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於娃哈哈飲用水代工的新聞在網上持續發酵,幾次衝上熱搜。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發現,自己買到的娃哈哈飲用水其實是由今麥郎等多家企業代工生產的。有人算了一筆賬,在某網購平臺上,娃哈哈純淨水每瓶596毫升,一箱24瓶的價格為38.9元,統一麥郎純淨水每瓶550毫升,一箱24瓶的價格是27.9元。
對此,不少人質疑,娃哈哈的品牌溢價是不是太高了?還有網友說,都是同一個廠出來的,幹嘛不直接買今麥郎?

面對質疑,娃哈哈官方回應因2024年瓶裝水市場需求激增導致產能緊張,委託今麥郎代工生產純淨水,合作週期內今麥郎共完成12億瓶產品交付,但因為質量問題,雙方合作於2025年4月終止了。而在5月16日,今麥郎集團董事長範現國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今麥郎在與娃哈哈合作代工業務中,始終堅守品質底線,每瓶藍標水淨利潤僅為2分錢。
2024年2月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去世後,女兒宗馥莉接班後,娃哈哈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有媒體曝出近半年,娃哈哈一邊處於產能不足狀態,另一邊卻在調整各地的工廠。
娃哈哈的代工風波背後,到底還有哪些隱情?代工事件又折射了快消品行業普遍面臨的產能調配問題呢?
宗馥莉掌權下的娃哈哈:
停產、代工與股權迷局何解?
娃哈哈的宣告中表示,未來將始終堅持自有生產模式。

眾所周知,娃哈哈的爆火源於去年3月,有業內人士指出,當時娃哈哈的產能已經不能匹配整個發展。整體去看,從輕資產的角度去做代加工,符合了飲料行業未來輕資產的發展趨勢。然而,持續的代工也需要一個穩定的代工體系和合作夥伴,目前看起來也不像。
在出現今麥郎代工風波之前,據《華商報》報道,娃哈哈的陝西公司的乳品車間從2025年2月16日停產。還有報道顯示5月,娃哈哈關閉了十餘家分廠的生產線,停產的名單中有天津武清工廠、河北高碑店工廠。
一邊在委託代工,一邊又在調整生產線,娃哈哈的各種操作又讓人遐想連篇。
有部分自媒體報道最近連續關閉工廠的陝西娃哈哈,其第一股東並非宗馥莉,宗馥莉全資持股的浙江啟力投資有限公司僅持股40%。

宗馥莉
結合這次的代工風波和去年宗馥莉的“主動辭職”,不少媒體猜測,現在的娃哈哈還處於母公司股權糾紛的陣痛期,企業還處於宗慶後家族式班底和傳統股權模式向傳統企業發展的過渡期。無論是關閉工廠還是找代工,或許都是新掌門宗馥莉和股東們相互博弈的一部分。
可以預見的是,這場代工風波只是宗馥莉改革風暴的冰山一角。自去年7月正式掌權以來,宗馥莉便開啟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將人力、財務、供應、運輸等13個部門的核心成員調整。接著,向大鍋飯文化開刀,廢除宗慶後不開除45歲以上員工的傳統,將薪酬體系改為績效四檔制。把一部分經銷商的簽約主體,換到了宏勝系旗下。這位小宗總正在逐步用自己的節奏打造一個新的娃哈哈。

今年2月,387件娃哈哈商標也從集團轉到了宗馥莉的控股公司。緊接著,宗馥莉又在5月悄悄註冊了娃小宗商標,產品線不僅涵蓋飲料,連啤酒和保健品都準備好了。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娃哈哈集團的營業收入約為700億元。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在宗馥莉的帶領下,娃哈哈再次攀上了700億元的高峰,實現了業績的大幅回升。受益於各種因素,娃哈哈的銷量仍保持了一個不錯的數字,然而,作為新掌門的宗馥莉,如何繼續控制這家頭部飲料的主動權,讓品牌繼續發展則是一個需要繼續考慮的議題了。
飲料行業代工背後的商業秘密
無論娃哈哈的發展如何,代工卻是一個在當下的飲料行業廣泛存在的模式。根據2024年年報,公司將其約15%的純淨水產能外包給了今麥郎,其實很多知名品牌都採用過自主生產加代工混合模式。

