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晚7點直播,講講巴菲特為什麼這麼看好日本,以及降準降息對普通人有什麼影響?歡迎預約

文丨古原
印巴又一次爆發軍事衝突。又是克什米爾。
先是恐怖襲擊,然後是斷河水,斷貿易人員往來,然後爆發小規模衝突,然後飛機導彈一起上。
克什米爾這個被群山環抱、寧靜湖泊點綴的地方,被稱為"地球上的天堂"。
但從1947年開始,這片天堂就變成了世界上軍事化程度最高、衝突最持久的地區之一。
印度、巴基斯坦這兩個的鄰國,為了這片土地,已經打了七十多年,無數生命在對峙與衝突中消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殖民時代的悲劇

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就是1947年那場倉促的印巴分治。
二戰後,大英帝國實力大減,決定放棄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接到命令:儘快完成權力移交。面對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矛盾,蒙巴頓接受了分治方案,將獨立時間從1948年6月提前到1947年8月15日。
你沒聽錯!兩個多月時間,就要完成劃界、分家、權力交接等繁重任務。這不是兒戲嗎?
更荒唐的是,劃分國界的任務交給了英國律師拉德克利夫。
這個人從未到過印度,對當地情況一無所知!
他憑著過時的人口資料和地圖,在紙上畫了條線,把旁遮普和孟加拉兩個混居省份一分為二。
這條"拉德克利夫線"草率地切斷了村莊、農田、灌溉系統,甚至把房屋劈成兩半!
這種做法的後果是什麼?空前的大屠殺!
分治一公佈,壓抑的社群矛盾立刻爆發。
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開始互相殘殺。火車成了移動的墳場,被稱為"幽靈列車"。大量婦女被強暴,為維護"家族榮譽",許多家庭親手殺死自己的女性親屬。
據統計,這場分治導致50萬至200萬無辜平民死亡,1500多萬人流離失所!
規模之大、手段之殘忍,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英國殖民者憑著自以為是的"上帝視角",草率地切割一個有機聯絡的社會,完全忽視了社群聯絡、經濟紐帶和文化傳統。
權力迅速移交造成了真空,暴力和掠奪成為手段,產權被大規模毀滅。
.旁遮普這個"印度糧倉"的經濟功能遭到重創,手工業和貿易網路被徹底撕裂。
這種分治,依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國家權力擴張,他試圖按某種藍圖"設計"社會時,往往會低估社會的複雜性。
印巴分治的血腥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印巴分治時,除直接劃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省份外,還有560多個土邦。這些土邦的王公們可以選擇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或理論上保持獨立。
克什米爾是最大、最重要的土邦之一。
它地處中亞、南亞交匯,與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接壤。
內部民族和宗教構成複雜:克什米爾谷地穆斯林佔90%以上,查謨地區印度教徒佔多數,拉達克地區主要是藏傳佛教徒。
統治這個穆斯林為主的土邦的,卻是印度教道格拉王朝的瑪哈拉賈哈里·辛格。面對去向何方的選擇,他猶豫不決。
加入巴基斯坦?人口以穆斯林為主,地理上聯絡緊密。巴基斯坦堅持按"兩國理論",克什米爾應加入巴基斯坦。
加入印度?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尼赫魯祖先來自克什米爾,對此地情感深厚。
克什米爾主要政治力量—謝赫·阿卜杜拉領導的政黨與國大黨關係密切,反對加入以宗教立國的巴基斯坦。
就在哈里·辛格還在考慮時,局勢急轉直下!1947年10月,來自巴基斯坦邊境的部落武裝,在巴基斯坦軍官支援下,大規模入侵克什米爾。
他們一路燒殺搶掠,迅速逼近首府斯利那加。
面對危險,哈里·辛格10月26日向印度求援,簽署了《克什米爾加入印度協定》。
次日,印度軍隊空運至斯利那加,擊退了部落武裝,但也開啟了印巴爭奪克什米爾的序幕。
這就導致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將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呼籲停火,並建議透過公民投票決定克什米爾歸屬。
1949年1月1日,雙方達成停火。克什米爾被一條線分割:約三分之二領土和四分之三人口由印度控制,其餘由巴基斯坦控制。
但聯合國決議中的條件—巴基斯坦撤軍,印度削減駐軍—從未實現。
雙方互相指責,承諾的全民公投也從未舉行。克什米爾的命運,就此懸而未決。
無解的困境

