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最近氣氛有點怪。似乎忽然開放了許多。我們這些公號狗,發文章的時候應該有體會。
就在大規模的消費補貼政策持續之時,張維迎三年前怒批“用三駕馬車來分析經濟是人類的悲哀、人類的愚蠢”的影片被翻出來,到處傳播。“消費本來是生產的目的,現在居然變成生產的手段,這很荒唐……順差了經濟就是增長,逆差了經濟就是負增長,這個更荒唐,按這樣說的話,我們禁絕一切貿易豈不是更好?”
而當年“產業政策大辯論”的另一主角林毅夫,也出來批“刺激經濟論”,他說:
有一種說法說我們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要改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經濟,就是要故意誤導中國。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如果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家庭收入增長,消費增長可持續嗎?如果收入不增長而消費增長,開始的時候靠自己的儲蓄,儲蓄用光了開始變成家庭負債,家庭負債積累到一定程度,還不起錢,就變成了家庭破產。
兩位在經濟學理念上的死對頭,在反對刺激消費上高度一致,點贊和傳播都很多。這是好事,給刺激消費政策潑潑涼水降降溫,否則各種消費補貼政策就只會不斷擴大。前段時間不是一大批人在喊“國補用完了”,財政部還專門出來闢謠說,"7月份第二輪國補將重啟"嗎?
知識大佬說話是很有分量的,對一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是根本性的。中國經濟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主導改革的實操官員和知識智囊團,很多都是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擁躉,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我們甚至可以用一個粗略的觀察來判斷一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走向:什麼時候你看到電視和媒體上是米爾頓·弗裡德曼、哈耶克(儘管他們也有很多問題,但總體上是偏向自由市場的)式的人物在侃侃而談,那經濟就要進步了;什麼時候你發現他們這樣的人銷聲匿跡了,取代他們的是一幫魑魅魍魎,例如北大某博雅教授、恒大某經濟學家、某醫改女專家,那經濟就要退步了,大家就要倒黴了。
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論,當然是完全錯誤的,這是凱恩斯主義的拙劣觀點。張、林二位的批判,都是正確的。
消費並不創造財富,消費是減少財富。魯濱遜打了20條魚,他消費了12條,那就只剩8條了,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你有1萬塊錢,花了8000,現在就只剩2000了,你的財富減少了不是嗎?正如林毅夫說的那樣,你的儲蓄要耗盡了。
而儲蓄是至關重要的經濟進步推動力。魯濱遜假如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必須積累儲蓄。例如他想造一隻漁網,這樣一天就可以打撈100條魚,他就生活富足了。然而這個漁網的建造,假如需要10天時間,那麼他就必須節儉——不把所有儲蓄都消費掉——攢夠這10天時間他的生活所需,才能啟動造漁網的生產過程。否則不等漁網造成,他就要捱餓了。
較多產出的生產方式,需要相比於過去較長的生產過程才能完成。這叫“迂迴生產”,即,不直接生產消費品(魚),而是先生產資本品(漁網)。支撐這個較長過程迂迴生產的,就是儲蓄。
不僅如此,假如儲蓄更多了,魯濱遜可以建造一條漁船了。這是更高階的資本品。這樣,他就不僅能打到岸邊更多的小魚,還可以出海去打撈到大魚,還有過去從未見過的大蝦、大螃蟹了,而且還可以享受海上風光,在島上躺平欣賞日落,也成為可能。休閒也是一種消費。
由此可見,儲蓄轉化為投資,投資推動技術進步(漁網、漁船對於魯濱遜就是巨大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提升勞動生產力,不但帶來更多產出,而且帶來過去沒有過的商品與服務,由此實際收入增長,這才是財富增長、生活改善的源泉。
沒有儲蓄帶來的產出增加,休閒這種高品質生活的象徵,也不可能實現。古代人終日勞作,還有可能餓死,為什麼?因為產出僅夠消費,那就沒有儲蓄,就沒有技術進步產出增加的可能,休閒就絕對是一種奢侈品;若產出尚不足以支撐消費,那就是餓死、遺棄、殺嬰、人相食的戰爭。
儲蓄,支援了人類富裕、文明、和平、有道德的生活方式,任何消耗儲蓄的行動,都將啟動社會貧困化、鬥爭化、野蠻化的程序。
我們現在的世界,迂迴生產的過程是非常長的。一輛汽車的生產,可以一直追溯到巴西某個鐵礦、馬來西亞的某個橡膠種植園,經過了無數層級的生產過程,在各類名目繁多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品的協作下,一輛汽車才能在車間生產出來。這靠的是什麼?