娃哈哈飲料生產車間
資料顯示,中國飲料行業代工比例已從2015年的8%激增至2024年的27%。2023年中國瓶裝水整體代工比例則高達63.7%。
代工總是給人貼牌、質量差等刻板印象,其實僅對飲料行業而言,代工模式在商業上是有很多紅利的。
首先是成本優勢,依託代工模式可降低企業的投入,畢竟自己不用直接控制工廠和工人,大大節約了固定資產的支出,非常適合資金密集型企業。
其次就是效率問題,對很多行業來說,專業的代工廠分工更細緻,可以縮短產品的生產週期,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最後就是規模紅利,一些大的頭部代工企業,如奧瑞金、中糧包裝等,透過集中採購、標準化流程,能將單位成本壓低15%到20%。今麥郎本身也是一家大型的代工企業,在為娃哈哈代工純淨水的同時,還為三得利烏龍茶、蜜雪冰城“雪王愛喝水”等品牌生產飲品,代工業務涵蓋飲用水、茶飲料、功能飲料等全品類。

在國內飲料行業內,最成功的品牌代工案例,當屬元氣森林。根據《華夏時報》報道,元氣森林代工比例高達80%以上,憑藉代工模式和品牌營銷,只用了三年估值就突破了百億。
當然,代工也存在不少隱患。最主要的就是質量和配方輿情風險。
代工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採用最低價中標策略,導致質量管控可能存在風險。
對於大部分品牌來說,代工模式也會使他們陷入研發代工質效的不良迴圈。2020年元氣森林的代工廠“0糖0卡”配方洩露,一度還引發品牌信任危機,就凸顯了代工模式的弊端。

除了容易造成品控危機之外,代工也會導致創新乏力,長期的代工模式會導致品牌與生產端脫節。
消費端的各種反饋很難直接作用於生產。從研發端來說,代工廠不願投入柔性生產線,導致新品測試成本高;在生產端,代工廠為確保訂單量,更傾向於推薦成熟配方而非創新配方。這些都會導致產品創新乏力,在飲料行業產品嚴重同質化,價格戰導致利潤持續下滑的困局的背後都有代工模式的影響。
情懷溢價疑雲:品牌代工後的抉擇
這次的輿論的焦點集中在了娃哈哈的情懷溢價是否真實上,實際上,娃哈哈的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構建起品牌代工和消費者的價值共生體。畢竟在消費的感情層面,選擇一家企業的產品,往往會帶著某種感情傾向,甚至是有立場的。

同時這次的代工風波,本質上是因為產品代工超出了消費者的認知,娃哈哈找行業內的知名品牌或競品代工確實容易讓人很尷尬的感覺。
在一個更宏觀的行業層面,代工模式也會繼續存在,快消品企業始終在規模擴張與質量把控、短期效益與長期價值之間尋求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的藝術,將深刻影響中國飲料行業的未來競爭格局。
對於娃哈哈和宗馥莉而言,除了釐清股權糾葛和企業經營理念之外,既然未來還是要堅持自有生產模式,那就紮紮實實地建好自有供應鏈,並將自有工廠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為使用者創造更多健康、受歡迎的飲品,這才是品牌成功的關鍵。
對於頭部企業來說,在消費理性化、產品日趨內卷的今天,一個品牌不僅僅是符號和標籤,有時候還要承擔更多的情緒價值和產品信任感。
參考資料
1、到底是娃麥郎,還是今哈哈?零售商業財經
2、“娃哈哈純淨水由今麥郎代工”衝上熱搜代工模式在飲料行業常見嗎?每日經濟新聞
3、“代工”風波里的娃哈哈:產量與流量雙考,北京商報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END

瑪思研習社MarsClub
– 以知名商學院校友為核心組建 –
我們致力於聚合精英企業家,
舉行月度沙龍,
邀請10年以上豐富實踐經驗的產業科技專家
分享最前沿洞見,
共同學習研討未來趨勢與機遇。
2025年,16場精彩沙龍,30位行業大咖,
靜候以待,
歡迎加入!
我們相信:
智行同優,洞見未來!
Ai時代,認知是最核心生產力
加入我們,
共享認知複利!
申請入會、商務合作
請新增微信:MCtiger2025
*** 歡迎CXO&未來CXO加入***
三位專家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