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精子的結構完整對男性生育能力至關重要,精子頭尾連線和鞭毛軸絲的缺陷與無頭精子症(ASS)和精子鞭毛多發形態異常(MMAF)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精子受損的頭尾耦合裝置(HTCA)通常伴隨著鞭毛結構的缺陷。近日,廣州醫科大學Chao Liu團隊鑑定出一種進化上保守的含有捲曲螺旋結構域(CCDC)的蛋白質CCDC113,並發現CCDC113被破壞的精子的鞭毛和HTCA會發生紊亂,導致雄性小鼠不育。進一步的分析表明,CCDC113可以與CFAP57和CFAP91結合,並作為連線精子軸絲中徑向輻條、nexin-dynein調節複合物(N-DRC)和雙微管(DMT)的銜接蛋白。此外,CCDC113還是HTCA的結構成分,與SUN5和CENTLEIN合作,在精子發生過程中將精子頭尾連線起來。總之,該研究表明,CCDC113是精子軸絲和HTCA穩定的關鍵樞紐,為與人類CCDC113突變相關的不孕症的潛在發病機制提供了見解。
►文章連結:
https://elifesciences.org/reviewed-preprints/98016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空氣汙染物(例如黑碳顆粒)和胃腸功能紊亂以及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降低相關。近日,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環境科學中心Tim S. Nawrot團隊對收集於五名平均年齡76.4歲的志願者的腸道組織中的黑碳顆粒進行了視覺化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迴腸的黑碳沉積中位數顯著高於結腸(1.21×105±1.68×104/mm3比9.34×104±1.33×104/mm3),這主要是由粘膜下層的黑碳沉積量差異引起的。在組織學上,腸道可粗略分為三層。研究人員發現,與粘膜層和固有肌層相比,粘膜下層的黑碳沉積量更高。在迴腸中,粘膜層的黑碳沉積量比固有肌層略高。該研究更加直觀的向人們展示了空氣汙染物可以到達腸道組織,並在該組織富集的證據,為研究空氣汙染對胃腸功能的直接影響提供了資料。相關論文於11月23日發表在eBioMedicin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4.105464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工業革命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迅速提升,但也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海洋酸化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了重大威脅,但人們對海洋內部酸化的程序知之甚少。近日,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地球化學和汙染物動態研究所的Jens D. Müller和Nicolas Gruber根據對人為碳積累的觀測估計值,重繪了工業時代海洋內部酸化的歷史。分析顯示,1800年至2014年間,海平面下100米深度的文石飽和度(Ωarag,評估海洋酸化及對海洋鈣質生物影響的重要指標之一)和pH分別下降了0.6和0.1以上,其中約50%的下降發生在最近20年。兩位學者還發現,Ωarag的變化幅度隨深度均勻減小,但氫離子[H+]增加的幅度在上層溫躍層(海洋的上層1公里內)中表現出明顯的極值。自1800年以來,文石飽和層(Ωarag=1)下沉了200多米,使許多海洋生物暴露在腐蝕環境中。相關論文於11月27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o3103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個“世界艾滋病日”,我國今年宣傳活動主題為“社會共治,終結艾滋,共享健康”(英文主題為“Take the rights path”)。近日,全球疾病負擔2021HIV聯合團隊在《柳葉刀·HIV》雜誌釋出了1990~2021年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的HIV流行資料,並進行了未來預測。據統計,與2010年相比,2021年全球新增HIV感染下降21.9%,從211萬下降至165萬;每年與HIV相關的死亡病例下降了39.7%(119萬到71.8萬)。其中降幅最明顯的地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但是中歐、東歐、中亞、北非和中東地區的HIV感染/死亡呈上升趨勢。2021年,全球約有4000萬HIV感染者,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非抑制性病毒血症(PUV)流行水平最高,為999.9人/10萬人(較2003年下降64.5%)。研究人員預測,全球HIV感染將在2039年達到峰值4440萬,而後逐漸下降。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S2352-3018(24)00212-1

有研究表明,限制蛋白質或支鏈氨基酸異亮氨酸的攝入有助於延長年輕或成年小鼠的健康壽命。然而,這種飲食策略在老年動物中的效果尚不清楚。近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醫學院Dudley W. Lamming團隊以20周齡C57BL/6J.Nia小鼠為模型,研究了降低氨基酸(低AA)或異亮氨酸(低Ile)攝入對老年動物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這兩種飲食方案都能有效促進老齡鼠的整體代謝健康,而卡路里攝入並未減少。低AA和低Ile飲食都改善了代表虛弱和衰老速度的多項分子指標,但低Ile飲食會降低雌雄小鼠的握力,並對心臟產生影響。這些結果表明,低AA和低Ile飲食可以在多方面促進老年小鼠健康,提示類似的干預措施可能會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衰老。相關論文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4-00744-7

恐龍從出現到稱霸地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人們對這一進化事件知之甚少。近日,瑞典烏普薩拉大學Grzegorz Niedźwiedzki團隊透過分析數百塊恐龍糞化石(石化的動物消化物、排洩物和排出物的總稱)構建了五個脊椎動物組合的營養動力學,初步描繪了波蘭盆地(中歐)三疊紀-侏羅紀演替期間恐龍的進化歷程。結果顯示,恐龍糞化石在演替期間的大小和多樣性都在增加,這表明出現了具有新“食譜”的更大恐龍群。從時間線上講,先是機會主義和雜食性恐龍“先輩”取代了非恐龍動物,隨後出現了食蟲和食魚的獸腳類恐龍和小型雜食恐龍。三疊紀的氣候變化又導致植被繁茂,為草食動物生態空間的擴大鋪平了道路,大型蜥腳類和早期鳥臀目草食動物攝入了更廣泛的食物,進而取代了假鱷類和獸孔類草食動物。最後,獸腳類恐龍迅速進化並發展出巨大的體型,以應對新的食草動物群落的出現。相關論文於11月27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65-4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