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很多高智商的人會經常犯傻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2010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是最後一屆了,因為在2011年西科正式併入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在2010年的講話中,芒格說了很多關於金融危機的內容,另外還花了比較多的功夫講了中國和比亞迪——伯克希爾在2008年透過定增成為了比亞迪的股東。
一、劣幣驅逐良幣,一小撮害群之馬掀起惡性競爭,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危如累卵
人總是禁不住誘惑,總是想多賺錢,總是想把企業做大。劣幣驅逐良幣,一小撮害群之馬掀起惡性競爭,全行業資產質量迅速惡化,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危如累卵。
查理·芒格,《2010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人類社會系統中的很多危機都來自於人性的弱點,以前的王朝更迭本質上是因為人性的自私、貪婪等因素的長期積累。統治階級群體為了擴大和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透過各種方式加重對被統治階級的壓榨,逐步積累,最後造成社會矛盾激發和爆發。
人性的本能有貪權、貪名、貪利的特點,獲得了權力會想維持這種權力,自己擁有了還想要自己的子孫擁有,等等,這跟具體個人無關,那些淡泊名利之人,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並未享受權名利帶來的滋味。
金融危機也是同樣如此,人們本性是追求更大利益的,所以說一些企業會放鬆條件、擴大信貸,最後倒逼所有的金融公司都放鬆條件,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資產質量下降,出現了某種虛假繁榮,然後就金融危機了。
但是,我們轉念一想想,危機是人類社會一種自我淨化的機制,也是這個詞的含義,危中有機。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危機的環境,所有的配置都會按照初始的狀態,原來的大金融機構依然地位超然,大銀行家以及其政治代言人會長期把持權位,子子孫孫。在這裡,從利益分配的角度,“劣幣驅逐良幣”,其實具有某種存在價值,“良幣”背後的利益群體,可不會跟你分享財富。
這本質上也來自於人性的貪婪,上位者因為自私和貪婪,不願意將自己的既得利益拿來跟普通民眾分享,就有了“危機”這樣的機制。市場上,如果沒有小危機,很可能就會有大危機,社會階層固化帶來的矛盾積累,最後會是什麼結果,歷史上有很多案例。
二、我們得思考如何“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同樣是高智商的人,為什麼有的人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有的人總是做出錯誤的決定?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想成為做出正確決定的人。我花了很長時間琢磨,為什麼很多高智商的人會經常犯傻。
很多時候,他們是受到了別人的干擾,看到別人信什麼,自己也跟著信。
有時候,他們只想著一己私利,被利益迷了心竅。厄普頓·辛克萊說得好:“一個人需要裝糊塗才能拿到薪水,怎麼可能指望他明白過來呢?”在我們的文明中,有很多制度非常不合理,經常把人們醜陋的一面激發出來。
查理·芒格,《2010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屈原《漁父》中的一句詩,最早讀到的時候,不曾思考過如何才能做到“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屈原也並未做到“獨醒”的程度,事後來看,“良禽擇木而棲”,從實現理想抱負的角度,或許他可以跳個槽。
做到“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並非易事,芒格這裡說了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的兩點原因,一是人們內心中有一種從眾心理,或者說追求社會認同的心理(這種心理芒格在1995年的講話中有提到,“芒格:贏面非常大時,要知道下重注”),盲目追求社會認同,那麼眾人皆醉,你也會一起醉。
第二個原因則是利益使然,人們在慾望面前,往往難以維持清醒的頭腦,或者說,跟眾人一起醉,才能夠維護好自己的利益。利益造成的昏聵,常常是因為只看到部分利益,而看不到風險點,或者看不到更長遠、更全面的利益。
因此就造成了跟漁夫問屈原類似的解決方案,“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o)其醨(li)?”, 胳膊擰不過大腿、螳臂不能擋車,有些東西是社會的某種設定。
但是在股票市場,如果不能保持清醒,最後就只能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切割,所以我們要做到“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而方法也是要從上面兩點出發,一是克服過度追求社會認同,二是要有全面的利害觀,尤其是有二分思維,看到利益的同時,思考風險。
三、知道波動性,解決不了投資的核心問題
學術界還有一個流毒甚廣的概念——用beta係數衡量波動性。本·格雷厄姆說過:“大家都不看好的機會,投資者的虧損不至於特別嚴重;越是大家都看好的機會,投資者的虧損越慘烈”。因為越是好機會、好主意,越可能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哪些股票的漲跌幅更大、波動性更強,誰都能算出來。把所有的資產加上槓杆買股票,與買入波動性弱的股票相比,買入波動性強的股票更容易爆倉。這些是顯而易見的東西,沒什麼大用。
你知道了波動性,照樣解決不了投資的核心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原因是什麼。真正的投資之道不好教,但分散投資和貝塔係數背後有一系列的公式,教起來很容易。
查理·芒格,《2010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這是芒格評價金融學術領域一些概念時候說的話,他舉了兩個金融學術概念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例子,另外一條是多元投資。多元投資帶來的平均收益,其實是其他人追求集中投資收益的結果,如果每個人都不追求集中投資,那麼多元投資則無法獲得平均化收益。
而對於波動性這點,芒格批評用beta值評估某隻股票波動性的方法,當然,他實際上也在批評波動性本身這個概念的價值,因為波動情況非常明朗,我們不需要去學什麼beta係數就能夠看出來。並且這個概念對於投資的指導意義不大,難道買高波動或者低波動就能夠穩賺?
波動率只能說明這家企業被反覆買賣,市場存在某種分歧,但是至於其投資價值如何,無法透過波動本身得出結論。
四、只要別人一開口說免費賺錢,千萬別往下聽
“只要別人一開口說免費賺錢,千萬別往下聽。”我把這條芒格法則送給你們,這句話可以幫你們少受騙、少受損失。
查理·芒格,《2010年西科金融股東會講話》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能夠免費賺錢的“機會”,本身就不是機會,因為對方完全可以自己去賺錢,為何要過來介紹給你、賺拉皮條的錢呢?
當然,我們要擴充套件這個“錢”的概念,可以代表任何能夠滿足人們利益訴求和慾望的東西。每個人看起來是一個物理上的空間和時間佔據,但是實際上都是利益關係的綜合體。在免費背後,往往都有一個陷阱,試想下,這個社會有什麼是免費的呢?
只是,分析利害,需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如果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控制力,利令智昏是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個話題讓我想起《影響力》這本書,如果能知道怎麼影響別人,也能明白別人如何影響自己)。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