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絲綢業始於桑樹。桑蠶屬寡食性動物,唯有攝入充足的桑葉,方能吐絲結繭,形成生絲。傳統桑蠶業的發展深受季節、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制約。如今,飼料養蠶技術正突破這些限制。不吃桑葉的“蠶寶寶”不僅能大大提升蠶繭產量和生產效率,生絲質量完全可達5A級以上。
我國家蠶人工飼料飼養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江蘇南通如東縣於2013年首次在農村生產環境中利用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產出優質蠶繭。根據2019年的報道,如東縣用採用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生產的蠶繭,加工出超細纖度桑蠶絲,單絲纖度最細達到1.2旦尼爾,是普通桑葉養蠶絲的一半。經重慶市纖維檢驗局檢測,主要質量指標超過6A級標準。

如東縣蠶桑指導站站長韓益飛在接受《新華日報》採訪時表示,飼料是由桑葉粉、豆粕粉、玉米粉、微量元素等調配而成。桑葉佔比約30%,主要來自農戶養蠶剩餘的桑葉。
目前,人工飼料育蠶技術已在四川、湖北、重慶、廣西、貴州等多地的養蠶家庭中普及開來。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趙愛春對《重慶日報》談到:“以三齡期的家蠶為例,如果我們用飼料養蠶,只需要餵養一次。而傳統用桑葉養蠶,就需要每天去摘桑葉,每天至少喂三次。飼料養蠶的效率是傳統模式的三倍以上。”

上圖:重慶黔江區濯水鎮餵養蠶寶寶的“壓縮餅乾”
家庭式飼料養蠶模式逐步鋪開的同時,企業主導的工業化飼料養蠶進一步推動了上游蠶繭產量的提升。
2020年9月,六部門印發的《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了工業化飼料養蠶的行動目標:到2025年,全齡飼料工廠化養蠶的鮮繭產量在我國桑蠶鮮繭總產量中的佔比將達10%左右。

來自浙江嵊州的巴貝集團旗下的陌桑高科是全球首個實現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的企業。
根據《浙江日報》的報道,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在巴貝集團等龍頭企業引領下,嵊州崛起為“中國領帶之鄉”,其領帶產量峰值時曾佔據全國90%、全球70%的市場份額。
然而,領帶產品出口利潤微薄,巴貝集團董事長金耀(下圖)體會深刻。作為領帶行業協會會長,他曾經帶隊赴美與採購商談判。歷經近20天拉鋸,最終每條色織領帶僅獲10美分提價。

領帶生產所需的真絲多從外省採購,價格不確定性極高,有時年漲幅高達30%。2011年,金耀偶然得知國外有人嘗試人工飼料養蠶,便果斷決定開闢企業的“第二曲線”——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探索工業化飼料養蠶。
為此,巴貝團隊開啟了長達七年的工業化飼料育蠶技術攻堅,累計投入超5億元人民幣,從無到有自主設計出上百種適配工業化生產的專用器具,申請專利400餘項。2019年,工廠化養蠶專案成功實現規模化量產。2023年,陌桑高科獲得雅戈爾投資,其佔股比例目前為4.8%。
迄今,陌桑高科已累計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浙江省產業基金、浙江省鄉村振興投資基金等政府資本,以及高雲資本、太湖雪、雅戈爾等投資機構與產業巨頭。

上圖:2019年,陌桑高科生產的第一批鮮繭
金耀表示,工廠化養蠶比傳統模式勞動生產率提高近500倍,還可節省96%的桑園面積,蠶絲強度、清潔度也明顯好於傳統方式生產的蠶絲,質量達到國家標準5A級以上。
根據《中國畜牧雜誌》,2024年,陌桑高科蠶繭產量突破2萬噸,比上年增加37.88%,佔浙江省蠶繭總產量的70.38%。
| 訊息來源:CCTV-2;《新華日報》;《重慶日報》;《浙江日報》;《中國畜牧雜誌》;公眾號“江蘇養蠶人”
| 圖片來源:上游新聞;紹興市政府官網;公眾號“創新浙江”
| 責任編輯:LeZhi
關於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
2025年3月,華麗志正式成立絲綢文化事業部,聚力推廣中國絲綢文化,讓更多業內高階讀者真正瞭解中國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潛力,共同探討和促進中國絲綢產業的煥新和現代化程序。
除了持續產出原創優質內容外,華麗志還將發起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文化與產業活動,包括溯源之旅、論壇和工作坊、文化藝術展覽等等。根據第一性原理,走向絲綢的源頭,從文化到商業,從材料到工藝,從歷史到現在,從中國到海外,融會貫通全產業鏈,挖掘絲綢文化和工藝的精華,用全新的視角展開解讀和傳播。
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華麗志絲綢文化專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