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華夏文明數千載,古琴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修身養性、抒發情志的工具,是其淡泊名利、君子品格的象徵。
古琴之魅在聲韻,更在文化。古人或山間,或水邊,或堂中,或簷下或梅旁,或松下… 操琴歌唱、簫聲相和、樂器合奏;可登大雅之堂,又可修自賞。
宋代《琴史》言:「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其中「良質」是指良好的木材,「善斫」是指精善的斫制,「妙指」是指精妙的指法,「正心」是指至誠的心志。所謂「四美俱存,可感動天地。」
古琴藝術以其眾多的器物遺存、浩瀚的琴詩琴譜、多姿的地域流派等,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琴文化體系,為世人所珍視,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本期分享「古琴十大名曲」及其背後的動人故事。願「古琴」這個被歷代文人雅士以致皇家帝王的上品和至愛,穿越千年時光,依舊撩撥心絃,千古流芳。
▼
NO.01
瀟湘水雲

宋 夏圭 《臨流撫琴圖》絹本淡設色
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共十段。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
樂曲透過古琴特有的吟、操等手法,時而奔放渾厚,借雲水掩映,煙波浩瀚的景象描寫,抒發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感慨和蕩氣迴腸的愛國熱情,情景交融。
郭沔是終生未仕、生活潰貧的知識分子,又是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文人。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正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之處遊航。
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故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賢明的化身。故郭沔借九嶷山為「瀟湘雲水所蔽」的形象,寄託對現實的黑暗與賢者不逢時的義憤,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NO.02
廣陵止息

東晉 顧愷之(宋摹本)《斫琴圖》
《廣陵散》,原是東漢末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推測是以戰國時期「聶政刺韓王」為題的大型器樂敘事曲,氣勢磅礴、風格獨特,具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
東漢蔡邕《琴操》談及曲背後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期韓國人聶政,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載。
身懷絕技的聶政返回韓國已無人相識。於是,他藉機進宮為韓王彈琴,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自己也壯烈身亡。
而《太平廣記》的記載更傳奇,說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並與之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公元263豐,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命絕矣!」。
伺候約六百多年,西晉「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NO.03
高山流水

元王振鵬《伯牙鼓琴圖》長卷 區域性
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
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按《琴史》列子中的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巍巍於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旣死,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NO.04
漁樵問答

北齊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宋摹本)殘卷區域性
《三國演義》:「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漁樵問答》妙解。
《漁樵問答》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津,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反映出隱逸之士嚮往漁樵般擺脫俗塵羈絆的生活。
《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
樂曲透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後世所向往。
NO.05
平沙落雁

唐 周昉 《調琴啜茗圖》
明朝稱此曲為《雁落平沙》。奇曲調悠揚流暢,透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本是著名自然景色「瀟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繪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邊,岸邊一帶白沙,安詳恬靜,濛濛如霜。
一群大雁從遠天飛來,在空中徘徊飛鳴,遠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來愈濃的暮色中,漸漸沉靜睡去。
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以示「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曲中之音曲外之意,包涵對懷才不遇者的勵志和對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NO.07
陽春白雪

宋 趙佶 《聽琴圖》(區域性) 絹本設色
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師曠或齊國劉子所作。琴譜中《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尊》取凌然高潔,雪竹琳須之意。
據朱長文《琴史》記載:「劉涓子善鼓翠,於郢中奏《陽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譜》之說,此曲至唐高宗時失傳。公元657年呂才根據琴中舊曲修訂而成。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
楚襄王問宋王:「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
宋王說:「有歌春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春有數幹人;當歌春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春只有數百人;當歌春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春不過數十人。」
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又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最後引出結論: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也不被凡人理解。
後世「陽春白雪」多作為高雅藝術的代稱,而「下里巴人」成為通俗藝術的代稱,更衍生出「曲高和寡」這個成語。
NO.07
胡笳十八拍

