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車女孩,真的需要“全女滴滴”嗎?

最近,《1818黃金眼》又捕捉到了一起令人迷惑的糾紛。
事情發生在杭州。
25歲的小汪晚上9點多坐網約車回家,她發現司機走了條自己從沒走過的小道,頓時心生警覺。
詢問司機為什麼走這條路,對方輕聲答了一句,她根本沒聽清。
眼瞅這人三棍子打不出個悶p,“又看著周圍一片漆黑,司機好像在往樹林開”。姑娘越想越害怕。   
照理說這時候解決恐懼最好的辦法是報警求救,可她想著能自救就自救。
當車途徑草坪時,就直接開啟車門電鎖,跳了下去。
結果不幸骨折。
用小汪的話來說:“沒想到跳車這麼危險。”    
看到乘客整這一齣,司機懵了。
等他下車檢視時,小汪已經站起來了,一邊打電話,一邊躲著他。
問要不要繼續行程,她也不說話。
無奈之下,師傅只能帶著滿頭問號駕車離開。
後來,記者問他:看到乘客跳車為什麼不減速?
他說,“因為我在專心開車呀”,等發現的時候,人已經下去了。
路線,完全是跟著導航走的。
所謂的小樹林,就是高架下的綠化帶。路口有監控,邊上有路燈,還有個七點鐘就亮燈的小區。   
平臺後續證明了他的說法,整段行程沒有任何偏航。
記者實地探訪也發現,那條路怎麼都不算“一片漆黑”。
小汪的男友承認,跳車是錯誤行為。
但他認為,司機走小路導致乘客因害怕跳車,應該承擔事故的次要責任,所以希望司機和平臺支付一部分醫藥費……
看完這個難評的故事,評論區又熱鬧了。   
有人和司機一樣懵逼,不明白女乘客為啥反應如此過激。
也有人同情傷者。
他們推測她當時可能聯想到了某些負面新聞(比如,鄭州空姐遇害案),恐懼極了才會出此下策。
這些還算正常討論。
可沒過多久,大家就把司乘矛盾吵成了性別矛盾。
女網友責怪男網友缺乏共情能力,只會高高在上地說教。   
男網友卻認為,正是某些“女權”打著抱團取暖的旗號販賣焦慮,才會害得女孩子們整天疑神疑鬼。
“幸好這次沒出人命。
否則,每個推波助瀾的人都是兇手。”    
雙方越吵越抽象,最後變成了這種畫風:
vs
……
事實上,小汪的操作不算個案。以前就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2019年,長春女大學生坐網約車犯困,懷疑被司機下藥。
因為害怕,她用刀防身,劃傷司機。
2021年2月,長沙女生車莎莎坐貨拉拉搬家,因為搬運費和等待時長的問題與司機產生齟齬。
一路上,司機對她沒好氣,還為了趕下一個訂單抄近路。
這些舉動觸到了車莎莎的心理按鈕。
因為害怕,她從車窗跳出,不幸身亡。   
2021年6月,也是在杭州,一位女士在距離目的地不到4公里的地方忽然跳車。
司機和她就“車輛不按導航行駛”有過短暫交流,但沒有爭執,也沒有其他異常情況,司機更沒有違法犯罪的意圖。
可她還是因為害怕,跳車了。   
當年這些事的評論區是什麼風格,大家應該還有印象。
大體就是,男人罵女人“小仙女”、“被迫害妄想症”;女人罵男人“直男癌”、“缺乏女性視角”、“欺軟怕硬”的路數。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每次看到女乘客在男司機車上做出反常舉動,男女對立的維度都不會在輿論場上缺席。
我不知道把這事上升到男女矛盾究竟有什麼意義。
除了給社會製造更多戾氣,給平臺帶來話題流量,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吧。
說“男人全都自帶原罪,缺乏同理心”,顯然沒啥依據。
隨便上網翻翻,就能看到不少男性表達自己對女性心理機制的共情。   
只要你不嫌他們“爹味”,人家甚至會不厭其煩地勸你:
晚上少出門,非要出門的話,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樣,我也不贊同某些觀點說的“女性怕男司機加害,是被迫害妄想症發作”,“是被女權洗腦養出了恐男情緒”。
因為之前確實發生過好多起網約車司機侵犯女乘客的惡性案件。
儘管極端個案的發生率並不高,但對於某些涉世不深又膽小敏感的女孩子來說,她們不敢拿自己的生命賭機率,也是人之常情。
畢竟誰都不想被那萬分之零點零幾的噩運砸中。
(中國司法大資料研究院2018年的資料)
其實,緩解安全焦慮有很多具象的方法,完全不需要在男女對立的抽象維度裡爭論不休。   
如果司機真要害你,難道你跳下去了,他就不害你了嗎?
躺在地上受傷的你,不是更容易被歹徒挾制嗎?
很多人可能是動作電影看多了,看到裡面的人動不動就跳車還毫髮無損,就以為自己也可以做到。
其實跳車是很危險的,因為你相對地面高速移動,落地後根本不是擦破點皮那麼簡單。
尤其是頭著地,或者頭部撞到馬路牙子,跳車人高機率當場去世。
即便頭沒事,如果你跳的不夠遠,軀幹也可能被車輛碾壓。
小汪這種傷勢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因此,女生擔心自己遇上獨狼式司機,應該馬上報警,而不是跳車。
你可以先看一下導航,確定車子是否偏航,是的話,立刻要求司機停車;
他不停,你就按平臺的“一鍵報警”或者發簡訊給12110,不動聲色地通知警方。
還有,夜間出行可以考慮打價格更高的專車,或者女司機的專車。
滴滴上就有這個功能。   
每次發生跳車事件,專家都會建議網約車司機端正服務態度,加強和乘客的溝通。
大道理誰都明白,但實操起來挺難的。
就說小汪這次吧,她花了9.52元的驚喜特惠價打車。司機看她這單子便宜,肯定傾向於走近路,儘快完成這單再去搶下一單。   
至於服務態度,人家開了一天車,累得熱情不起來也正常。
如果你比較介意這方面,還是多花些碎銀子打專車為好,也能給自己買個放心。
當然,我們還是期待平臺能給出更好的機制保障司乘權益,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在這次的討論裡,我還看到很多人提到自己十多年前打網約車的“恐怖”經歷。
在這個行業發展的初期,各方面管理不太嚴格,確實安全漏洞不少。
一些漏洞還造成了血的教訓:   
但今年2024了,網約車已經不是新事物了,各種監管和合規化方案,一直在上強度。
網約車已經是一種安全係數很高的交通工具了。
再用十多年前的經驗來衡量它,未免有刻舟求劍之嫌。
所以,我們真沒必要自己嚇唬自己。
更別用跳車這種堪比自殺的“自救”方式害了自己。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