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華南索羅斯
時代轉折之際,往往是看出一家企業成色的最佳時機。
偉大企業引領,普通企業跟隨。
2024年末,一場AI催生的科技浪潮席捲全球。DeepSeek給美股帶來大地震,“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A股港股都走出獨立行情。
“東昇西落”被廣泛接受,中國資產價值開始重估,很多人都感受到時代跳動的脈搏,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參與時代敘事的方法論。
如何掘金時代機遇?如何抓住行業風口?如何穩健自身增長?
有人還在迷茫,有人卻已給出了自己的答卷——堅守長期主義,以不變應萬變。
位列世界500強第33位,資產規模11萬億,成立36年之久的中國平安,在剛剛披露的2024年財報中,展示了在AI時代的方法論和經營成果。
具體來看:
——經營穩健增長,核心業務回升向好。實現全年營收10289.25億元,歸母淨利潤1266.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6%和47.8%,保險、銀行等金融核心業務板塊穩健發展。

——堅守“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飛輪驅動戰略。截至2024年末,平安持有集團內4個及以上合同的客戶佔比為25.6%,留存率達98%。近63%的客戶同時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服務權益,覆蓋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新業務價值佔比約7成;
——長期忠於科技,長期忠於資料,長期迴歸場景。堅守三大長期主義的平安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金融、醫療資料庫之一,在金融科技和醫療健康上的專利數量世界領先,科技賦能業務生態效果持續提升,護城河持續加深。
對於這樣的成績,總經理兼聯席CEO謝永林在業績會上表示,業績略超管理層的預期,穩中有進。

業績概述——
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成效顯著
自1988年成立至今近40年,若論平安的成功密碼,必會提到兩個特質:
善於學習,自我革新。
在中國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的過程中,平安無數次扮演過開路先鋒的角色——
第一家從西方引進現代精算體系;
第一家從臺灣引進壽險營銷體制;
第一家建成綜合金融集中後援平臺併成為全亞洲最大;
從保險銷售延伸向醫療健康服務,開創“保險+服務”模式。
……
但僅僅學習西方經驗成就不了今日之平安。究其原因,成就一家綜合金融集團的正途並非牌照的簡單堆砌,而是要在西方經驗的基礎上自我革新。對平安來說,金融板塊內多牌照之間的業務協同,金融與醫養板塊之間的業務聯動,才是綜合金融集團的真正核心。
據此,平安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並行戰略,堅持至今,已然成效顯著。有幾個方面能說明這一點。
一是作為“壓艙石”的保險業務仍穩定增長。2024年平安壽險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約為5028.77億元,同比增長7.8%,保費增速行業領先,保費規模創歷史新高;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285.34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28.8%。
代理人隊伍更是量質齊增。截至2024年末,代理人隊伍已達36.3萬人,同比增長4.6%,連續三個季度企穩回升。新增人力中大專及以上學歷銷售人員佔比同比提升0.5%。
量質齊增驅動下,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增長43.3%,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6.5%。
從銀保渠道來看,平安“5+5+N”(5家國有行+5家股份行+N家城商行)策略取得顯著效果,不但貢獻了平安壽險新業務價值的18.7%,還幫助提升了存續客戶13個月保單繼續率至5.7個百分點,新業務價值同比提升近300%。
二是板塊之間的協同提升。在“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飛輪驅動下,截至2024年末,近63%的平安客戶還同時享有醫養生態圈的服務權益,客均合同數約3.37個,客均AUM約5.99萬元。
在“保險+醫療”方面,市場對“平安臻享RUN”健康管理服務的品牌認同不斷提升。2024年平安壽險健康管理已服務超2100萬客戶,使用率較上年提升2.1%,其中新契約客戶使用健康管理服務佔比近8成。
“保險+養老”方面,平安居家養老服務累計簽約服務供應商超150家,已覆蓋全國75個城市,上線數百項十維居家養老服務,累計超16萬名客戶獲得居家養老服務資格。
對於這樣的成績,市場也給出了肯定。包括建銀國際、滙豐、摩根大通在內的多家機構給出了“增持/買入/跑贏大市”評級,中國平安A股已逼近萬億市值。
而在投資者最關注的分紅層面,平安延續了一貫的大手筆,擬派發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現金1.62元,派發全年股息每股現金2.55元。去年全年分紅462億元,同比增長22億元,連續保持13年上漲。
平安保持大手筆分紅的底氣是什麼?
究其原因,或許與平安展現出的韌性有關。

