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分析家們普遍認為,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與中國在高超音速風洞方面的持續投入分不開——尤其是全球最先進的JF12激波風洞。觀察者網援引香港《南華早報》26日的報道稱,正是依託於JF12激波風洞,“世界上第一臺由標準航空煤油提供動力的斜爆震發動機,在中國科學家手裡測試成功!它的時速為16馬赫,相當於每小時20000公里。這可能將重新定義航空及航天旅行的極限!”


在新一代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斜爆震發動機是離不開的話題。雖然公眾在這方面更熟悉的是超燃衝壓發動機,但後者通常不能亞音速啟動,只能由另一個發動機推進到超音速,然後再啟動衝壓發動機,這樣就極大增加了工程複雜度。英國廣播公司此前披露,更糟糕的是,在該領域保持領先的中國科學家發現,“傳統的超燃衝壓發動機不但有熄火風險,而且達到7馬赫或更高速的時候就很難產生更多推力”,再加上燃料消耗過高,對於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商業運營而言,其成本根本讓人無法接受,這也就極大限制了它的實際應用。
對於目光更長遠的中國科學家而言,斜爆震發動機為新一代高超音速飛行器提供了更好的動力選擇。它是利用斜爆震波實現超音速氣流中的高效燃燒,具有放熱快、比衝高、燃燒室短、運動部件少等科學和技術優勢,是高超音速推進技術的前沿方向。

中國科學家在模擬9倍音速環境的風洞中進行測試
其實早在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姜宗林率領的研究人員就在《中國航空學報》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研發的“站立式斜爆震衝壓發動機”。這種革命性的發動機利用了高超音速燃燒過程中的“爆轟效應”實現高超音速推進,飛行速度能達到16馬赫,相當於每秒飛行5.44公里。
按照論文描述,中國科學家研發的“站立式斜爆震衝壓發動機”設計簡單,沒有可移動部件,由進氣口,氫燃料噴射器和燃燒室等3部分組成。新設計避免了超燃衝壓發動機超高速飛行時產生的爆波導致發動機燃燒熄滅的問題,而是讓爆波進入燃燒室點爆燃料,保持燃燒不間斷。
但《南華早報》注意到,這些高超音速發動機一直依賴氫或乙烯作為燃料,雖然這些燃料點火迅速,但對於商業運營而言,它們的儲存要求非常高,極大阻礙了實際應用。而中國科學家這次成功測試的斜爆震發動機,針對其燃料問題又取得重大突破——不再使用昂貴且儲存難度大的氫燃料,而是使用航空業最常用的商用煤油RP-3噴氣燃料。報道稱,該發動機在JF12激波風洞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使用商用煤油成功實現了持續的斜爆震波,燃燒速率比傳統的超音速燃燒衝壓發動機快1000倍,且能在6馬赫至16馬赫之間的範圍內執行,“這是傳統吸氣式發動機難以達到的”。

報道稱,如果將斜爆震發動機應用於軍事技術,將催生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機甚至轟炸機,這些武器將具有超遠射程和低運營成本,能使解放軍在未來的戰爭中佔據顯著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南華早報》的報道配圖就是去年年底亮相的中國第六代戰鬥機,一直有猜測認為,它裝備的三臺發動機中,可能位於中間的一臺採用了全新技術,以獲得高超音速飛行能力。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某些人喜歡將中國發展高超音速技術,強行與軍事用途聯絡在一起,這就是妥妥的有色眼鏡。中國高科技發展的目標,從來都是造福全人類。正如《南華早報》所言,中國這項科研專案是中國雄心勃勃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到2030年建造一架能夠在一小時內抵達全球任何地方的飛機。這項技術的速度為16馬赫,可以在半小時內從上海飛往洛杉磯,將使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實現大氣層和軌道飛行的銜接。

中國科學家透過一次次突破,終於讓斜爆震發動機距離實用越來越近了
之所以說這次測試的斜爆震發動機是“重新定義高超領域的極限”,關鍵就是這種原來只停留在西方實驗室的先進技術,在中國科學家手裡一步一步取得突破,有了實際大規模應用的機會。
這也再度證明,西方有了先進技術首先用於殺人,而中國先進技術首先用於造福人類。不信?看看今年春晚上跳秧歌的中國人形機器人,與美國好萊塢大片裡的“終結者”,這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