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多地7號傳出多起劇烈爆炸聲,印度方面稱對9個目標發動了打擊行動,而巴基斯坦則誓言將作出回應。很快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官員告訴當地媒體,巴軍方剛剛擊落兩架印度空軍戰機。
印度政府在一份宣告中表示: “就在不久前,印度武裝部隊發起了‘硃砂行動’(OPERATION SINDOOR),打擊了位於巴基斯坦及巴控查謨和克什米爾境內的恐怖主義基礎設施——這些地點正是策劃和發動對印恐襲的源頭。”
“我們的行動具有針對性、剋制性,並非為了升級局勢。沒有任何巴基斯坦軍事設施被作為打擊目標。印度在目標選擇和行動方式上展現了極大的剋制。”
據巴方軍方訊息人士透露,印度共打擊了5個地點,分別是科特利、艾哈邁德普爾東、穆扎法拉巴德、巴格和穆裡德克。其中,科特利、穆扎法拉巴德和巴格位於巴控克什米爾地區,而艾哈邁德普爾東和穆裡德克則屬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內。巴基斯坦軍方發言人在接受ARY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巴方將作出回應。此次事態升級,正值兩個擁核鄰國關係高度緊張之際。
上個月,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針對印度教朝聖者的襲擊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指責巴基斯坦為襲擊幕後黑手,並誓言將予以回應;而巴基斯坦方面否認涉案,稱掌握情報顯示印度正在籌劃軍事行動。
帕哈爾甘姆案
在風景優美的克什米爾帕哈爾甘姆(Pahalgam)小鎮,10天前突然遭遇了血雨腥風:一場突如其來的武裝襲擊,讓26名平民倒在槍口下,而他們中大多是來自印度各地的遊客。武裝襲擊引爆了印巴之間的衝突,連續近十個夜晚,雙方士兵在克什米爾事實上的邊界控制線上,有時在相距僅幾十米開外的地方互相開火。

這樣的衝突絕非首例:從2016年的烏里事件,到2019年的普爾瓦馬自殺襲擊,再到2008年時曾震撼全球的孟買連環恐襲,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如一座活火山,每隔幾年就會被爆發一次。而這一次,帕哈爾甘姆事件似乎融合了多個歷史節點的特徵——既有普爾瓦馬對準軍人的殘酷精準,也有孟買襲擊針對平民的恐怖性質。
這起事件是自2019年普爾瓦馬襲擊以來該地區死傷最慘重的恐怖襲擊,外界擔憂衝突升級將導致印巴兩國爆發軍事衝突。
來自印度的快速回擊
襲擊發生僅數日後,印度迅速以“國家受辱”之名啟動一系列高強度回應:關閉邊境口岸、中止印巴間水資源資訊交流、驅逐巴基斯坦外交官、暫停簽證發放,並一度威脅中止《印度河河水條約》。緊接著,印度還宣佈禁止所有巴基斯坦航班穿越本國領空,令局勢雪上加霜。

德里當局的每一步都彷彿熟悉劇本中的重演——但這一次走得更急,也更重。伊斯蘭堡也毫不示弱,迅速以對等反制回應,並暫停1972年簽署的和平協定部分內容。兩國在邊境地區的交火亦悄然升級,雖然尚未全面爆發大規模戰爭,但槍炮聲在邊境頻響,戰爭危機一觸即發。
莫迪召開特別安全會議,授權軍方“完全行動自由”。這不僅意味著對巴基斯坦可能展開“外科手術式打擊”,也使本已動盪的局勢逼近邊緣。而這一決定的背後,既有印度教民族主義選民的強烈情緒推動,也有來自選民支援率的驅動。
克什米爾的複雜背景
有分析指出,這場襲擊雖由巴控克什米爾的武裝組織宣稱負責,但更深層的根源或許源於莫迪政府2019年以來對克什米爾強硬政策的反噬。當年印度單方面取消憲法第370條與35A條,剝奪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並鼓勵印度教徒向該地區遷徙,激化了宗教與族群矛盾。

