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正教提及對於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的區分,並非沒有合理的原因。因為我們清楚認識到聖/經對教會的描繪,既包括那些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上/帝選民(啟 21:27),也包括在地上建立的有形認信團體(太 28:18-20)。
是的,正像聖/經向我們表明的,兩者並不總是等同。上/帝所看到的教會和我們所看到的教會同時存在。因此,更正教各教會在他們的信仰告白中加入特定的詞彙來呈現這種重要的區分,這也作為他們教會論的一部分。
例如,在改革宗教會中,我們在《比利時信條》第 29 條中承認:“假冒為善的人,他們在教會中與善良的信徒混雜在一起,在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教會中,但其實他們不屬於教會。”
同樣,《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第 25 章指出:“普世的無形教會是由全體的選民組成的。有形教會則是由世界各地的承認真宗教的人和他們的孩子組成。”
我們提及這種區分是為了防止走向兩個不合乎聖/經的危險極端:迷信的形式主義和徹底的個人主義。也許 19 世紀蘇格蘭神學家約翰·麥克弗森(John MacPherson)的形容最貼切:“更正教試圖在羅馬迷信的超自然形式主義觀念與過度貶低任何儀式的狂熱宗派主義唯靈論之間尋找一條中庸之道。”
有形和無形教會的區分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兩個危險的錯誤:
避免“迷信的超自然形式主義”
許多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在教會中長大,在那裡他們被正式的教義或文化傳統教導:“救/恩更多取決於洗禮或者教會的會籍,而不是唯獨透過信心接受的基/督的義。”這樣的教導有許多的形式,並且在許多教會中存在(從羅馬天主教到某些極端教派)。甚至許多更正教群體也很快忘記他們的信仰告白,陷入這種錯謬中。
即使在改革宗的圈子裡,也有人認為每個受洗的人都真正被揀選且與基/督聯合。你也可能從保守的改革宗信徒那裡聽到,他們一生都沉浸在口頭宣告中,用迷信的方式論述教會和洗禮,而不是把這些當作與基/督聯合並從他那裡領受恩/典的管道。
我們必須明白上/帝有形的聖約群體的會籍並不能確保我們在上/帝揀選的子民中的會籍,這是保羅在《羅馬書》第 9 章中的觀點,他捍衛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的信實:“這不是說神的話落了空,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羅 9:6)換句話說,並非全部有形教會都屬於無形教會。
雖然有形教會不再是一個民族性的、地理政治的以色列,但它仍然是一個包含著雅各和以掃的混合體,即真信徒和假冒者。仍然可能存在像以掃的人,從形式上存在於聖約團體中,但實質上卻並沒有透過信心與基/督聯合。
這也是為什麼《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其書信中有那麼多提醒人們必須有真信心的警告。他不想叫他的讀者僅僅依賴他們在有形教會中的會籍。
《希伯來書》3:7-4:11 節提醒他們,那些倒斃在曠野中的以色列人,儘管他們屬於有形的聖約群體,也聽到了福/音,但他們並沒有以真信心來回應,結果他們並沒有進入應許之地。作者故意使用這個例子,來警告新/約時期恩/典之約的承受者:“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不信的噁心,把永生神離棄了。”(來 3:12)
在有形教會中受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每一個受洗的成員仍然有責任去接受洗禮中所應許給他的真信心,離開這種真信心,他將不能夠進入永恆的安息。
避免“過於貶低任何外在儀式”
是的,第一個錯誤非常危險,第二個錯誤同樣致命,並且無疑在美國福音派中更加普遍。有多少次你遇見過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卻並不經常參加聚會,更別提成為特定教會的會友了。
這些人通常會持這樣的觀點:我不需要在一個正式的場合敬拜上/帝,也不需要歸屬於一個固定的教會,我和主/耶/穌有個人性的關係,我只需要用我自己的方式敬拜上/帝。
