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4日,是斯里蘭卡第77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48年的2月4日,斯里蘭卡人民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正式宣告獨立。
斯里蘭卡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自16世紀初開始,斯里蘭卡先後被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統治,長達450年之久。如果你對斯里蘭卡的歷史感興趣的話,就跟著小編回顧一下吧。

1505年,葡萄牙一船隊在印度洋海域遭遇暴風雨,被風浪吹到了斯里蘭卡南部城市加勒(亦稱高爾)的岸邊。隨後,這隻船隊來到了科倫坡,在科倫坡建立了貿易站,貿易站所在區域就是現在科倫坡的福特區(Colombo Fort)。

悉達伐迦王國國旗
當時,斯里蘭卡科提王國內三個王子正處於割據狀態,在葡萄牙人的干涉下,分別建立了三個王國:科提(Kotte)、悉達伐迦(Sitawaka)和羅依迦摩(Raigama)。
悉達伐迦王國吞併了羅依迦摩,科提也成了葡萄牙人實際控制的傀儡王國。斯里蘭卡的海岸線最終落入了葡萄牙人受眾,如今,歐洲人喜愛的肉桂等香料,也就是從那時起,從斯里蘭卡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了歐洲。
悉達伐迦王國保家衛國的英勇將士,為了抗擊葡萄牙人的統治而浴血奮戰,最有名的戰役就是“圍攻科倫坡”,當時領導這場戰役的正是國王拉賈辛哈一世(Rajasingha I,1518-1593),葡萄牙人幾乎完敗。

斯里蘭卡人民浴血奮戰
抗擊葡萄牙人統治
而康提位於斯里蘭卡的中部地區,水域、群山和叢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當時的康提國王維摩羅·達摩蘇里亞一世(Vimaladharmasuriya I,統治時期是1590 – 1604),依靠康提的有利地形,有效抵禦了葡萄牙和悉達伐迦王國的攻擊。
這位國王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妥善儲存了佛牙舍利,並將其安置在新建的佛牙寺內。為了復興佛教,他還安排使團去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學習佛教。
在16世紀末,除了康提王國之外,全國都淪為葡萄牙人統治,悉達伐迦王國在拉賈辛哈一世去世後徹底瓦解,北部的賈夫納王國也已淪為葡萄牙的附屬王國。

康提王國國旗
葡萄牙人對康提覬覦很久,但一直未能攻下,康提成了葡萄牙統治時期唯一保留本族統治的一塊土地。在1630年和1638年,康提王國發動過兩次反擊葡萄牙統治的戰役,有效地削弱了葡萄牙的統治力量。
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將觸角伸到了斯里蘭卡。在同康提王國的聯合抗擊下,終於在1658年結束了葡萄牙人的統治。但是,荷蘭的殖民陰雲再次籠罩了這個國家。1640年,加勒古城淪為荷蘭的根據地,長達18年;科倫坡於1656年淪陷。
隨著葡萄牙的潰敗,荷蘭和康提王國達成的聯戰配合也蕩然無存,之前葡萄牙佔領的絕大多數地區,又被荷蘭佔領了。
康提王國和荷蘭之間的戰事不斷,但荷蘭的統治確實客觀存在著,直到18世紀90年代。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印章,發現於加勒
1739年,斯里蘭卡最後一位本土國王帕拉克拉瑪·納仁德拉辛哈(Sri Vira Parakrama Narendrasingha)去世,因為沒有子嗣,王權由他的連襟維賈亞·拉賈辛哈(Sri Vijaya Rajasingha)繼承。這位國王是位來自南印度納亞克王國的王子。
1765年荷軍攻入康提,遭到有力抵抗後,被迫退出,與康提議和,向康提納貢。1766年荷蘭人迫使康提簽訂條約,規定荷蘭人佔有沿海地區,獨立對外貿易。從此,斯里蘭卡痛失了全部的海岸線,康提成了同外界完全隔絕的王國。
19世紀初,歐洲發生拿破崙戰爭,荷蘭兵敗於法國。荷蘭在全世界版圖內的殖民地位,包括在斯里蘭卡的沿海地區,逐漸被英國所取代。1802年,根據亞眠和約,英國對斯里蘭卡的殖民佔領正式化。
那時候,斯里蘭卡的康提王國內部出現嚴重問題,本地貴族和來自南印度的納亞克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
1803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康提戰爭,因為食物短缺、疾病和酷熱等因素,以失敗告終,1805年達成了停戰協議。

