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手工水餃、一架販貨小車,為母女三人的生活撐起一片天。
這個五一,馬麗、惠英紅、朱亞文等演員主演的電影《水餃皇后》不僅領跑檔期票房,更有不少觀眾為影片中臧姑娘的真實故事所動容,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位女性坎坷又不凡的一生。
這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影片何以如此扣動人心?向來嚴格的影迷們為何願意為她發聲?還是讓我們從這一碗水餃說起。

一碗水餃,托起母女三人

“上車餃子下車面,吃了這碗餃子,和漢洲好好過日子。”
故事是從一碗餃子開始的。
與丈夫分居兩地、帶著兩個女兒在孃家生活的臧姑娘辦妥了赴港手續,準備與丈夫黃漢洲匯合去泰國過小日子。
可在抵港那一瞬間,關於“一家四口團圓”的幻想被徹底擊碎:丈夫在泰國,為了“傳宗接代”又娶了老婆,還有了兒子;婆婆對她的態度充滿敵意,認為她“利用我們家漢洲”。
個性要強的臧姑娘不願意寄人籬下,她選擇自己闖出一條路。語言不通、身無分文、帶著兩個女兒、也不懂港島的人情世故,臧姑娘的32歲,就在這樣的天崩開局中拉開了序幕。

好在,命運雖然總在戲弄這個來自青島的單親媽媽,她的身邊也總有一雙雙溫暖的手託著她,走過人生路上的那些泥淖。
在好心的塑膠花加工店老闆夫婦的幫助下,母女三人從長洲搬到港島;經熱情同鄉的牽線,臧姑娘住進了紅姐的出租屋,和兩個女兒有了個小小的安身之所。
一天24小時,臧姑娘要打三份工,去酒店洗碗、幫病人打針、晚上還要洗電車,就像她自己說的“我有力氣”。累歸累,兩個女兒在香港讀上了書,日子也在一點點好起來。

直到,一次意外的到來。
臧姑娘洗碗時跌倒,把腰摔傷,被酒樓辭退,失去了工作的她擦乾眼淚推起小推車,在灣仔賣起了手工水餃。
這是她從母親那裡學來的秘方,也是她最得意的拿手作品,可偏偏香港人不認。別的小吃攤生意風生水起,唯有這碗手工水餃無人問津。
吆喝聲不夠響亮就再大聲點、餃子皮太厚就不斷改良、簡單的餡料也可以生出各種花樣——因為不斷調整口味,臧姑娘的水餃生意有了很大起色,就連白天驅趕這些小攤販的警察華哥,都會在收工後來嚐嚐這手工水餃。
從流動小推車,到有自己的小檔口,再到開店,後面的故事就更為人所熟知了,臧姑娘成了當之無愧的“水餃皇后”。
難得的是,《水餃皇后》並沒有簡單粗暴地用“大女主爽文”的思路,去處理這樣一段真實的女性人生故事:臧姑娘不是超人,她會累會痛會哭,也想過要不要就此一了百了;臧姑娘也不是完人,她會因為生意不好對女兒大吼,傷害彼此的話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
《水餃皇后》的故事不是“爽文”,這段經歷有淚水有委屈,有妥協也有無奈,因而讓人覺得真實,更容易產生共情——哪有那麼多金手指和天降貴人,逆天改命的人能依靠的,一直都只有自己。


越真實,越有力量

“活人微死”“躺不平卷不贏”,這些新出現的名詞指向一個共同事實: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於未來何去何從變得迷茫,他們試圖找到一條出路,卻又不知道何謂出路。
而越是迷茫的當下,我們越需要從父輩的故事中獲得慰藉與啟示。
人生再艱難,能比當年臧姑娘天崩開局更難的又有幾個人?不會說甚至聽不懂粵語,全身上下只有幾百港幣又帶著兩個女兒的她,能夠靠著一碗碗手工水餃,讓女兒和自己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對觀眾而言,這故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撫慰與力量源泉——更何況,它還源自於真人真事。越是真實的故事,給予人的力量感也越強,因為我們都知道,它是真實發生、真實存在的,這也意味著,臧姑娘逆天改命的經歷,同樣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片中臧姑娘經歷的三次絕境,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妻子的她,被丈夫拋棄,要獨自帶著兩個女兒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生活;作為母親的她,在生活一點點走上正軌的時候意外受傷,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作為老闆的她,因為溝通問題被合作方通知終止合作,她要為員工的溫飽而負責。
這些絕境乍一看沒有任何解法,即使堅韌如臧姑娘,也曾打過退堂鼓,想過是不是乾脆放棄;但哭過之後,她還是挺起腰桿,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當下的問題。
在異鄉生活努力找工作,先解決吃飯和住宿的問題;打不了零工,就自己做老闆,有手藝的人不至於被餓死;終止合作,就去找新的合作方,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三次逆境不僅沒有壓垮她,反而激發了她的韌性,不服輸不放棄不回頭。觀眾不僅能從這位女性身上,感受到昂揚的生命力與積極向上的精神力,同時也能為自己的人生困局,找到一點可以參考的解法——面對困境的時候,不妨從自己的長板來找破局方法。

