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難懂那一碗水餃的滋味

文 |底線思維
今年五一檔的電影票房延續了清明檔的慘淡表現,儘管曾經一度有多達11部影片扎堆上映,但首日僅報收1.77億元的表現,確實讓人提不勁兒來。
票房遇冷,口碑也沒好到哪裡去,根據上映後豆瓣第一時間放出評分,居然沒有一部電影能跳過7.5分的門檻,集中扎堆在6.5-7.0的區間。
矬子裡面拔將軍,在這一堆平庸之作中,表現最為優異的是由馬麗主演的《水餃皇后》,不僅累計票房最先超過1億,還在豆瓣斬獲了7.0的評分。這部影片講述了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在香港隻身闖蕩的故事,從在碼頭推著小車出攤的小販,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家生意遍佈全球的速凍食品企業的掌門人。
電影原型人物臧健和本人的經歷十分傳奇,香港的電視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她白手起家的故事為藍本,拍攝過一部同名電視劇《水餃皇后》。2019年臧健和去世,享年73歲,此次傳記的拍攝多少夾雜了她的女兒們對她個人的緬懷之情。
電影《水餃皇后》的敘事非常平庸,雖然遠算不上爛,卻也稱不上好,90分鐘就能講完的奮鬥故事,被硬生生地注水拉成了兩個小時的絮絮叨叨——當然,這是時下很多電影的通病,五一檔的另外一部影片《大風殺》也有同樣的毛病,看來做減法總是比加法難。
影片整體基調積極向上,即小人物透過堅持不懈的個人努力取得大成功的勵志傳奇。在成熟的劇本創作中,編劇會有意地為主人公設定一些需要克服困難,一些來自外部,一些則生自內部。由內生髮的困難通常源於角色的性格缺陷,最終主角贏得外部獎賞(通常是物質)的過程也是內部精神成長的過程——唯有如此,角色才可以獲得完整的成功。
《水餃皇后》的平庸就在於此,不知是基於何種原因,創作團隊不願意塑造主人公性格中一丁點兒的複雜之處。很難想象在2025年的電影螢幕上還能看到如此偉光正的主角,即便是格外珍惜觀眾緣的賈玲,在將《百元之戀》翻拍成《熱辣滾燙》時,也會注意在把主人公原本性格中的頹廢和逃避刪乾淨後,有意識地給她換上一個“討好型人格”造就的懦弱,作為她成長過程中必須擺脫的缺陷。
過分美化(又或者憐愛)主角造成結果的就是,沒有內在的困難需要克服,那就只能在外部拼命地給主角上難度。於是從影片的前中段開始,主人公就不得不被迫迎來一連串的外部打擊:她在酒樓洗盤子時被其他員工撞到摔壞了腰、在夜間打零工的電車公司突然招聘了新的外包把她踢掉、沒有及時給碼頭的黑社會交保護費被當眾刁難、警察抓捕攤販她沒來得及跑掉也被一起抓到。
上一次接觸到這種毫無顧忌地給主角疊Debuf的影視作品,還是陪家裡老人守著地方衛視晚上的八點檔,看《俺娘田小草》和《櫻桃》這樣以中年鄉村婦女為主角的苦情戲。《水餃皇后》確實也是某種商業人士苦情電影,因為她們解決障礙的方法都如出一轍,主角光輝照耀大地,最終借他人之手消解自己的困境。電影是一門關於看的藝術,看的位置關係決定了人物的權力關係。而《水餃皇后》的主角自始至終被放置在低位上,她迎向的目光永遠是憐憫和同情。
在法律援助的加持下,主人公終於從酒樓拿到黑心老闆的薪水和務工賠償,但她義正嚴辭表示我只拿我該拿的一份錢,於是在家裡兩個孩子要養,窮得房租的情況下,將誤工費全部退還;心灰意冷跳樓之際被孩子和鄰居甜水伯攔下,對方啟發她可以開個買食品的小攤,還熱心地幫著墊了買推車的錢;暴力無常的黑社會老大因為臧姑娘保護孩子時的模樣像自己老媽,不僅免收一半的保護費,還從她這裡訂購了500只水餃給老媽祝壽;而抓捕臧姑娘的警察因為女兒撕心裂肺的哀嚎而動了惻隱之心,將沒收的推車當場奉還,並在一次下班後光顧了她的攤位,且對她產生好感,後又展開追求。