這是斯里蘭卡末代國王維克拉瑪·拉賈辛哈Sri Vikrama Rajasinha和王后的畫像。畫像在科倫坡一區Kingsbury酒店門前左側角落處一黃顏色的監獄裡可見,監獄是當時遣送兩位回印度前臨時關押的場所。
這是康提王朝走向沒落的開始。國王維克拉瑪·拉賈辛哈的殘暴統治讓人民不堪忍受。1808年,一場倒戈差點廢了這位國王。他身邊的宰相Pilimatalawa同英國人串通,企圖推翻國王自己奪權,但不幸被發現,並於1812年被處決了。
這位宰相的繼任者Ehelepola,是Pilimatalawa的侄子,他也串通英國人謀劃罷黜國王。當這一切被國王知道後,國王怒氣沖天想殺了他。見勢不妙,Ehelepola在1814年5月逃到了科倫坡,並尋求英國人的庇護。國王殺他不成,便要處死他的妻兒和兄弟一家。
他的大兒子10歲,小兒子Madumma Bandara才8歲。在刑場上,大兒子嚇得鑽進媽媽的懷裡,小兒子卻神情自若地出來對哥哥說,“哥哥,不用怕。我先走一步!”隨後怒對儈子手說:“來吧,我準備好了,先殺了我吧!”隨後,家族男性成員一個一個都倒在了血泊之中,女性都被投入湖中淹死。

小兒子Madumma Bandara的雕像矗立在佛牙寺內,人們用來緬懷當時為了推翻暴政的犧牲者們。
泯滅人性的暴政統治國王,遭到了人民的公開反抗。在第二次康提戰爭中,英國人於1815年2月10日佔領康提,並於3月2日同當地貴族簽署了康提協定。協定中,康提承認英王的統治,併成為英國附庸。
末代國王維克拉瑪·拉賈辛哈和皇后被拘禁於英國在印度的Vellore堡。在其被遣送到印度前關押的監獄,在科倫坡福特區依然可見。

這是佛牙寺裡的大殿,王國統治期間,這裡是上朝的地方;這裡也是1815年3月2日簽署康提協定的地方。
在英國統治期間,英國不尊重本地宗教和習俗,遭到了斯里蘭卡人民的強烈不滿。首先在烏瓦省爆發了抗英起義,英國殖民者的態度很堅決,就是要平息這些起義。

1818年英國統治者
鎮壓民眾反抗的景象
凱派提坡勒·迪沙維(Keppetipola Disawe),是起義領袖,被英國統治者在康提佛牙寺前處死,他的頭骨還被運到了英國愛丁堡,在1954年時歸還給斯里蘭卡政府,並被入土安葬,並立了紀念碑。
斯里蘭卡本是英國的保護國,在此之後,就徹底淪為了英國殖民地。

英國殖民時期下的國旗
英國殖民當局在全島實行統一的司法和行政管理,經濟體制也進行了全面改革。英國資本大量流入,控制了主要經濟命脈。
斯里蘭卡成了大英帝國的農產品和其他原料基地。英國殖民主義者對蘭卡的掠奪方式是開闢種植園,強徵農民的土地,迫使他們到種植園做工。
在1848年,英國人在康提大面積種植咖啡,後因葉病,遂轉向經營茶園、橡膠園和椰子園。
他們苛捐雜稅,讓老百姓苦不堪言。馬特萊(Matale)地區發動了農民起義,很快就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二戰爆發後,由於斯里蘭卡島所處的戰略地位,殖民當局向當地改良主義的領導人做出讓步。1942年後,部長會議逐漸向責任內閣過渡。
二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各國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越來越激烈,英國勢力已大不如前。斯里蘭卡的上層社會和廣大民眾也都強烈要求擺脫英國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1944年12月,英國派出索爾伯裡調查團聽取憲法改革的建議;1946年5月,新憲法即索爾伯裡憲法完成制訂;這部憲法雖然規定國防和外交大權仍由英國控制,英國總督在必要時可以行使非常權力,但明確給予斯里蘭卡自治權。
1947年8月,斯里蘭卡根據新憲法舉行大選。錫蘭國大黨、僧伽羅大會黨和穆斯林聯盟聯合組建統一國民黨參加競選,並取得勝利,成為斯里蘭卡獨立以後的第一個執政黨。