明 杜堇 《梅下橫琴圖》區域性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同名詩,再用胡笳的音調翻入古琴中,而創作的新穎樂曲。主題是「文姬歸漢」。「胡笳」之名是琴音融入了胡茄的哀聲之故。
《胡笳十八拍》採用宮、澂、羽三種調式,共18段,分兩大層次,前段訴說身在胡地的思鄉之情;後一層描繪離開胡地之時,與幼子惜別難捨的隱隱悲怨。
唐代翠家董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零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兼語房給事》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
蔡邕死後,關中地區發生混戰,長安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混亂中被南匈奴兵掠走,把她獻給左賢王為妻。蔡文姬在塞外度過了十二載春秋,生了一雙兒女。
雖然左賢王寵愛蔡文姬,但她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渴望有朝一日「歸漢」。
隨北方遂趨統一。曹操出於對蔡邕的懷念,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嫁與董祀。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返回故土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創作的。
NO.08
陽關三疊

元趙孟頫《松蔭會琴圖》絹本設色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官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琴歌。
曲譜最早見於《漸音釋字琴譜》。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每疊又分一疊,加 「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
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不盡相同,類似副歌。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連續反覆呈述,情意真切,表達出對將遠行友人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王維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新疆維吾爾),他作了這首詩來送別:「渭城朝雨浥輕塵,容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清晨的小雨溼了輕揚的塵士,旅店外的柳樹更顯青翠。請你再幹掉這杯酒吧!向西出了陽關,就再也遇不到親友了。
NO.09
梅花三弄

元 朱德潤 《林下鳴琴圖》區域性
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翠譜》所載。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改為古琴曲,表現梅花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
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據《神奇秘譜》記載,東晉時的桓伊是笛子名家。王徽之應名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經過,王徽之卻並不認識他。
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己是高官貴胃,但他也久聞王徽之大名,便下車上船。
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登車離去。賓主沒有一句對談。晉人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的形跡,由此可見一斑。
NO.10
醉漁唱晚

禹之鼎 《幽篁坐嘯圖》 卷區域性
據明代《西麓堂翠統》所載《醉漁唱晚》解題:「陸魯蘭與皮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致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涼水。其興致恐不相上下也。」
清利本《誠一堂琴譜》在《醉漁唱晚》後記言:「奇音妙趣,描寫醉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聽漁人醉歌而作此曲。
目前流行的曲子,據說傳自張孔山。音樂利用分節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複來表現豪放不羈的醉態。其中有著表現放聲高歌的音調,和類似瑤櫓聲的音調。
據傳晚唐散文家、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經常以詩唱和,成為摯交,共同編纂唱和集《松陵集》,故人稱「皮陸」。
盛世晚唐,一個冷風吹過的秋夕,二人泛舟松江,忽然耳聞恍惚中有歌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涼水鱖魚肥。青著笠,綠禁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隨著隱隱的歌聲,模糊中有朦朧船影順江而下。仔細一看,一味戴斗笠的老翁船頭斜倚,醉唱漁歌,其聲悠然大氣,慵慨蒼茫,恰似笑看萬千塵世起浮。
舟中酒壺傾倒,漁人微醺,雙手瑤櫓,櫓與丹相承之處發出「滴答滴」之聲,江水激起疊疊浪花,拍打著漁船。
他們目送漁翁消失於暮露煙波中,相視大笑,趨入艙內,抱琴而出,相約共譜一曲。但聞指下清音,音古韻奇,時急時緩。這便是千年傳唱的名曲《醉漁唱晚》。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掛軸區域性
願你能在某日,聽到熟悉的古琴時,也能領悟琩齡在《詠琴詩》讚頌的古琴魅力:「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彷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感受華夏民族這份綿延千年的寄情與思緒。

明 杜堇《庭院聽琴圖》 區域性
琴是情感的載體,也是心靈的治癒

我的神阿,我要鼓瑟稱讚你,
稱讚你的誠實。

©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絡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