正是儲蓄。雄厚的儲蓄轉化為投資,才能將鐵礦開採出來,在全球分工合作下組織有效生產。假如沒有儲蓄的支撐,根本無法啟動如此長的生產過程,生產結構就必須縮短,這就相當於魯濱遜沒有漁船了,又回到了徒手抓魚的境地之中;如果沒有儲蓄,即便你知道某種資源對人類有用,那也沒法生產;如果沒有儲蓄,即便你知道某種技術手段可以造出來汽車,那也沒法制造。這就是貧困化。
凱恩斯這個享樂之徒無視儲蓄的作用,倡導吃幹喝淨的刺激消費論,是一種鼠目寸光的做法,因為“從長遠看,我們都死了”。問題在於,“人沒死呢,錢沒了”,還能不能活?他對經濟的理解不如一個老農,這是對人類常識和生存智慧的羞辱,是對人類文明的直接挑戰。
很簡單的常識,居然被凱恩斯主義搞得面目全非,讓一眾知識分子和官員們都信以為真,充分證明了政治對人類的戕害。這是一場智力災難,張維迎說“這是人類的愚蠢”,是對的。
凱恩斯主義對經濟理解的膚淺和荒唐程度令人歎為觀止。他們說,那大家都不消費,東西賣給誰?商家不就倒閉了嗎?就業不是下降了嗎?經濟不是蕭條了嗎?
人不可能不消費。
人的慾望無止境,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人有時間偏好,現在財貨的價值大於未來財貨,時間偏好必然為正,因為人要活過7月,首先必須先活過6月。
正是因為時間偏好的存在,所以人類不會無限地延長生產過程,哪怕這個較長的生產過程有較高的生產力。因為人要消費,不可能把所有資源都儲蓄起來用於未來,那不就成了“人死了,錢沒花了”?
所以消費何須刺激?當經濟好了,人們腰包鼓了,儲蓄增多,誰不知道花錢很爽?誰不知道住大房子、開豪車舒服?制約人類消費的,恰恰是儲蓄水平。再說了,人是機器嗎,一刺激就做出必然的反應?你去索馬利亞刺激一下試試看,能刺激出個屁?
正是儲蓄增多了,投資增加了,人們使用了更加先進的技術裝置了,生產能力增強了,他的消費能力才能增強。由此所有生意才能興隆,就業才會增加。一個人的消費多少,與他自己的生產能力直接相關。啥都買不起,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這個人的生產能力較差,無法生產出他人偏好的商品。
而如果儲蓄增加,技術裝置更加先進,一個人即便自身並沒有能力上的提升,也會因為技術的“賦能”,提升自己的生產能力,由此取得更高的收入。這就是儲蓄造福全人類的過程。
所以,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你要多呼籲什麼是很清楚的。你要呼籲,保障產權,鼓勵人們儲蓄,吸引各種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增加產出。這樣,即便你自己並沒有什麼進步,也會享受資本積累的好處,它帶來你的產出增加、收入增長、物價下降,即,生活水平的節節攀升。你要是整天反市場、反資本、反技術進步,那就是自殺式的,就等著吃糠咽菜吧。
凱恩斯主義這種觀點還有一個變種: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人的收入。
你去小賣部花了100塊錢,小賣部就收入了100塊錢。似乎很有道理不是嗎?
但這不過是在說:100=100。沒有增加我們的任何知識,它就是一句廢話。
如果僅僅是一句廢話,除了增加語言垃圾,倒也沒有太大危害。問題就在於,它背後仍然隱藏的是重商主義謬論:你們都不好好花錢,商家不都沒有收入了嗎?
我們要問:你支出的100塊錢,又來自何方?
來自於你的生產,對嗎?如果你都沒有生產出來東西賣出去,你哪裡來的這100塊錢呢?