臧姑娘的成功,確實離不開好心人的幫襯,但也與她抓住每個機會,甚至從他人的隻言片語中捕捉到機會有關。
臧姑娘決定賣水餃,是因為糖水伯說“灣仔那裡來來去去,放工放學的人很多”。勞累了一天的人,需要吃點什麼填填肚子,而且灣仔這裡學生很多,他們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也熱衷去宣傳。臧姑娘選擇在灣仔賣水餃,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你的餃子不夠講究。”彼時的臧姑娘,水餃已經賣得很不錯,但她還是會對客人隨口的幾句話刨根問底。
餃子不夠講究,哪兒不講究了?因為皮太厚。香港人愛吃什麼樣的皮子?又滑又薄的雲吞皮。雲吞皮怎麼做?去請教隔壁雲吞店老闆。經過一次次反覆試驗與配比調整,臧姑娘的這碗水餃,做到了皮薄多汁,俘獲了嘴巴挑剔的食客們。

有這麼多賣小吃的攤販,但為什麼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是臧姑娘?
她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在外賣盒子上,這不僅是訂餐電話,也是客服熱線。客人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透過電話與臧姑娘直接溝通,而她也會根據這些意見,迅速對水餃的口味、工藝進行調整。正是因為這份用心,這碗手工水餃才得以走向全世界。

是女性勵志傳奇,更是勞動者讚歌

“不是你拋棄了我們,是我們不要你。”“我的命,從來都在自己手裡。”……
臧姑娘這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語,讓我們看到女性如何靠自己、靠所有的善意撐起一片天。從一無所有到成就一番事業,她的每一步都浸透著汗水與堅韌。她的人生不是爽文,是用自己的手藝、血汗、堅韌和智慧闖出了一條路。

毫無疑問,《水餃皇后》是對一位單身母親勵志故事的全方位展現,同時,它更是一曲勞動者群像贊歌。
無論是紅姐那處被分割成大量“鴿子窩”的出租屋中的租戶,還是碼頭上賣著各色小吃的攤販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雙手搏生活、拼未來。
比如,被臧姑娘稱為“貴人”的糖水伯。他的叫賣聲像唱歌,在“紅豆沙、綠豆沙、芝麻湯圓、芝麻糊”的悠揚叫賣聲中,他靠一碗碗糖水維持著自己的溫飽。
與臧姑娘重逢時,糖水伯的生活明顯發生了變故,他在同鄉的家裡躋身、那件破洞汗衫看起來更舊了,可他沒有去伸手找別人幫忙,而是自食其力撿瓶子收紙板,“不要小看撿瓶子哦,能換一杯奶茶呢。”這份樂觀讓人鼻酸。

這些人很平凡,像大時代中的沙粒一樣,被風一吹就不見了蹤影。可正是這一顆顆“沙粒”,匯聚在一起,彼此溫暖互相托舉,才能一起迎來更好的明天。
如果沒有同鄉的跑前跑後,隻身帶著兩個女兒的臧姑娘,在香港幾乎沒有找到住處的可能,也拿不到身份證明就此安身;如果沒有紅姐幫忙照顧女兒,臧姑娘很難做到一天去打三份工賺錢,更不用說出攤做老闆;如果沒有阿珍的仗義幫忙,臧姑娘被拖欠許久的工資也許再無後文,而那筆錢恰恰是她擺攤必需的啟動資金;如果沒有糖水伯的幫襯與鼓勵,臧姑娘可能會因為語言不通打退堂鼓,又遭到其他攤販排擠而離開碼頭。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為任何人停留,但這些普通人的善意匯成暖流,溫暖著他人,也溫暖著自身。《水餃皇后》中沒有所謂的“大人物”,它所觸及的都是社會中最普通的普通人,但在他們的共同託舉中,卻成就了一位女性的傳奇人生。
而這,才是觀眾想看到的、真正的“平民視角史詩”。

有意思的是,《水餃皇后》的上映恰逢五一國際勞動節,戲裡戲外形成了一種奇異的互文——幾十年前的一群勞動者,透過影像的力量,鼓勵著當下的勞動者。
這怎麼能不算是一份前輩給予我們的精神贈禮呢?

當命運把臧姑娘拋入絕境之中,她憑藉著自己的雙手雙腳,一步一步地走出一片新天地。以碼頭上的小推車為起點,臧姑娘不僅養活了自己和兩個女兒,更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實現了“讓每個人都吃到我媽媽教我的水餃”這個心願。
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曾在《紮根》中寫道:“勞動是靈魂與世界最直接的對話。”《水餃皇后》以影像語言詮釋了這一哲學命題。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作者丨卡卡
編輯&排版丨沈藝超
圖片來源丨《水餃皇后》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