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這幾天,有個神奇的報告pdf檔案正在各個群裡傳播,相信很多訊息靈通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看了。
這份報告,來自大名鼎鼎的德意志銀行,這份報告的標題叫《China eats the wolrd——China’s, not AI’s Sputnik moment》(中國吃世界:中國的,而非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為啥大家會各種傳播這份研報呢?不僅是因為德意志銀行在全球金融領域裡足夠權威,也是因為在這份報告裡,德意志銀行狠狠地吹了一波中國產業經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德意志銀行的這份研究報告,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產業經濟,再看看他們又為啥要突然高度讚揚中國產業經濟。

德銀是怎麼吹我們的?
先看看德意志銀行(德銀)是怎麼吹我們的。
這份研報並不算長,咱們可以用大白話簡單總結一下報告裡的若干觀點:
首先,一上來就是超級高能。德銀很直白地表示:2025年要變天——全球投資人終於都不得不意識到:2025年將會是中國全面超越其他經濟體的一年。理由很簡單,中國製造業價效比碾壓全世界,服務業也在狂飆突進,不僅僅是價效比高,甚至品質都比西方的強。
然後,德銀覆盤了一下中國製造的進化史——中國最開始做的只是衣服玩具這類低端勞動密集產品,但後來則發育出了極為強大的鋼鐵、造船產業,更別提核能、通訊、軍工、高鐵、大飛機等等高階行業……中國的科技實力極強,但市場上普遍選擇性失明表示看不見。
這裡,德銀還特別強調了2024年底/2025年初的這段中國科技實力的集中爆發——2024年初,中國電動車賣爆,成為頭號汽車出口大國。2024年底開始““六代機””和便宜AI(deepseek)雙殺,導致矽谷一片恐慌,英偉達股價連夜崩塌,人稱是“中國版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同時,德銀順便還陰陽了一下西方投資人們,就差直接貼臉罵“stupid”了——投資人們之前對中國的投資極度不足、嚴重低配,就好像當初那群躲著石油股的人一樣,市場終究會懲罰那些不基於市場情況做決定的人。
除此之外,德銀還特別強調了一點:我的西方投資人兄弟姐妹們啊,你們不是喜歡投資那些有護城河的龍頭企業麼?沒想到吧,人家中國龍頭企業的護城河(moats)比西方的更深更寬。

中國的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2022年已經全面趕上歐盟
這裡咱們可以看看德銀的原文:We consider global investors tend to be heavily underweight China, just as they were avoiding fossil fuels several years ago – until the market punished those taking non-market based decisions. We see parallels with funds' minimal exposure to
China today. Investors that like leading companies, with moats, cannot ignore that it is China's firms that have the wide and deep moats today, rather than the Western companies they are economically superior to.
當然了,德銀可不是亂說的,人家如此看好中國的依據是很紮實的——中國的出口額是美國的兩倍,製造業增加值佔了全球30%的比重且服務業也在猛增,就算遇到週期性的放緩,也還能壓著其他國家打。
另外,德銀在這份報告裡狠狠滴駁斥了不少拿中國和日本“失落三十年”對比的人——中國和日本能一樣嗎?中國現在的狀態更像是黃金巔峰時期的日本——中國現在的產品價格更低、效能更好還總有創新,西方人如果不警醒就麻煩大了。
德銀認為擺在西方人面前的自救道路就兩條——要麼自動化升級,要麼築牆擋住,但後者是通往衰退的道路,未必能幫助西方重整旗鼓,而現在西方人還在往上面靠。
實際上,除了服裝這種勞動密集的行業外,中國已經在其他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優勢市場份額,甚至是汽車這種中國的傳統弱勢領域都在發生鉅變——德銀在這裡特別舉了一下汽車行業的例子:中國的汽車企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並不是發達國家,而是G10集團之外的另外70億地球人。
言下之意就是:就算你高築貿易壁壘又如何?你還能讓亞非拉的老哥哥們一起跟你玩嗎?中國企業可真不一定非要指望歐美市場的。

中國專利數量遙遙領先
除了上述這些中國的硬實力,德銀也談到了中國的軟實力:中國的人才優勢巨大,專利和論文數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學生數量碾壓除了印度之外其餘所有國家的總和。