然而,這些理由都不符合聖/經,而是基於異教觀念,即“有組織的宗教”(organized religion)與“屬靈”(spirituality)相對立。前者被藐視甚至被憎恨到無法容忍的地步,而後者卻很容易被接受為時髦或者健康的東西。有組織的宗教被視為狹隘的教義、儀式性的習俗和排他的傳統;而“屬靈”則被視為普世性的東西,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個人信仰或經驗來體現,它們有共同的目標,就是改善自我。
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許多基/督/徒相信他們即便不是任何有形教會的成員,也可以成為無形教會的成員。
但是這種概念是聖/經從未提過的。新/約/聖/經告訴我們,基/督建立的教會並非完全不可見的,而是由有血有肉的成員組成的可見群體和真實組織。這群體是“揀選的族類、軍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彼前 2:9;參出 19:6)。這個國度的王是主/耶/穌,透過他在有形教會所任命的聖職人員,用他的話和他的靈統治他的子民。他在他的國度中設立了話語的執事,這樣他百姓才能從屬靈的嬰孩走向成熟(弗 4:7-16)。
基/督任命牧師和長老的職分作為他羊群靈魂的監督,以確保凡事都有次序的進行(徒 14:23;腓 1:1;提前 3:1-7;5:17;多 1:5-9;來 13:17;彼前 5:1-4)。他提供了執事的職分使得教會中的窮人和那些有需要的人能被照顧(徒 6:1-7;腓 1:1;提前 3:8-13;5:3-15)。他命令教會執行紀律懲戒以維持教會的純潔與和平(太 18:15-20;林前 5:1-13;帖後 3:6, 14-15;多 1:10-14;3:9-11)。他用有形的餅、酒和水,來供養他的教會,他的聖/靈透過這些恩/典管道滋養我們的信心(林前 10:16;11:17-34;參約 6:41-58)。
基/督在他無限的智慧中將這一切供給他的教會,然而,有些基/督/徒自認為比主/耶/穌更智慧,他們拋棄教會,無視自己需要委身於有形教會的牧師和長老們的屬靈看管之下,他們似乎認為即使與上/帝的啟示相違背,他們依舊堅持這是對自己靈魂的福祉和成聖是最有益處的。
離開有形教會,他們選擇了一種獨行俠式的信仰方式,自己扮演牧師、長老、執事多個角色,離開了福/音的宣講和聖禮這些蒙恩管道,他們恰恰在傷害自己的靈魂(來 10:24-25)。
因此,我們在《比利時信條》的第 28 條中宣告:“我們相信此聖教會既然是那些得救之人的聚集,並在此之外無救恩,那麼就無一人,不論情形如何,可以置身度外,離開教會而生活。”有形教會不完美並且摻雜著許多假冒者,但這並未因此給任何基/督/徒權利離開它。
正如第三世紀的教會領袖居普良(Cyprian)所說: “你無法叫上帝成為你的父親,除非你先使教會成為你的母親。若你能脫離挪亞方舟,你才可能脫離教會。” 除非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若不加入有形、可見、按聖/經傳講福/音、執行聖禮和懲戒的有形教會,無人能加入獨一、聖潔、使徒的教會。
讓我們努力避免這兩種危險的極端,認識到區分有形教會和無形教會的價值。我們盼望,當我們君王歸來的那一日,他將公開顯明由全部選民組成的一個身體的有形教會。
本文的參考文獻:John MacPherson, Christian Dogmatics (Edinburgh: T&T Clark, 1898) 以及 Cyprian, "The Unit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Early Latin Theology, ed. S. L. Greenslade (Louisville: WestminsterPress, 1956)。
本文作者麥克·布朗(Michael G. Brown)是加州桑蒂市聯合改革宗教會基督堂(Christ United Reformed Church)牧師;編著有 Christ and the Condition: The Covenant Theology of Samuel Petto;Sacred Bond;Call to serve 等。中譯作品有《神聖盟約:聖約神學初探》一書。本文由 Elsie 翻譯,王一校對,原刊於改革宗初學者網站(reformedbeginner.net),英文原標題:The Church: Visible, Invisible, or B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