克什米爾問題暴露了民族自決原則在實踐中的極端複雜性。
因為,克什米爾地區本身就不是同質的"民族"單元。
如果要公投,是以整個土邦為單位,還是分割槽投票?選項又該包括什麼?是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還是獨立?
在印巴兩國對克什米爾都有強烈主權聲索,且雙方都在各自控制區進行長期治理和意識形態滲透的情況下,如何確保一場"自由和公正"的公投?
克什米爾的悲劇在於,它從一開始就未能獲得真正符合其內部多元性的自決機會,而是淪為兩個新興國家民族構建和地緣政治博弈的棋子。
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佔 78%,印度教徒佔 22%。
如果真的公投,恐怕印度難以接受,因為印度本國正在實施對穆斯林信徒的國家層面的歧視政策。
莫迪是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其推動下,印度正式宣佈實施《公民身份修正案》(CAA)。
這一法案曾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期間引發大規模抗議,導致首都新德里部分地區陷入癱瘓,全印度則有數十人死亡。
法案中允許其他宗教民眾加入印度國籍,比如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帕西教和基督教,不包括伊斯蘭教。
你會發現,印度其實奉行了與烏克蘭一樣的政策,也就是針對穆斯林族進行了針對性的歧視,烏克蘭在語言法案中,要保護少數族群的語言,但不包括俄語。
而這就在不斷激進巴基斯坦境內極端宗教主義以及恐怖主義者的不滿,他們渴望用各種襲擊,挑起戰爭,希望從趁亂漁利。
衝突和災難,從來都是恐怖主義的溫床。
因此,克什米爾問題,不僅是遺留的殖民地問題,還是民族衝突、宗教衝突。
現實中,由於印度國力遠強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印度的實際影響力更大。
就基於這個地區問題,兩國將鉅額財政資源投入軍費和邊防,形成典型的軍備競賽。
這種以鄰為壑的軍事化政策,是兩國國內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體現,犧牲了民生福祉,服務於虛幻的"國家榮譽"。
印度透過憲法第370條款(2019年被廢除)給予克什米爾特殊自治,但實際上透過中央政府官員、安全部隊和政治干預維持控制。
印度對這一地區在經濟上實施大量補貼,試圖換取民心,卻造成當地經濟對外部輸血的依賴,缺乏內生髮展動力。
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區也實行高度控制,並被印度指責支援克什米爾地區的分裂武裝和跨境滲透活動。
印巴兩國都利用克什米爾問題煽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國內矛盾。
克什米爾的"神聖不可侵犯"成為兩國民族敘事的核心,使任何妥協都異常困難。政治家們被自己煽動的民族主義綁架,失去了靈活處理問題的空間。
誰是最大受害者?

自1947年以來,克什米爾的烽火幾乎從未停歇。除第一次印巴戰爭外,兩國還爆發了多次衝突: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試圖滲透克什米爾,煽動叛亂,引發全面戰爭。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雖主要在東巴基斯坦(導致孟加拉國獨立),但克什米爾前線也有交火。
1980年代末至今的武裝叛亂:克什米爾谷地爆發大規模武裝叛亂和分離主義運動。印度部署數十萬軍隊鎮壓,導致嚴重人權問題,包括法外處決、酷刑、強迫失蹤等。叛亂也造成大量平民和安全部隊傷亡。
1999年卡吉爾衝突:巴基斯坦軍隊和武裝分子滲透到印度控制的卡吉爾地區,引發高海拔山地戰。這場衝突一度使兩個核國家瀕臨全面戰爭。
持續的跨境炮擊與恐怖襲擊:控制線附近的跨境炮擊、小規模衝突和恐怖襲擊時有發生。
1998年,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使克什米爾爭端蒙上核戰爭的陰影。雖然核威懾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穩定",但這種穩定是脆弱的,建立在恐懼而非互信之上。
2019年8月,印度政府突然宣佈廢除憲法第370條款,取消克什米爾特殊自治地位,並將其重組為兩個中央直轄區。這一舉動在印度國內引發爭議,在克什米爾激起強烈不滿,也遭到巴基斯坦譴責。
兩國不斷地使用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張和干預,試圖透過強制性行政手段"解決"複雜問題,而忽視民族情感、歷史承諾和地方自主性。
短期可能透過高壓維持表面穩定,但長期來看,不解決根本信任,衝突根源依然存在。
可以說,克什米爾衝突對印巴兩國和克什米爾本身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經濟代價!
兩國將國民收入的巨大比例用於軍費,其中相當一部分用於克什米爾軍事部署。這些錢本可用於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卻消耗在無休止的軍事對抗中。
由於政治對立,印巴兩國間的貿易和經濟合作遠低於潛力。
克什米爾本可成為連線南亞與中亞的貿易走廊,卻變成了壁壘。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紅利因此喪失。
克什米爾自身的經濟也凋敝了。持續的衝突、不安全感和政治不確定性,嚴重破壞了經濟發展。
旅遊業、手工業、農業園藝業都受到巨大沖擊。投資環境惡劣,失業率高企,年輕人對未來迷茫。儘管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但這種輸血式經濟模式難以持續,也未能贏得民心。
克什米爾的悲劇是殖民主義草率撤退、新興國家民族構建焦慮、地緣政治博弈和國家干預主義惡果的產物。
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兩國政客和民眾放在執念,讓克什米爾地區從兩國獨立出去,不再成為兩國政客挑動民族主義情緒的工具。
但,如果民眾這麼熱愛民族主義煽動,又怎麼可能放棄呢?
因此,無解。
在觀念未變之前,這種衝突,只會永無休止。
而代價就是這一地區的長期貧困。

下面是張老師來到廣州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智谷趨勢的每週研判。團隊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這份高標準的內部研判。
每週一期,為大家解讀全球經濟、政治、商業、資本市場等大事件傳遞的訊號,幫助大家全方位地瞭解宏觀、政策、商業、資本流向、財富機會……
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你的財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張老師這裡拍下的讀者,可以享受199元/年的專享價(原價299),同時額外贈送我們內部研判團隊全年12場閉門直播。
訂閱趨勢研判,張老師帶你消除資訊差。感謝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