襲擊者刻意選擇印度教男性遊客作為目標,顯然是對“人口結構改變政策”的回應。一個自稱“克什米爾抵抗運動”的組織在宣告中公開反對印度政府推動的“外來者定居政策”,凸顯該襲擊並非單純恐怖行為,更帶有強烈的政治抗議性質。
莫迪政府在遭遇此次襲擊後第一時間“甩鍋”巴基斯坦,也被部分輿論視作推卸內部政策失敗責任的操作。這一策略雖然可能短期內轉移國內批評視線,但從長期看,也許只會讓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治理陷入更深困境。
灰色地帶成兵家必爭之地
儘管印度尚未宣佈具體軍事打擊計劃,但軍方已經調動了大量部隊前往克什米爾前線。同時,網路戰部隊和情報機構被授權對巴方目標展開“非對稱打擊”。據訊息人士透露,印度正在考慮透過網路攻擊摧毀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基礎設施與通訊網路。

與此同時,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正展開史無前例的反恐清剿行動。據印度內政部透露,已有超過70名涉嫌提供情報、庇護或交通工具的“地面支援人員”被拘捕。軍方還設立多個“綠色通道”用於篩查外來居民身份資訊,防止再有外部人員滲透。
但這場清剿行動的政治與宗教後果不容忽視。部分人權組織已對該地區的“準軍事化狀態”提出警告,擔憂會激化當地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削弱印度在克什米爾的合法性基礎。
熟悉的劇本與困局
前印度駐巴基斯坦高階專員阿賈伊·比薩里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發出警告:“我們又走到了2019年的老路。”在比薩里亞看來,這場針對遊客的殺戮行動,心理衝擊遠超軍人遇襲,對印度社會構成廣泛恐慌。
比薩里亞指出,這起襲擊是一次“心理戰的經典範例”,目的並非擊垮印度軍隊,而是摧毀印度民眾的安全感。他認為襲擊者的精心挑選與蓄意製造平民流血事件的意圖,與2008年孟買事件如出一轍,試圖將印度拖入長期的社會撕裂和外交孤立。
襲擊發生後,印度迅速動員全球外交資源,向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國家和鄰國傳遞情資,強調“幕後黑手”為被巴基斯坦庇護的“穆罕默德軍”(JeM)。儘管這一點目前尚未獲得國際獨立機構確認,但印度希望以“反恐大義”爭取全球支援。
然而在當前全球聚焦烏克蘭危機與中東動盪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南亞問題的關注明顯降低。比薩里亞坦言:“2019年我們可以快速爭取美法英的道義支援,而如今國際輿論空間收縮,反而讓我們陷入一種近乎外交孤島的境地。”
更具爭議的是,印度首次動用“斷水”手段。宣佈暫停《印度河河水條約》的部分執行,被巴基斯坦稱作“水恐怖主義”,不僅突破了國際法紅線,也震動了聯合國相關機構與國際水資源組織。印方此舉顯然是希望以非戰爭手段施加最大壓力,製造“強硬政府”的形象。但此舉也埋下了衝突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
國際博弈與潛在大國介入
當前局勢下,印巴衝突已不再是單純的雙邊問題。美國雖口頭支援印度反恐立場,但對其“斷水威脅”並不贊成。華盛頓官員明確指出,不希望南亞再爆發新一輪戰爭,尤其是在美中對抗格局尚未穩定之際。
俄羅斯與法國也對沖突升級表達憂慮。兩國在印度軍火市場有巨大利益,一旦戰爭爆發,勢必牽動其軍售安全與全球信譽。尤其是俄羅斯,面臨烏克蘭戰爭泥淖,無意在南亞再增添一枚火藥桶。
而土耳其與以色列則成為本輪對峙中立場最鮮明的非區域國家。前者力挺巴基斯坦,後者堅定支援印度。此舉不僅反映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同盟關係,也體現了中東安全格局的外溢效應。
印度能否跳出“恐襲-報復”迴圈?
帕哈爾甘姆襲擊再次將南亞地區推向戰爭邊緣,也再次拷問印度的政策邏輯與戰略耐性。從軍事強硬到外交孤立,從民族動員到宗教分裂,這場危機像極了過往,卻又更具風險。
比薩里亞的一句話或許值得銘記:“我們仍在危機之中,但是否能從舊有衝突中吸取教訓,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印巴兩國正站在一條看不見的紅線上。而這條紅線,一旦被越過,後果恐怕遠超2008年、2016年與2019年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