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2 月 17 日中午 12 點,一諾將和C 計劃聯合創始人郭兆凡在影片號@李一諾Y.L 直播間,一起探討“資訊氾濫時代,如何做出更好判斷?”歡迎預約觀看~
無論是育兒、婚戀還是職業發展,你會不會覺得很多看似矛盾的觀點都有些道理,到底該怎麼選擇?又或者隱隱感覺一些論斷有點問題,卻不知從何反駁起?
比如你認可下面這段話嗎?
第一段話:老師或家長可以適當懲罰孩子,懲罰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並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只要掌握好懲罰的尺度,對孩子可以基本不造成傷害,懲罰也是多數老師或家長常用的做法,大家的經驗多少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懲罰,難道要縱容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
想想你更認可哪段話?
第二段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懲罰孩子,即使懲罰在短期內看起來有效,因為孩子會為了避免懲罰而假裝改變,但在長期中懲罰對改變孩子不良行為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懲罰會造成傷害和更大的問題,它不僅會破壞關係,也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很多研究證實了這種傷害;懲罰和它造成的傷害之間的因果關係有時候不那麼明顯,所以成人以為是適當的懲罰很可能並不適當;懲罰也不是必要的手段,透過和孩子溝通,分析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從原因入手解決問題,促進孩子解決自己行為造成的問題,能更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我曾在教師培訓中先後展示過這兩段話,結果非常有意思。
看到第一段話時,在場幾乎所有人都表示認同。
等看到第二段話,一部分人改變了主意,雖然他們說不清為什麼覺得第二段話更有道理;多數人依然更認可第一段,因為他們更認可“可以適當懲罰”這個結論;還有些人在這兩個選項之間猶豫不決,或者覺得兩者都有道理,具體要“看情況”,但說不清到底“什麼情況”下“什麼程度的懲罰”是可以接受的。
我又問更相信第二段話的人們“現實中會不會懲罰孩子”,無一例外說“還是會”。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就像綜藝節目《奇葩說》中,觀眾可以隨時選擇支援哪方的觀點,結果大量觀眾會跟著正在發言的一方,在正反方間不斷搖擺。

在做了八年思維培訓後,我看到了人們在思考判斷的過程中,容易掉進的無數個坑:
-
判斷自己應該相信什麼時,沒有清晰可靠的判斷方法; -
會相信互相矛盾的觀點,或在矛盾的觀點間搖擺不定; -
覺得要“看情況”,但沒想清楚複雜問題的前提條件,觀點難以指引言行; -
認知和行為不一致,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
由於較少主動獲取高質量的資訊,對很多問題缺乏深入理解; -
思考的過程充滿謬誤和思維傾向……
01
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判斷?
應該相信什麼?你有清晰的判斷方法嗎?
要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更多是依靠經驗、直覺或從眾,而這些並不可靠,這可不容易。畢竟人們做選擇的時候不斷在思考,這些努力是真實的。
關鍵是,思考有好壞優劣的差別嗎?
我想起一位家長曾經很生氣地和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孩子經常調皮搗蛋,被老師和同學排擠,他下課在教室踢瓶子,上課找別人說小話,規定不讓做的他偏要做……家長和孩子講過很多次,也分析過這樣會影響別人,講道理、監督和懲罰,各種方式都用過,孩子還是不改。“這孩子太不懂事了!”這是家長的結論。
好的思考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能透過預判把長期和短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能激發出更好的結果。好的思考是基於理性的、深入的和審慎的分析推理做出的,有具體的方法可循。
比如我和家長分析,要找到孩子行為的深層原因,從原因入手解決問題。孩子是運動量不夠?是內心缺乏安全感,靠這些行為來吸引人注意?是存在多動等生理上的因素?還是太少獲得自由,總想要爭取空間和權力?再就是要看到現象背後的規律,看到不同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如果深層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監督和懲罰其實會進一步破壞他的安全感。

