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的頂級生絲,產自四川這個地方|華麗志絲綢文化專欄

「華麗志絲綢文化專欄」往期精彩文章:

中國是世界第一絲綢大國,不僅體現在“量”,也體現在“質”——全球頂級生絲的最大原產地,就在被譽為“中國桑蠶之鄉”的四川涼山州寧南縣。
6A級”是生絲的最高品級。6A級生絲粗細均勻,潔淨堅韌,長度可達1500米,用它織成的絲綢光潔勻整,染色後無色斑,觸感柔和,有珍珠般的光澤。6A級生絲是奢侈品牌絲巾、高階真絲服飾和床品生產的首選原材料。
根據涼山新聞網的報道,目前寧南縣年產6A級生絲1200噸,佔全球頂級生絲市場份額的50%,質量指標連續25年蟬聯全國第一。30萬畝優質桑園中,8.4萬畝先後通過了中國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美國有機認證,有機幹繭佔比達80%,成為最大的國內外有機三認證基地。
政府官網顯示,寧南生絲深受各方客商喜愛,暢銷四川、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出口至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國家。
一億多年前,桑樹在雅魯藏布江流域誕生。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桑樹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其進化速度是同類植物的三倍,自然壽命可達上千年,葉片中的蛋白質高達兩千多種。當以桑葉為食的“蠶寶寶”成熟後,就吐絲結繭——生絲就此形成。
業內專家評價,寧南是“不可多得的蠶桑寶地”:
寧南地處“川滇交界”,位於涼山州東南部,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東臨金沙江,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日照時數達2257小時,全年無霜期320天以上,光熱極為充沛,非常有利於桑葉的光合作用。
此外,寧南土地以山地黃壤為主,土層厚度達40cm以上,PH值在5.6-8.0之間,非常適宜蠶桑業的規模化發展和產業化經營。
1966年,桑蠶專業技術幹部張友瓊開始發動村民栽桑養蠶。當年蠶繭產量449公斤,開啟了寧南桑蠶業的發展之路。1978年後,寧南縣把蠶桑列為全縣經濟發展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2014年,中國絲綢協會授予寧南“中國蠶桑之鄉”稱號。
近幾年,寧南縣積極探索桑蠶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之路,透過推廣規模化養殖和工廠化生產模式,實現了從“家庭散養”到“集約經營”的轉變。“養蠶狀元”王作海的兒子王埸在2025年2月的寧南縣蠶業發展大會分享:“2024年,我們農場共產繭37500公斤,養蠶收入206萬元,其中,純收入80萬元。
2024年,寧南縣全年養蠶33萬張,產繭30.2萬擔,蠶農售繭收入8.46億元,綜合產值31.84億元,在鄉村振興、移民後扶產業、園區獎補等方面投入2300萬元,大力支援優質桑園、養蠶大棚和共育室建設。目前,蠶桑產業已成為寧南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隨著桑蠶業的發展,寧南縣在幾十年中經歷了經濟與民生的飛躍:1950年,寧南縣城區僅有0.7平方公里,人口僅6.1萬餘人;1952年農業產值784萬元,工業產值36萬元。2024年,寧南縣GDP達到108.6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
桑蠶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康養,正成為寧南的另一張名片。
寧南風景如畫,全年空氣優良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55%,擁有凱地裡拉和金鐘山兩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使得這裡成為攀西地區獨一無二的天然溫室,以及冬季康養的理想旅居勝地。規模僅次於三峽工程的的全球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就坐落於此。這裡還是四川最大的布依族聚居縣。
| 資訊來源:涼山新聞網;涼山日報;寧南縣人民政府官網;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 圖片來源:寧南縣人民政府官網

關於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
2025年3月,華麗志正式成立絲綢文化事業部,聚力推廣中國絲綢文化,讓更多業內高階讀者真正瞭解中國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潛力,共同探討和促進中國絲綢產業的煥新和現代化程序。
除了持續產出原創優質內容外,華麗志還將發起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文化與產業活動,包括溯源之旅、論壇和工作坊、文化藝術展覽等等。根據第一性原理,走向絲綢的源頭,從文化到商業,從材料到工藝,從歷史到現在,從中國到海外,融會貫通全產業鏈,挖掘絲綢文化和工藝的精華,用全新的視角展開解讀和傳播。
華麗志絲綢文化事業部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詳見微信連結或登入華麗志官網/app查閱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絲綢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