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千淳 老肥
真正的和解,從來不是談出來的,是被局勢逼出來的。
三年前的中美“和解”,談了半年,只撤了不到三成關稅,還分三階段落地。
昨天下午,一紙聯合宣告,直接砍掉91%的新增關稅,更關鍵的是,美方沒有設限、沒有對價、沒有分階段,緩衝期只留90天。
在全球都以為對抗只會升級的時候,中美同時“撤刀”115%的關稅,顛覆了市場對中美緊繃態勢的悲觀預期。
其實,這場談判之快,早已是預料之中。退得乾脆,是因為前面已經無路可走了。
我們認為,這是極限臨界點下的“技術性停火”。

43.8%
昨天,鋪天蓋地的新聞普遍都是一個關鍵詞:“超預期”。
多數機構在此前判斷,美方即便鬆口,也會保留約45%的對等關稅,繼續維持“結構性施壓”的姿態。
但現實是,美國只保留30%,對等關稅剩餘的24%暫緩90天,中國同樣將關稅降低至10%。
整個動作乾淨利落,沒有交換條件,也沒有鋪墊預期。為什麼?
把幾個關稅數字拼起來你就明白了:
MFN(最惠國)基礎稅率:2.5%
第一輪301關稅(貿易摩擦1.0):10.3%
芬太尼專項關稅:20%
本輪談判後仍保留的“對等關稅”:10%
合計下來,美國對華綜合進口稅率為約43.8%。
這不是一個“稅率參考值”,這是中國大多數出口商的成本極限、利潤極限和生存極限。
外貿企業的淨利普遍不高,3%-8%是常態。43.8%的稅負,已經意味著大量訂單會直接流出中國,流向墨西哥、越南、印尼等地。
再往上,加到60%、80%、145%都沒區別了,在出口企業眼裡都是“斷”——根本沒人接單,貿易關係不就真的中斷了嗎?
所以,再往上,不是“壓力加劇”,而是合作終止。
43.8%,這是一個斷點。

90天
為什麼是90天?這不是一個隨便湊的數字。
把製造業迴流時時掛在嘴邊的美國,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商品都來自中國。
在美國倉儲系統和進口節奏中,把商品從下單到上架需要1.5~2個月。
也就是說,如果現在不趕緊補貨,6月起,美國的超市、五金店、連鎖品牌會開始出現斷貨潮。
如果145%的關稅不撤,美國家庭買不到東西,通脹飆升,最受傷的是誰?
是川普最鐵的支持者——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人群。
動搖了MAGA們的生活,也將會動搖川普的基本盤。
而這正是特朗普不能承受的政治代價。
對他來說,眼下最大的策略就是:儘快打、儘快談、儘快籤。
明年2月,他要發表上任一週年的國情諮文;明年11月,中期選舉投票在即。如果年底前沒有能對外宣佈的“硬政績”,選情就會迅速失控。
所以你看到的這個“115%互砍”,不是緩和,是特朗普撐不住了。

出口回暖
短期來看,中國是這一輪關稅回撤的最大受益方。
因為我們實打實騰出了一個可操作的90天視窗期:企業能出貨、海外能接單,交易鏈條可以跑一輪。
為什麼說這波出口緩和是“關鍵託底”?因為在目前這個節奏下,它可能是二季度增長最具確定性的支點。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三架馬車中:消費復甦在進行中,但回暖節奏偏緩;地產投資仍處在調整週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邊際趨弱;基建在託底,但空間有限。
在這種格局下,出口成了為數不多能“頂上去”的增量項。而這90天視窗,讓它“集中爆發”的條件剛好具備:
首先,海外產業鏈下游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仍然深,尤其在輕工、家居、小家電等領域,短期替代難度大;
其次,中間品、低附加值成品等鏈條末端環節,仍以中國為主供方;
最後,本輪關稅撤回直接壓低了中國商品的到岸價,對下游客戶的採購決策有明確刺激。
這些因素疊加,帶動的就不只是訂單,而是工業產值、運輸物流、關稅收入、企業利潤等一整套鏈條資料的抬升。
智谷趨勢研判認為,這輪搶出口能夠得到延續,二季度完成5%的GDP增長目標不難。
而一旦二季度站穩了,上半年完成全年目標60%以上的節奏就基本鎖定,政策端就能少做一些“提前加碼”的動作,保持調控主動權。
換句話說,這次關稅讓步救的是出口,但保下來的,是宏觀調控的節奏感。
想了解對於本次會談的最新解讀,本週趨勢研判做了獨到解讀,掃碼下方可獲取。

