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留給英偉達的時間不多了

轉載自 | 字母榜
作者 | 彥飛

黃仁勳這次來北京脫下皮衣,穿上了西裝——鑑於英偉達面臨的嚴峻形勢,最佳銷售老黃必須把對客戶的尊重提到無可挑剔的程度。
在中國市場,英偉達正面臨多重挑戰

圖源:央視財經影片截圖

兩天前,英偉達宣佈,在可預見的未來,其“中國特供版”H20晶片將需要向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證,預計第一財季將產生約55億美元的相關費用。訊息公佈後,英偉達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下跌約5%。
除了AI晶片出口受阻,英偉達的智駕晶片也面臨客戶流失。
在中國市場,蔚小理、小米、極氪、比亞迪、奇瑞、長城等車企一直是英偉達智駕晶片的重要客戶。但隨著英偉達下一代智駕晶片不斷“跳票”,許多車企正在加速自研晶片,以減少對英偉達產品的依賴。
據36氪此前報道,小鵬自研的AI智駕晶片“圖靈”將於今年第二季度量產,搭載於全新車型。這款晶片的研發始於2020年,2024年8月流片成功,如今即將正式上車,未來有望用於飛行汽車、機器人等。
蔚來和理想的自研晶片同樣取得進展。
去年7月,蔚來宣佈神璣NX9031晶片成功流片。今年第一季度,搭載這款晶片的蔚來高階轎車ET9開始交付。蔚來成為國內首家量產自研智駕晶片的造車新勢力。
理想去年不斷擴充晶片研發團隊,分佈於中國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國、新加坡等地。其自研智駕晶片代號“舒馬赫”原定2024年底流片,但迄今並沒有更多訊息。
蔚小理紛紛轉向自研,大背景是英偉達新一代Thor智駕晶片的釋出時間一拖再拖。
Thor早在2022年9月就正式釋出,原定2024年量產。但由於設計缺陷、工藝難度、製造良率等問題,這款汽車圈翹首以盼的智駕晶片屢屢爽約。最新訊息是,這款晶片最早將於今年年中量產,且極有可能只有750TOPS的低算力版本。
Thor遲遲難以面世,蔚小理們卻無法繼續坐等。
2025年被國內汽車行業廣泛視為“智駕平權元年”。儘管個別車企發生了與智駕有關的慘烈事故,但大多數消費者對於智駕的青睞依然沒有動搖。特別是20萬元以上的車型,智駕功能已經成為新車標配。
車企要想做出好用的智駕,必須以算力強大的晶片為基石。但蔚小理們用慣了的Orin-X已經發布近6年,算力冗餘逐漸被榨乾;車企要想繼續升級智駕軟體,只能透過一輛車搭載多枚晶片的方式堆疊算力。
與此同時,特斯拉FSD智駕功能今年正式入華。雖然前期表現不佳,但其背後的AI4(此前叫HW 4.0)晶片算力驚人,相當於Orin-X的兩倍多;再加上特斯拉斷崖領先的智駕演算法和軟硬體架構,假以時日,國內版FSD的整體表現很可能後來居上。
在此情況下,蔚小理等新勢力不再苦等英偉達,紛紛加快自研步伐。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也涉足這一領域,其中吉利已經成功流片。
英偉達此前依靠Orin晶片,佔據全球智駕市場的大片疆域。蓋世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英偉達Orin-X以近73萬顆的裝機量,佔據35.9%市場份額。但如今,Orin遲暮、Thor難產,蔚小理們希望以自研晶片取而代之;英偉達此前打下的江山,正面臨被後來者瓜分的危險。
作為Orin晶片的接班者,英偉達遲遲無法量產Thor晶片,原因是想邁的步子太大,結果拉了胯。
儘管釋出已有數年之久,但Thor的紙面引數依然稱得上領跑全行業。
根據英偉達的介紹,Thor晶片將採用英偉達最新的高效能GPU架構Blackwell,分為多個版本,最高可提供高達2000TOPS的算力,相當於Orin-X的八倍以上。
此外,得益於新架構,Thor晶片尤其擅長與AI大模型有關的任務。蔚小理正在大力推動端到端、VLA(視覺-語言-動作)等大模型技術上車;倘若智駕晶片從Orin升級到Thor,車企在提升智駕能力時將可以事半功倍。
Thor還是一款“多合一”晶片:它可以將車輛智駕、座艙、泊車、車聯網等功能整合在一套硬體中,而非每個功能單獨配備晶片;且單晶片可同時執行Linux、QNX、安卓等作業系統。這套高度整合的計算架構,能夠大幅減少車載ECU(電子控制單元)的數量,不僅降低了成本,也能提供更大的硬體容錯機制,提升系統可靠性和車輛安全性。
然而Thor採用的新架構、新設計,給負責代工的臺積電帶來了不小的難題。