1948年2月4日,新憲法生效,斯里蘭卡宣佈獨立,取名錫蘭,成為英聯邦內的自治領,斯蒂芬·森納那亞克(D. S. Senanayake)就任自治領的首位總理。


在獨立廣場
斯里蘭卡宣佈獨立
1950年,錫蘭確定了國旗的形狀,政府為體現對各民族一律平等對待的態度,加入了代表泰米爾人的橙色和穆斯林的綠色,並以分割線與獅子圖案隔開。
1951年確定了國歌《頂禮,頂禮,母親》。

1972年5月22日修憲更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設立了總統,不再尊女王為君主,並取消了英國樞密院的終審權。
1972年又對國旗上的菩提樹葉形狀進行了修改。

1978年8月16日新憲法頒佈,
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接下來,我們再聊聊極具代表性的獨立廣場:

歷
史
由
來
獨立廣場的前身是託林頓廣場(Torrington Square)。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斯里蘭卡的這個區域是一片草坪,被稱為託林頓廣場,以紀念英國駐斯里蘭卡的第20任總督威廉·豪斯頓·託林頓(William Houston Torrington)。
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政府在託林頓廣場搭建臨時議會廳,宣佈斯里蘭卡獨立。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斯里蘭卡政府決定將託林頓廣場改造成獨立廣場,並於1949年開始動工。
這個改造工程包括在廣場上修建獨立紀念堂,以及佈置美麗的花園和景觀,建造出一個更具紀念意義和美感的廣場。

在臨時搭建的獨立廣場上,斯里蘭卡宣佈成立。
核
心
結
構
獨立紀念堂

獨立紀念堂外部結構,Punkalasas位於右上方。

石柱照,佩卡達(pekada)木雕位於石柱頂端
獨立紀念博物館

獨立紀念博物館入口

獨立紀念碑

獨立紀念碑照
休
閒
活
動
獨立廣場,不僅是斯里蘭卡的歷史和紀念性場所,它也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放鬆和休閒的場所。每天,廣場上都聚集著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一起慢跑、散步、拍照、聚會……

在紀念堂散步、拍照的人們

2022年蘭卡獨立日活動照

2022年世界武術日活動照

2023年世界瑜伽日活動照
周
邊
建
築
此外,廣場周邊也有商場、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類建築。這些無不吸引著遊客與當地居民,讓廣場充滿更多活力。
獨立廣場購物中心


在商場拍攝婚紗照的新人
科倫坡國立博物館


(科倫坡國立博物館的中國古代瓷器)
其中,中國遊客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鄭和碑。鄭和碑全名為“鄭和佈施錫蘭山佛寺碑”,由鄭和於1409年鄭和下西洋之前在南京刻好,帶到斯里蘭卡加勒的一處廟宇中。後因時間流逝而不知所蹤。直到後來1911年被英國工程師託瑪林發現在加勒的一處下水道。獨立以後,此碑被送到了如今的科倫坡國立博物館。

維哈拉瑪哈德維公園

語
獨立廣場見證了蘭卡人民的自由與獨立,連線著過去與現在。今天(4日)就是蘭卡第77個國慶日。小編希望獨立廣場能夠見證蘭卡更多的奇蹟,也祝願斯里蘭卡越來越好!

(圖片來自網路)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