三大長期主義——
AI為平安構築更深的護城河
如果說平安此前在金融層面的橫向擴張仍能摸著西方過河,在科技上的投入仍能比照網際網路,那麼行至AI時代,環顧全球,都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效仿樣本。
從其交出的2024年成績單來看,在時代轉型的浪潮裡,平安似乎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座標——成為AI時代的金融先鋒。
這遠非簡單的“規模”、“資源”可以概括,而是源於平安對三大長期主義的堅守:
其一,平安長期忠於科技。在中國的諸多綜合金融集團裡,平安是科技基因最濃厚的。
這種濃厚不單體現在2024年的財報上:“AI”出現了約29次、“數字化”出現了40多次、“大模型”出現了至少17多次、人工智慧出現了10餘次、在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致辭中幾乎有五段內容都是和AI、科技相關……
還體現在過去40年裡平安不斷的自我迭代上。第一個十年探索現代保險道路,第二個十年試水綜合金融模式,第三個十年引領“金融+科技”的浪潮,再到第四個十年,在科技和“綜合金融+醫療健康”的三重驅動下,與時代共振,與技術共舞,迴歸金融本源,重構業務價值。
2018年,平安在“科技開放日”上首次披露了一組資料:在過去十年,平安共投入500億元用於科研,並預計未來十年的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用以鞏固在金融服務行業的領導地位。
截至2024年末,平安累計獲得人工智慧國內外競賽冠軍30項,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080項,位列全球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專利榜首,構建了行業領先的五大實驗室、九大資料庫,搭建了三層大模型體系。
這種投入亦獲得了外資機構的肯定。近期高盛列出了中國AI投資組合的名單,在騰訊、阿里巴巴、寧德時代等一眾科技企業名單中,中國平安作為一家金融機構卻赫然在列。瑞銀亦贊其“擁有強勁的資料基礎設施、特定領域人工智慧模型的基礎以及專門的人工智慧開發團隊。平安已利用AI最佳化營運。”

其二,平安長期忠於資料。在金融和醫療垂直大模型領域,平安已經積累了30萬億位元組資料,超3.2萬億高質量文字語料,31萬小時帶標註的語音語料,超75萬億圖片語料。
作為AI的“養料”,資料廣度和深度對AI的訓練尤其重要。以醫療為例,平安擁有世界最大的醫療資料庫之一,截至2024年末,其精準診斷覆蓋疾病超5000種。
而早在2022年,中國平安子公司平安科技就與AI晶片獨角獸壁仞科技達成戰略合作,聯手打造領先的國產高算力基礎設施落地標杆。而這,只是平安在算力基礎設施上的諸多動作之一。
但技術和資料必須落地到具體場景才有意義。平安的第三重堅守,在於對場景的長期迴歸。
長期以來,大量重複、冗雜的勞動是困擾金融業效率提升的最大阻礙之一,而平安已經逐步用AI最佳化賦能了這些場景。比如:
傳統的醫療服務也實現了更大程度的普惠。平安自主研發的AI輔助診療系統,目前已覆蓋超過2000中疾病診斷,智慧推薦精準度達99%,輔助診斷準確率在95%以上。
而平安AI賦能的還不止這些。2024年,平安自主研發的鷹眼系統DRS3.0,累計發出颱風、暴雨、洪水等災害預警資訊105.5億次,覆蓋6734萬個人及企業客戶。所謂技術普惠的核心,沒有比這更生動的解釋了。
三大長期主義的結果,就是不斷強化生態疆界。
當“到線、到店、到家、到企”的四到醫療網路,加上“最專業的的金融顧問、家庭醫生、養老管家”為特點的“三專”服務工程,配合讓客戶“省心、省時、省錢”的“三省”專案,再加上領先行業的科技實力作為支撐,你就再也不能以一家尋常金融集團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平安了。
它是價值金融實踐層面的先鋒,站在商業、科技、社會、人文四重價值的交匯點上,為客戶解憂的同時,也不斷拓寬自身生態疆域。

尖端科技金融範本——
從“不性感”到敘事支點
3月20日收盤,中國平安以5.25億元的融資淨買入額榮登榜首。

(中國平安A股,來源:富途行情)

(中國平安H股,來源:富途行情)
中國平安,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要知道,銀行、地產、保險三大低估值板塊常常被股民戲稱為A股“三傻”,好像是乏味、無趣和不性感的代名詞。相比起風光無限的成長股,這些“菸蒂股”們乍一看,並不像是資產重心東移的敘事主角。
然而,低估值本身就意味著可能有巨大的機會。價值投資的理念,發源於投資祖師爺格雷厄姆,其核心觀念在於“用低於清算價值的價格購買股票”,本質上在於尋找、遴選那些在市場熱點之外的“遺珠”。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遺珠”?巴菲特和芒格曾給出他們的評判標準,即“護城河”和“內在價值”的概念。
進入AI時代,作為科技金融集團的平安的護城河不再贅述,而內在價值的一大核心——這家企業是否具備足夠韌性,且始終在不斷迭代進化。
平安就是這樣一家公司。

從1988年成立至2018年末,平安的發展主線是 “過橋論”,即“如果河上有橋,何必還要摸著石頭過河呢?”平安透過效仿西方成熟經驗,成為中國綜合金融集團發展的闢路先鋒。
從2018年末至2023年末,宏觀經濟逐漸轉型,疊加保險代理人渠道改革,平安從“全牌照紅利”逐漸轉向“科技金融紅利”。
2024年至今,宏觀政策轉向,保險渠道改革完成,AI佈局展露成效,平安正在迭代成更加“智慧”、更有“效率”的綜合金融集團,為全球類似金融集團改革探路。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經歷市場跌宕起伏的刺激後,發現平安堪稱“穩穩的小確幸”——能夠主動迭代,股東常有回購,分紅規模較高,偶爾還能給市場帶來高增長的“驚喜”。
不是所有的低估值資產都值得投資,它需要經過審慎且漫長的對比和遴選,穿越近40年週期起落的中國平安,無疑已經在時間中證明了自己方法論的正確性。
正如2024年平安財報致辭中描述:
“非為如何應對變革,而是成為變革本身;非求在浪潮中生存,而要順勢而為、把握浪潮新方向。”
時代敘事的重心轉變,往往以尖端科技的突破為開頭,但在金融業落地的後續篇章,平安正執筆寫就。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