英偉達去年推出Blackwell GPU不久後,臺積電工程師發現存在重大設計缺陷,導致良率非常低。黃仁勳透露,為了解決這個缺陷,英偉達重新設計了多達7顆晶片,最終在臺積電的協助下解決了問題。
英偉達並未公開談論Thor的釋出延期問題。Blackwell GPU的設計缺陷對Thor晶片有多大影響,尚未有定論,但新架構帶來的挑戰不言而喻。
儘管如此,英偉達似乎並不為Thor的屢次跳票而著急。
從財務角度來看,智駕晶片並非英偉達的核心業務。這家公司當下的重中之重,依然是AI相關的業務。
上一財季(2024年11月~2025年1月),英偉達以AI晶片為主的資料中心業務創造了356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93%,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高達91%。相比之下,汽車收入僅為5.7億美元,同比增長103%,但應收佔比僅為1.6%。
對於如此之小的一塊業務,英偉達早幾天或者晚幾天推出Thor晶片,對於整個公司的影響並不會很大。與其拿出半成品,倒不如多花時間打磨晶片,確保效能指標的領先;並等待臺積電改進工藝、提升良率,再正式推向市場。
與此同時,在高階智駕領域,國內車企一時間找不到比英偉達Orin-X更好的選擇。
英偉達之外,國內外智駕晶片廠商眾多,比如高通、Mobileye、華為、地平線等。不同廠商的產品和技術各有千秋,但大都集中在初級智駕場景中;要想實現L3或更高級別的智駕,英偉達Orin-X依然是最常見的選擇。
造車新勢力中,小鵬、蔚來數年前即已啟動自研,但時至今日,仍然甩不掉Orin-X這根柺杖。小鵬4月16日剛剛釋出的新款X9,依然要靠英偉達晶片撐場面,高配版本甚至搭載了兩枚Orin-X。
另一邊,英偉達並不急於端出效能爆表的Thor,而是搞出了“青春版”智駕晶片Orin-Y
與Orin-X相比,Orin-Y的算力從254TOPS降至200TOPS左右,價格則從500美元降至400美元,顯然瞄準的是中低端市場。即便如此,這枚“青春版”晶片的算力依然顯著強於國內晶片廠商的同等定位產品。
在Thor到來之前,英偉達讓Orin-Y暫時頂一頂,在挖掘Orin晶片剩餘價值的同時,也能順應“智駕平權”的消費潮流,穩固市場地位。國內車企眼中的智駕算力瓶頸,並不是英偉達汽車業務當下的重心。
英偉達不急於“上菜”,但國內車企不想再苦苦等待了。
過去一年多,國內車企彷彿坐了一趟“過山車”,先是被Thor晶片吊足了期待,隨後又在漫長跳票中將耐心消磨殆盡。
在2024年3月的英偉達GTC大會上,多家中國車企宣佈將採用Thor晶片。其中,小鵬宣佈將使用Thor平臺作為其下一代電動汽車的“智慧核心”。
小鵬是最早採用英偉達智駕晶片的車廠之一。早在2020年,小鵬P7就搭載了英偉達第一代智駕晶片Xavier。而在Orin釋出後,小鵬旗下主要車型均採用這一款產品。對於原定於2024年中出貨的Thor,小鵬同樣抱有期待和熱情。
然而,Thor的跳票導致小鵬不得不繼續使用老款晶片。過去一年,小鵬釋出多款走量新車,如P7+、MONA M03等,均繼續沿用略顯“老邁”的Orin-X。
同樣是在這場大會上,比亞迪、廣汽昊鉑也宣佈將採用Thor晶片。再加上此前宣佈合作的極氪、理想、小米等廠商,Thor的潛在客戶群頗為龐大。
但時至今日,除了在蔚來ET9上亮相,Thor依然沒能大規模實裝。小鵬、比亞迪等去年和英偉達一起畫下大餅,一年後仍然沒能將其落地。
通常情況下,車企每年都會更新年度車款,而智駕軟體的OTA迭代速度只會更快。如果智駕硬體連續多年保持不變,車企不僅少了一個賣點,其智駕能力也難以真正突破。
截至目前,只有極氪旗下的領克900等車型明確堅持採用Thor,蔚小理、比亞迪等車企均打出了自研大旗。小鵬的一位產品設計負責人甚至公開吐槽:“英偉達Thor還在延期,且沒有確定的SOP(標準作業程式)時間,能在2026年量產就不錯了。”
等不及英偉達Thor的車企們,紛紛加速自研晶片。小鵬和蔚來起步最早,“交卷”也最快。整體來看,兩家公司的自研晶片的效能不及Thor,但遠超Orin-X。
根據多方資訊,小鵬圖靈晶片的算力為700TOPS,相當於Orin-X的近3倍,但與最高2000TOPS的Thor仍有巨大差距。
同時,它也是一塊針對AI大模型進行最佳化的晶片,據稱最高能處理30B引數量的大模型。作為對比,理想VLM(視覺-語言模型)引數量約為22億。
蔚來神璣晶片的算力同樣出色。李斌此前表示,神璣NX9031的效能足以媲美四顆Orin-X晶片。AI大模型效能方面,這枚晶片的BEV類演算法效能比競品強4.3倍,Transformer演算法也比競品快6.5倍。
