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者:陝西石泉一隻2000歲的“金蠶” |華麗志絲綢文化專欄

陝西曆史博物館眾多珍貴文物中,有一隻2000多歲的“蠶寶寶”。它就是國家一級文物、西漢時期的 鎏金銅蠶,這也是迄今出土的唯一的漢代鎏金蠶形文物。
這隻“金蠶”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也折射了陝西安康市石泉縣兩千年的桑蠶文化。
鎏金銅蠶長5.6釐米,由紅銅鑄成,表面塗有一層金箔,形態栩栩如生。
石泉縣曾是西漢都城長安的絲織基地,是絲綢之路的大後方;如今,得益於桑蠶業的振興,這裡不但“脫貧摘帽”,且已發展為西北最大的桑蠶產業基地。
1984年12月,石泉村民譚福全在河中淘金時偶然挖到一隻金燦燦的銅蠶。訊息不脛而走後,譚福全拒絕了文物販子8000元的收購要求,借錢湊夠50元路費來到西安,將文物捐獻給了陝西曆史博物館。
這枚“金蠶”出土於此絕非偶然。石泉地處陝西南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子午棧道”南端的起點,自古就在軍事和貿易上有著重要意義。一條漢江自西向東穿境而過,蜿蜒52公里,讓石泉形成“一江七河”的水系格局,與“小橋流水”的風貌異曲同工——因此石泉被許多網友稱為“陝西小江南”
石泉還有一項自然稟賦:年降水量900毫米、年無霜期250天,是優質桑樹生長的黃金地帶,且離長安很近,水路通運發達。專家們推斷:石泉及其所在的安康市,很可能是當時長安絲綢的主要製造地之一。
作為東西方貿易的“硬通貨”,絲綢在漢代受到歐洲貴族的狂熱追捧,因此當時中國也被稱為“賽里斯”國(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關絲的”,一般被認為是源於中國字“絲”)。在古羅馬,12兩黃金可換一磅絲綢,每年羅馬國庫的1/4都用於絲綢採購
史料中則記載了“金蠶”鑄造的原因: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後,回到漢中老家省親,途徑石泉,看到了當地桑蠶業的興旺景象。回到長安後,他將“養蠶織絲、安居樂業”的見聞上報,並建議漢武帝效仿蜀王蠶叢氏,鑄造金蠶獎勵養蠶大戶,供蠶農祭拜,以祈禱所養之蠶繁孳無災。
上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石泉蠶桑試驗示範基地
兩千年後,桑蠶業振興為石泉鋪就了致富之道。
石泉縣因其96%面積為山地,人均耕地不足1畝,傳統農耕業難以發展。2016年,全縣貧困發生率高達24.5%,是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當地桑蠶歷史雖悠久,但產業鏈短,僅靠傳統的“養蠶售繭”,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要。
在縣政府的努力下,石泉縣開發了制種、養蠶、繅絲、織綢、製衣、副產品開發的一條龍產業鏈。2020年3月,石泉縣正式脫貧摘帽,並作為典型案例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彙編》。
目前,石泉是西北第一桑蠶大縣。2024年,石泉蠶桑絲綢產業綜合產值達到了35.49億元2025年,政府出臺計劃,著力建設6A級生絲優質原料繭基地,推進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依託桑蠶業,石泉縣開發了桑鄉宴、桑葚酒、桑葉青汁、桑葉餅等特色美食產品,以及文旅、文創等關聯產業。石泉坐擁漢江石泉古城、中壩大峽谷、燕翔洞、鬼谷嶺、雁山瀑布五大4A級景區。2025年春節,石泉縣旅遊接待人數同比增長29.19%
上圖:中壩大峽谷
| 訊息來源:石泉縣政府官網;CCTV《國家檔案》、《中國影像方誌》節目
| 圖片來源:公眾號“石泉文旅”、“陝西省歷史博物館”;CCTV《中國影像方誌》節目截圖
| 責任編輯:LeZhi
詳見微信連結或登入華麗志官網/app查閱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絲綢行業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