先有生產,後有消費。而且必須是有效的生產,滿足他人需求的生產,而不是盲目亂生產。否則你就“過剩”了,是“生產者的愚行”,那就不可能有消費能力。薩伊定律,顛撲不破。
荒島上來了星期五,他擅長生產糧食。魯濱遜用魚與星期五的糧食交換,兩人都既有了魚,又有了糧食,增進了雙方福祉。魯濱遜必須生產能力足夠強大,才能消費更多的糧食,星期五也一樣。
現在要刺激消費,把魯濱遜的魚徹底掏空了,請問他還拿什麼去消費星期五的糧食呢?魯濱遜的儲蓄被掏空了,消費能力下降了,星期五的糧食又賣給誰呢?所以星期五就會縮減生產,只夠自己吃就行。
看到了嗎,這時候根本就不是100=100了,而是1=1。兩個人都消費都直線下降,都變窮了。刺激消費掏空儲蓄的結果,就是這樣。
放大到現代經濟中,一模一樣的道理。把儲蓄全部掏空,就沒有技術進步的可能性,所有人的生產能力下降,消費能力同步下降,我們就會回到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
我們並不是說消費不重要,人必然消費,人喜歡和需要消費,生產的目的就是消費。而是在說,消費,是生產的結果。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所以把消費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徹底的本末倒置。
是生產增加、經濟進步,帶來了更多的消費,凱恩斯主義卻把刺激消費當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這又是徹底的本末倒置。它不是在拉動經濟,它是在拉動GDP。
而GDP不是經濟。GDP的統計方式是凱恩斯主義的,它誇大消費對經濟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其背後的資本積累和生產過程。如果消費不斷上升,資本消耗,生產結構縮短,這時候GDP可能是增長的,然而這意味著掏空了家底,整個社會變窮了,GDP卻什麼都反映不出來。
這已經揭示出,為什麼凱恩斯主義這麼愚蠢的理論,卻能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因為政客和官員們追求的不是經濟,而是漂亮的經濟資料,以穩固他們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凱恩斯主義的所謂需求不足、刺激消費,直接導向的一個結果就是:如果民眾都不好好消費,那麼政府就要替民眾消費,政府要多花錢、多舉債、多進行信貸擴張,搞大工程、搞以工代賑,把“經濟”拉起來。
支出就是權力。支出可以照顧裙帶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國有化程序大大推進,官員們手中有了更多資源,權力大幅度擴張,可以透過支出讓每個人俯首稱臣。
現在你知道,凱恩斯為什麼那麼受各國政客追捧了。因為凱恩斯是“國王的知識衛隊”。
也因為政客和官員根本就不懂經濟學的複雜推理,他們只能聽懂凱恩斯這種門衛大叔的語言。他們的智力水平,遠遠低於大眾。在那種自以為是、頤指氣使的環境中時間長了,智力還會不斷退化。
讓我們回到張維迎與林毅夫。
他們說刺激消費是不對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投資。但是請注意,關於“投資”,二人說的卻不一定是一回事,不要急著為林鼓掌。
投資,來自於真實儲蓄。投資,是主動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追求未來更大產出,旨在滿足消費者未來需求的活動。其目的是積累更多儲蓄,促進資本的增值。當一國資本積累節節攀升,我們就說,這是一個“進步經濟”。所有人都將從進步經濟中受益。
這是張維迎所詮釋的投資。正確的投資,市場上的投資,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
林毅夫所說的,就不一定是這回事。他的觀念仍然處於: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框架中。為了經濟增長,這個投資可以來自政府、來自稅收、來自舉債、來自信貸擴張。在貴州山區修一條每天拉20個人來回的高鐵,花費稅金1000億,他會認為這是投資;官員和他認為,搞某一個產業專案能夠拉動經濟增長,花費500億資金進行產業扶持,這在他看來,也是投資。
我們可以對照前面對投資的定義,林所說的投資,並不是投資。它並不以未來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並不以追求資本的增值為目標,它的來源是對市場資本的掠奪,它投資多少,意味著民間資本減少多少。所以,這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它本質上是消費行為——官員的消費。
這就是拍腦袋的“投資”,根本沒有市場導向,說白了,就是亂投。
它可能會帶來GDP的增長,但我們知道,這將減少儲蓄,消耗資本,扭曲生產結構,走向貧困化。
林篤信產業政策,是計劃的擁躉。我們對他的說法要存疑。刺激消費的錯誤,太簡單了,任何一個人只要稍加思考就明白。但是產業政策這種事,讓無數號稱經濟學家的人執迷不悟。而一個成熟的經濟學家改變自己的核心觀點之事,簡直是鳳毛麟角,否定自己的核心觀點,是自我打臉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所以,我們還是要保持警惕,不能從他的隻言片語中認為他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也不要對他們抱有什麼過高的期望。
也許,用張維迎的話警示他,是合適的:
為了保增長而投資的話,那投資什麼無所謂,只要砸錢。鋼廠過剩了,那就再建一個鋼廠,創造了三年需求,但是未來的問題更多了。所謂的過剩產業,不就是“振興”出來的嗎?
產業政策的結果,都是一地雞毛。“不搞砸了就不收手”!
如果有一天,他認同了這一點,我們才相信他的徹底轉變。
這種可能性,很低。因為只有最頂級的經濟學家,才會不斷追求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貫通,才會勇於自我反思和承認錯誤,才會越老越激進。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