已訂閱使用者可直接開啟
未訂閱使用者限時折扣下單

川普
話雖如此,也別高興得太早。
當前這份撤稅清單裡,還有最大的不確定性,川普。
2018年中美曾達成類似共識,一張合影剛發出去不到一週,關稅就被重新加上。這次“暫緩執行”的24%,同樣沒有法定義務,僅憑一紙行政命令存在。
只要政治需要發生變化,他可以隨時推翻這份安排。
現在的姿態,是退。90天之後,要不要再進,完全取決於他的選情壓力和對華立場是否轉向。
這也是市場情緒始終不敢過於樂觀的核心原因之一——眼下局勢雖穩,但誰都知道,這不是終局。

資本市場
市場對這次關稅讓步的反應非常清晰:風險偏好提升,但趨勢判斷沒變。
這不是一次足以扭轉方向的結構性事件,更像是一場情緒上的緩衝。
昨天智谷趨勢研判的後臺,有幾個關於資本市場的問題要被大家問爆了,我們在這裡統一回答一下。
關於股市:
這次關稅撤回,對股市確實是好訊息,但它不夠強到推動整個市場大漲。
為啥?因為錢沒變多。沒有新一輪寬鬆,沒有新增流動性,市場的“水位”還是原來的那一盆水。
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只會去追有題材、有事件催化的板塊,比如出口鏈、航運、港口、跨境電商等,不會帶動整體指數大幅抬頭。
A股方向機會不多,港股相對更受益,主要是外資更願意把這波出口緩和“兌現”為真實配置行為。
關於債市:
債市其實更敏感,它對宏觀基本面反應很快。現在經濟預期穩住了,出口帶動製造業回暖,市場也沒那麼擔心經濟下行了。
簡單說就是:之前大家搶著買國債,是因為怕未來不確定,想鎖住收益。現在發現情況沒那麼糟,買的人就少了。
十年期國債的價格差不多已經漲到頭了,大機率會在高位來回晃,再往上衝的空間已經不大。
還能漲嗎?可以,但別指望還能像之前那樣一路上衝了,接下來更多是防守價值,而不是收益彈性。
關於黃金:
過去兩年,黃金漲得猛,是因為大家擔心戰爭、滯脹、脫鉤,想找個地方“躲風險”。
但現在,中美之間突然鬆了一口氣,市場的避險情緒一下子緩下來了。
再加上美元又強了一些,利率也沒往下走,這些都會壓制黃金價格。
所以雖然黃金還在高位,但這時候追進去的人已經開始猶豫:
買了不一定賠,但想靠它繼續暴漲,難了。
趨勢研判認為,3000-3300美元之間震盪,短期很難再獲得地緣風險的外部驅動。
關於人民幣:
關稅一退,外貿穩住,出口資料回暖,人民幣當然會跟著企穩。
這波確實是幫了它一把。但這只是階段性的緩和,人民幣長期方向並沒有變。
說到底,美元還是強勢,國內還要穩增長,匯率在“政策支援”與“市場預期”之間拉扯,大方向還是偏弱執行。
現在的穩定,更像是給市場一點喘息時間,年中之後再波動的可能性仍然不小。

視窗已開
這次中美會談,看起來是兩國之間的事,但落到每個人身上,其實已經開始影響資產價格、政策節奏、匯率走勢,甚至我們的生活。
經濟二季度就站穩了,還會不會加碼刺激?
人民幣穩住了嗎,年中後還有沒有貶壓?
這些問題,普通人看不到變化,但市場已經開始調倉了。
……
在這個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普通人如何找到相對靠譜的確定性?
重要的是學會找到恰當的判斷座標,幫助自己看懂各種事件背後的關聯與影響。
而宏觀大趨勢和國家政策,無疑是我們能抓住的,相對靠譜的確定性。幫助大家看清宏觀趨勢少踩坑,也是我們智谷趨勢內部研判的初衷。
歡迎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商業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穿越風暴。現在訂閱,還贈送全年12場閉門答疑直播。很多不方便公開討論的話題我們都放在了這裡。
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
帶你看清大事件背後的邏輯訊號

限時優惠199元/年(原價299)
僅限前五十名
智谷趨勢30多位研究員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千字大事分析。我們從來不給模稜兩可的判斷,只給出基於資料和調研分析後具有確定性的結論。
資訊氾濫時代,你需要一份好的知識付費產品,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判斷座標,構建起一套高質量且靠譜的決策認知系統。歡迎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助你及時調整決策不踩坑。

限時特惠199元/年(原價299)
僅限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