺贈扶養協議是指遺贈人和扶養人之間達成的協議,扶養人承擔遺贈人的生養死葬責任,遺贈人的財產在其去世後轉歸扶養人所有。沒有血緣但長期照顧逝者的人,也有可能獲得適當的遺產。
源:中華遺囑庫
如果既沒有遺囑,也沒有扶養協議,財產的去向將變得更加複雜,可能會被認定為“無主財產”(即沒有明確所有者的財產),最終由國家接管,並用於公益事業。
在北京趙女士的案例中,她的房產最終歸國家所有。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獨居老人葛伯去世後,因未留遺囑或遺贈扶養協議,也沒有法定繼承人,財產由所在的上海市徐彙區民政局接管。葛伯的堂弟夫婦將民政局告上法庭,要求繼承葛伯的遺產,理由是他們每週都會看望並照顧他。
法院最終判決,葛老伯的積蓄由堂弟夫婦平分,而其房產收歸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接管遺產的管理部門還需負責清償逝者的生前債務和喪葬費用。
遺產繼承表面上看是財富的分配,實則是一場法律、家庭與親情之間的複雜博弈。法律提供了基本保障,親情和利益相互交織,親人既可能是支持者,也可能有著各自的利益考量。
3.
了卻身後事,
還得生前做打算/
生前制定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繼承方案對於獨身人士來說,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立遺囑是最直接、常見的方式。它不依賴於家庭內部預設的財產分配,避免了因遺產引發的紛爭,讓法律根據個人的意願來分配財產。
片源於《大公網》
然而,中國的老一輩人常常避諱談及死亡,許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才考慮遺產問題。傳統儒家思想強調“未知生,焉知死”,中國人對於死亡的態度往往是“存而不論。提前安排遺產讓不少老人覺得不吉利。
模糊不清的安排往往是家庭關係破裂的導火索,稍有不慎,便可能爆發不可調和的矛盾。每年全國公證機構辦理的遺產繼承公證與遺產糾紛案件高達18萬件,今日對遺產的含糊其辭,終會化作來日對薄公堂的訴狀。
都挺好》劇照
直到近幾年,人們對提前立遺囑的接受度逐漸提高。截至2024年年底,立遺囑的平均年齡已經連續12年下降,從77.43歲降至67.71歲。遺囑登記人數也在不斷上升,2024年老年人遺囑登記總量達到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比例超過一半。這一趨勢在發達地區更加明顯,老人們對死亡的態度與所在城市和教育背景密切相關。
86歲老年博主“多肉不老松”提前安排了自己的後事,她為病危是否搶救、喪事從簡及財產分配做詳細規劃,她表示:“未雨綢繆,老人安排好一切,避免身後麻煩事。”
不少年輕的未婚與不婚人士開始未雨綢繆,其中女性佔比超過70.85%。她們有的把遺產留給初戀,有的留給童年玩伴,還有人留給陪自己度過艱難時光的朋友,唯一的要求是對方能照顧自己心愛的寵物。
去八年,2618名未婚、不婚人士提前立遺囑。圖片源於《新週刊》
設定“意定監護人”,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隨著法律允許成年人可以根據個人意願設定監護人,許多人開始尋找值得信賴的意定監護人,以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確保自己的財產得到妥善處理,還能獲得臨終照護等必要支援。
選擇“意定監護的人群中,包括子女定居海外的老人、初代丁克家庭以及失獨老人等。他們選擇的監護人可能是同性伴侶、鄰居、閨蜜等等。信任是意定監護的核心,由於這一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實際操作中存在誤解和衝突。雙方必須建立極高的信任,才能確保順利完成。
代理律師丁雅清曾表示,“在設定意定監護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當場翻臉的情況,但也有些人在完成後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紀錄片《前浪》中,上海老伯在兒子失聯多年後,指定了一位意定監護人。這位監護人是曾在他摔倒後救助他的好心人士。
與遺產相關的利益爭奪,最能照見人情冷暖。上海一位88歲的獨居老人馬某,在兒子離世後,選擇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與常年照顧他的水果攤主小遊,雙方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
這份超越血緣的溫情卻在馬某去世後引發爭議,親屬以“扶養協議非馬某真實意願為由多次上訴,但法院審理判定,攤主小遊為老人提供了日常照料,還承擔了喪葬後事,最終維持了這份特殊的遺贈安排。
遊在節目裡講述曾經去馬老獨子的葬禮上幫忙,親戚們沒有去葬禮現場,圖源和陌生人說話
除了立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意定監護外,提前指定遺產管理人、設立遺囑守託人、信託和保險,都是保障遺產按逝者意願分配的方式之一。這些安排有助於防止財產減損,但同時也存在信任危機和監管風險。
無論選擇何種方式,提前規劃絕非壞事。中國人常說“若無遠慮,必有近憂”,倘若這一生決心不走入婚姻,不生育孩子,不妨從現在開始思考:誰才是你願意託付一切的人?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北京一獨身女子病逝,叔姑舅姨9人爭遺產!法院判決:房產收歸國家》
2.中華遺囑庫《失獨丁克家庭無子女,財產該怎麼處理?》
3.三聯生活週刊《“時髦小姨”,新的小鎮成功學陷阱?》
4.新週刊《未婚不婚女性,扎堆立遺囑》
5.一條《當低生育率不可逆轉,誰來監護單身人士的養老和財產?》
6.南方週末《“無人繼承,收歸國有”?誰在分配孤寡老人的遺產》
7.新京報《將遺產留給初戀、網友、野生動物園……30多萬份遺囑裡,封存著最真實的牽掛》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極揚文化,是一家新媒體、新消費為主業的新三板掛牌公司(股票程式碼:873375),旗下金八媒體矩陣包括金融八卦女、新10億商業參考等,超過1100萬用戶選擇關注我們的新媒體。
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