全片中,表現臧姑娘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破解困局的情節只有一處,那就是當客人批評餃子皮太厚時,她嘗試了各種配方和麵,最終做出了一種薄皮水餃。單看簡介,本片的敘事主線應該是一位女企業家在走向成功過程中如何化解各種危機,這裡邊必然有人性的堅守和智慧的博弈,而最終傳達給觀眾的卻僅僅是主角如何透過感化他人而幫自己度過危局。
一個人的成功背後必然有貴人相助,但不能只有貴人相助。即便要突出描寫貴人相助為主角帶來突破困境的爽感(就像大多數豎屏短劇一樣,穿越到古代被凌辱的主角其實早年救過某位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他會在關鍵節點降臨,成為主角可以背靠的大樹),至少也要將貴人為何相助的前因後果寫得足夠清晰。
本片另外一個給人糟糕觀感的點是導演對《水餃皇后》中水餃部分的拍攝難以讓人滿意。作為被塑成大女主造的臧姑娘,她終其一生的事業追求就是水餃,臺詞裡也多次提及要賣出讓顧客更滿意的水餃,要賣出更多的水餃。全世界做水餃的商販千千萬萬,為什麼只有她成為有口皆碑的水餃皇后,想必除卻人格魅力和經營韜略這些成功要素,核心還是水餃作為她售出的產品,質量一定要高。
對於食物而言評價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好吃,所以,臧姑娘這個人物的成功是否能立得住,取決於導演能否藉由鏡頭將她的水餃拍出好吃的氛圍。同樣是以食物為主題,描寫人物成長的型別電影,甚至是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食神》,哪怕怪力亂神的元素橫飛,至少結尾處那一碗黯然銷魂飯還是能勾起熒幕前觀影者的食慾。
然而,導演劉偉強卻無法用鏡頭語言傳達出一丁點兒水餃的美味,不論是沒有改良前的水餃,還是改良後的薄皮水餃,在畫面上都挑不出有任何不同,展示食物美好的拍攝技法貧瘠得甚至不如一些自媒體美食博主。在大部分場景中,觀眾所能獲得的水餃很好吃的感知,都是食客群演一人一句機械式地復讀“肉餡好好吃”“汁水好足”——這倒是跟豎屏短劇的拍攝不謀而合。
那麼,這是導演自身水平的限制導致的影片粗糙嗎?這還真不是,劉偉強本人是會拍食物的,特別是吃戲,而且很擅長。在他指導的《無間道》系列影片中,貢獻了兩場被網友譽為港片最強吃戲,一場是曾志偉飾演的韓琛怡然自得地當著警察的面在警局裡吃盒飯,另一場則是倪家四個小弟討論要共同反水,聚在一起圍坐成圈吃打邊爐。
“吃”這一行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不言而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現代人也總在午休的時刻高喊著“吃飯不積極,腦子有問題”。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這使得中國人對吃頗有鑽研。吃所滿足的從來都不只是淺薄的口腹之慾,和誰吃、在哪裡吃、怎麼吃,往往帶著中國人渾厚、溫熱的情感脈絡和市井巷子裡渺渺卻又散不盡的煙火氣。
香港導演會拍吃,是很多觀眾對上個世紀港片的記憶,《醉拳》裡成龍吃霸王餐啃掉的那根油汪汪雞腿,《英雄本色》裡周潤發蹲在車庫扒下的那半份盒飯,《青蛇》裡擺在王祖賢面前的那條豉油蒸魚,《花樣年華》裡象徵著季節變遷的蹄膀湯和上海餛飩……都是揮之不去的美食記憶。
而另外一位享譽世界的華人導演李安,更是將中國人對吃的著迷拍到了極致,《飲食男女》的開頭便是郎雄在廚房裡做飯的獨角戲,大量對準食物的特寫,白得透光的魷魚被放在砧板上,乾淨利落地一刀剖開,裹上面粉的魚片被拍打著抖摟了一身的雪,看的人在午夜心生罪惡。
中國人的餐桌,也是家庭關係的承載