不過,與英偉達類似,車企自研晶片,完成流片、小批次生產只是第一步,依然面臨成本、產能、良率等方面的長期挑戰。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對於智駕的要求大大提高;作為“大腦”,智駕晶片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
蔚小理們紛紛自研智駕晶片,是英偉達今年以來遭遇的又一個“利空”。
英偉達當下最關鍵的業務AI晶片,在經歷過去幾年的狂飆突進後,依然保持高兩位數的營收增速。然而,隨著美國挑起的關稅戰愈演愈烈,英偉達在中美兩大市場面臨挑戰。
在中國市場,科技公司對於英偉達晶片的需求依舊旺盛。特別是位元組等大廠,為了發展AI大模型業務,每年都要花費巨資採購晶片。然而,隨著H20晶片出口受限,英偉達在中國的晶片生意將受到不小的影響。
一些投資機構持有悲觀態度。4月17日,摩根士丹利下調了英偉達的營收預期,理由是擔心美國對中國的最新晶片出口限制對英偉達的影響,將比預期的“更具破壞性”。大摩預計,未來幾個季度,英偉達的資料中心收入將下降8%至9%。
在反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如何克服外界不利因素,非常考驗英偉達的經營智慧。
在美國,英偉達AI晶片也被算力過剩的陰雲籠罩。
4月上旬,高盛分析師James Schneider表示,受到DeepSeek、OpenAI“星門”專案影響,原本預計2026年底出現的全球資料中心產能峰值,如今被提前至2025年。高盛據此下調了AI訓練伺服器的出貨量預期,整體AI訓練需求將以更溫和的節奏增長。
稍早時候,美國AI雲計算服務商CoreWeave順利登陸納斯達克;但在上市前,CoreWeave主動將募資規模從27億美元降至15億美元,估值從320億美元降至230億美元。饒是如此,這家被戲稱為“英偉達親兒子”“AI算力風向標”的明星公司,依然上市後即破發。
幾乎同一時間,阿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一場投資峰會上稱,開始看到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建設出現泡沫苗頭,美國的許多資料中心投資公告都是“重複”或相互重疊的。
AI算力領域的一系列負面訊號,對於英偉達的股價造成不小打擊。今年以來,英偉達累計下跌超24%,七大科技股中僅次於馬斯克不斷作妖的特斯拉。
如今,英偉達智駕晶片的老客戶們也紛紛有了自研的想法。儘管英偉達的絕對增速依然強勁,但當AI晶片和智駕晶片同時承壓時,英偉達絕非高枕無憂。
就智駕晶片而言,英偉達的當務之急是儘快交付Thor。屆時,英偉達可以重新回到智駕王座之上,而跌跌不休的股價也可以得到修復的契機。
短時間內,蔚小理等車企不可能徹底捨棄英偉達、完全切換到自家晶片。更可行的路徑是,在採購英偉達晶片的同時,逐漸向“自研+第三方採購”演進。
這也意味著,英偉達Thor雖然不斷跳票,但尚未徹底失去機會。如果Thor能夠今年內完成釋出,那麼車企使用Thor晶片支援高階智駕,仍然是最經濟的選擇之一。
但長期來看,車企以自家晶片取代外採,是大勢所趨。
技術上,車企自研硬體往往能夠與自家的軟體配合得更好。比如,特斯拉智駕之所以領先整個行業,自研的AI4硬體與FSD軟體的高耦合度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外,車企習慣於先從智駕軟體入手,等到演算法基本成熟後再自研硬體。這一研發路徑有助於提高軟硬體的協作效率,能夠以低算力實現高效能。同樣以特斯拉為例,其2019年釋出的HW3.0智駕晶片,算力僅有144TOPS,至今依然能支援端到端技術落地。
另一方面,美國挑起關稅戰、隨意釋出一系列出口禁令,對於國內車企的晶片進口構成潛在威脅。在此情況下,自研智駕硬體,已經成為車企規避長期風險的必選項。
在車圈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智駕晶片是為數不多值得砸下重金、構築護城河的方向之一。透過自研晶片,車企可以降低智駕系統的成本,並建立技術壁壘;這些投入換來的除了技術和產品,也有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
對於英偉達來說,車企自研智駕晶片的潮流不可避免,那麼在群雄並起前,如何“鎖定”儘可能多的合作伙伴至關重要。這既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更需要長袖善舞的商業技巧。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