我和家長做排除,找佐證,家長慢慢意識到要先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修復孩子的安全感。哪些方式能有效實現這個目標,且負面影響最小?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很久後我問這位家長,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行為表現都好了很多。
演繹、歸納、類比、權衡、因果論證……這是人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思考方式,而掌握了這些明智判斷的方法,能幫我們分析和解決各種個人(例如婚戀、教育、職業發展、自我認知等)和公共的問題。
02
攝取哪些資訊?
你的資訊輸入質量夠高嗎?
就像食物的攝入影響著你的身體狀況,每天攝入的資訊也在影響著你的判斷力。我們曾讓很多人寫下自己的資訊食譜,發現“偏食”普遍存在。很多人每天獲取資訊最主要的渠道是影片app、大眾點評、淘寶和微信公眾號(或朋友圈),關注的主要是行業資訊、興趣愛好和活動資訊。

很少有人還能花數十個小時研究育兒、婚戀或自我認知方面的專業書籍,在我看來這是個問題。因為要在3000字內或3分鐘的影片中搞明白一個複雜問題,基本是不可能的。而被動接收資訊,往往也只能讓我們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就像看到開頭第二段話之前,看到與懲罰相關的各種研究結果之前,看到幫孩子改變不良行為的其他方法和證據之前,第一段話顯得很合理。
主動獲取資訊,意味著要去尋找和這個問題有關的不同意見、各類證據,要能選出質量更高的那些,關注他們如何反駁彼此,綜合起來才能把問題想清楚。
堅持深度閱讀,意味著真正看到問題的複雜性,要能有意識地對抗過度的社會壓力、電子產品和社交網路依賴對每個個體的異化。
03
有多少思維傾向,你自己其實意識不到?
另一個很深的體會,是人們思維中常常體現出的一些傾向,例如強控制、刻板印象、二元對立……
有一次我培訓四五十位校長,在結合例子講解了更好的決策方法之後,我讓校長們分成六組,提出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案。
有兩個小組想減少課間安全事故,這個目標我們都認可。令我驚訝的是,他們提出的方案卻都是讓孩子課間不要活動,或者,透過做操等統一管理。
還有四個小組提出想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但他們提出的方案都是透過懲罰、增加工作量等消極的方式,給教師施加壓力。
至於這些體現著強控制力的手段,能否實現目標?有什麼負面影響?有沒有更好的手段?大家很少去考慮。
社會中無處不在的控制思維,也影響到職場、家庭和戀愛關係。

刻板印象,則是我們在六七歲的孩子身上就能明顯看到的。一次我和孩子們討論“公主一定應該嫁給王子嗎?”孩子們普遍覺得應該。我又帶孩子們改編傳統故事,例如灰姑娘。多數孩子把灰姑娘被王子救改成被別的男人救:獵人、神仙、農夫、保安……我很期待看到女人間互相幫助,或者自己救自己的故事。
04
培養什麼樣的人?
質疑、理性、多元、公正,這是我們看重的四個關鍵詞
質疑,不僅意味著勇於挑戰權威,更代表謙遜和自省,質疑不是為了否定,它是思考的起點,最後會走向終身學習;
理性,不是指功利地計算,不是毫無情感,而是重視推理,知行合一,不被情緒操縱;
多元,是尊重不同價值,是基於同理心,是劃定自己的行為邊界,是保護每個人真實的權利和自由;
公正,是避免自我中心,關注公共問題,關心弱勢群體,努力用行動去解決問題,讓世界變得更好。
這又不僅僅關係到思考方式,它還關係到我們如何認識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自我接納、情緒管理、愛情、親情、校園欺凌、戰爭、科學倫理、動物保護……我們的教育中或許很少涉及這些議題,但對這些問題真實而複雜的觀察與思考,不斷反思生活,或許才是讓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清醒地活著、明智地選擇、尋找人生幸福、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