《水餃皇后》的開頭也是一場在廚房做飯的戲,臧姑娘即將帶著兩個孩子前往香港,同分離多年的丈夫團聚前往泰國,離家前母親和妹妹為她做了一頓送行的水餃。遺憾的是,在這段做飯+吃飯的戲裡,水餃並沒有被拍成承載了親人間沉沉的思念和祝福的載體,它做的那麼輕巧,那麼普通,吃的人反應也那麼輕巧,那麼普通,似乎這娘仨只是去了趟嶗山郊遊,不肖半日便能回家。做水餃,吃水餃,都只是交代臧姑娘人生前三十年經歷的背景板,不寄託任何實質性的、北方人對能再次團圓的期盼。
全片唯一一段賦予食物內涵的戲,發生在房東紅姐和臧姑娘之間,為了鼓勵創業伊始賣不出去水餃的臧姑娘振作,紅姐在夜裡為兩個人各煮了一碗蝦子面。這個面冷心熱的女人一邊雲淡風輕地說著自己不堪的過去,一邊呼啦啦地往嘴裡塞著熱騰騰的麵條。在夜深人靜之時分享食物和分享自己的傷痛,在這一刻達成了牢固的關聯,此時紅姐吞下的去不是一碗熱量嚇人的碳水化合物,而是自己遭受過的所有苦難。
水餃作為一種備受北方人偏愛的食物,其所承載的情感含義,恐怕是身為香港導演的劉偉強很難理解的,他能拍好一碗在半夜煮出的面,卻拍不好臨行前的一碗餃子,畢竟香港真的有“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我下面給你吃”的飲食土壤,而沒有“逢年過節包餃子”的團圓傳統。《潛伏》裡的謝若林到餘則成家做客吃水餃,這個金錢至上主義的王八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表現出了一點人性:“餃子,離家前最後一頓吃的就是餃子,該死的鬼子。”
往淺了說,這是香港和內地間美食文化的隔閡,往大了說,這仍是老生常談的香港對於內地喪失的歸屬感,而這在這部影片中是不該缺位的。導演隔三差五地在轉場鏡頭上標註具體年份,並說明在這個歷史節點上,香港發生了什麼重要的大事件。於是觀眾會看到他把內地偷渡香港的歷史紀錄片的鏡頭,以及港英總督拍手慶祝地鐵通車的新聞鏡頭完整地放進影片中,卻隻字不提香港的迴歸,然後鏡頭一切,臧姑娘突然就瞬移到內地開起了工廠。
來自內地的小人物靠著內地的食物,在香港立住了腳跟成為食品大亨,最後走向全世界,一句“我要讓世界都吃到我媽媽教給我的味道”,到最後真的就只是簡化成臧姑娘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品嚐她親生母親手藝的思念。臧姑娘生理上的母親在影片中去世了,而她精神上的母親從沒有出現過,就像拍攝於1995年的那部電視劇《水餃皇后》一樣,香港的創作者並不避諱她身上“獅子山下的精神”,將她塑造為資本主義敘事下小人物實現階級跨越的樣板,卻避談造就了她性格和精神圖騰的另外一面。
最後附上臧健和女士在2019年去世時,媒體對她的報道吧:
“1997年,臧健和將灣仔碼頭七成股權售予美國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通用磨坊注資6000萬美元在中國內地設廠,並將銷售點擴至廣州、上海、北京等地,臧健和則留作顧問。
臧健和此後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一定要到內地投資,到家鄉投資,要為家鄉做事。當時選擇合作伙伴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國內地投資。’
‘我女兒那時也勸我,投資到香港,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資內地雖然市場潛力很大,但是回本卻需要好幾年時間。’但臧健和堅持認為,無論回本時間長短,都一定要回內地投資。”
臧健和的赤子之心和內心牽絆,一目瞭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