注意,中國理工科畢業生和除印度外其他國家已經不在一個數量級
此外,德銀報告裡也討論了一下人口問題,只不過態度非常積極:第一,中國自動化程度極高,工業機器人佔了全球七成。第二,中國拿捏了亞非拉市場——中亞8000萬人口和豐富資源、西亞有3億人口而且收入高、南亞21億人且市場潛力巨大,再加上14億人的非洲市場——2024年對巴西/中東出口暴增20%+,東盟也幹到13%,現在賣給亞非拉的東西,已經跟美歐市場平起平坐了。
另外,這份報告裡也提到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深化之類的好政策等等。
最後,德意志銀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As China's corporates are eating the world, it seems that this valuation discount should at some point return to being a premium. Investors we believe will have to pivot sharply to China in the medium term, and will struggle to get access to its stocks without bidding them up. We were bullish, but were troubled by the difficulty in finding what would make the world wake up and buy, and we believe China's Sputnik moment (or moments with EV dominance as well) is it. We expect HK/CH to continue to be leading markets in the medium term, just as they were in 2024.
翻譯翻譯就是;隨著中國企業正在吞噬全球市場,這種對中國企業的這種“估值折價”似乎應該在某個時候轉變為溢價。我們(德意志銀行)認為投資者們在中期內將不得不大幅度轉向中國市場,而且如果投資者們若是報價不高就很難買到中國股票。我們是很看好中國的,但我們一直很困惑,我們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才能讓全世界覺醒起來併購買中國的股票。我們相信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以及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統治地位)將成為這樣的一個契機——我們預計港股和大陸股市將在中期內將繼續成為領先市場,就像它們在2024年一樣。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的企業之前被嚴重低估了,現在是“黃金當成白菜價”,但不久就又要變回黃金價了,以後再想買可就要花大價錢了。我一直很看好中國,但兄弟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給你們說。現在中國猛得已經出圈兒了,我覺得也是時候給大家說說了。
總而言之,德銀的這份報告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
西方的資本兄弟們,現在是投資中國的最好時機,
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如何理解德銀報告?
不得不說,看到外國主流投行這樣誇中國,那種“被認同”的感覺還是挺好的——某種意義上算是資本版的“小紅書對賬”。
但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客觀的現實:德銀報告裡提到的關於中國的一切優勢,其實根本都是常識——報告裡寫的一切,別說專業的投資機構了,去知乎、B站隨便找個網友都能和你聊幾句,至少經常看咱們公眾號的朋友們肯定都已經很熟悉了。
誰不知道中國理工科學生多?
誰不知道中國製造業很強?
誰不知道中國汽車這幾年爆發?
咱網友都知道,專業的投資機構咋可能不知道呢?既然都是常識了,那為啥現在這事兒突然傳播這麼廣、討論這麼熱烈呢?
因為事情變了嘛。
哪兒變了呢?
中國科技產業的性質變了。
在“六代機”和deepseek之前,中國創新的底色,一直都有濃烈的“應用型”色彩——西方人做“0到1”,我們做“1到100”,我們往往是在別人底層發現的基礎上,利用中國製造業無敵的效率,在應用層上做創新。
這個路徑,正常狀態下是很好用的,但如果遇到“貿易戰”之類的特殊情況,就很容易被別人斷根——因為你“1到100”的一切都是基於別人的“0到1”,只要把“0到1”這一段給你掐了,你的“1到100”也就歇菜了。

十年之前,中國的研發費主要都用在了開發/應用上,而不是基礎研究
也就是說,人家以前投你,感覺就像是投資一個沒有真實護城河、只有一些“時代紅利”的公司。
但“六代機”和deepseek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故事開始了——眾所周知,軍工和AI從來都是吃制裁最多的領域,結果中國人反而在這兩個制裁壓力最大、西方人最強勢的領域搞出了西方人都搞不出來的成就——這標誌著中國已經具備了在尖端領域自主實現“0到1”和“1到100”的能力,咱們的智慧財產權也很能有價值、很能打了。
畢竟,大年三十那天英偉達真的因為deepseek暴跌了17%,
畢竟,美股真的因為deepseek蒸發了一萬億美元。

所以德銀才會在報告裡說:We were bullish, but were troubled by the difficulty in finding what would make the world wake up and buy, and we believe China's Sputnik moment (or moments with EV dominance as well) is it.——我們一直很看好中國,但我們也很困惑,因為實在不曉得該如何讓你們也覺醒,中國的這個斯普特尼克時刻,就是一個契機。
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其實就一句話:中國製造,現在真的已經是“中國創造”了。
因此,對這份報告以及其引發的諸多討論,我的看法是:雖然這份報告裡說的東西基本都屬於常識,雖然報告背後可能有這樣那樣的意圖。但客觀上,它確實喚醒了很多人,確實讓國內國外的很多人開始正視中國產業升級的成果、承認中國創新模式的變革。
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不得不說,還得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咱們自己唸經,《金剛經》《法華經》念一百遍,該破戒的還是要破戒;外面的和尚唸經,念兩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家就已經感受到佛學氣質了。

走好眼前路,莫聽他人言
高興歸高興,腦子還是要清醒一點的。
你承認東方大國的產業升級,
東方大國的網友們看了很欣慰;
但如果你還有什麼其他小心思,
那東方大國的網友們就不喜歡了。
德銀寫這樣的一個研報出來,會不會有什麼別的意圖呢?也許是想借機撈一筆?甚至也許是想忽悠我們做一些別的更大的動作?這都說不準。
對了,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資訊——這篇研報的作者叫Peter Milliken,中文名叫馬力勤,職務是德意志銀行集團亞太區公司研究主管。如果你去搜搜這位老哥的過往言論,你會發現類似本次報告的觀點,這老哥已經說了兩三年了,已經人稱是中國市場的“最強多頭”。

他寫這樣的報告屬於基本操作,懂行的人早就已經習慣了。
真正有價值的,還得是硬邦邦的客觀現實——讓大家感受到deepseek實力的,並不是矽谷大佬的點贊或者連篇累牘的新聞,而是英偉達那一天的血崩、是美股蒸發的萬億市值、是後續的各種調查和制裁。
德銀誇我們也好,黑我們也罷,鍵盤在人家手裡,他們愛寫什麼寫什麼。
真正帶給我們安全感的,從來不是這些外資投行的報告,而是實打實的技術突破、產品創新以及這些東西帶來的、看得見的經濟效果。
對中國科技產業來說,外面的聲音,也就聽個響。堅定穩健地走好自己的路,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去挑戰科學的極限,這才是正道。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