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一處熱門旅遊目的地發生襲擊事件,造成至少28人死亡,20多人受傷。
事件發生後,印度認為巴基斯坦為“跨境恐怖主義”提供便利,立即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如:暫停執行“印度河水協定”,關閉唯一的陸地口岸,取消巴基斯坦公民簽證等。
巴方否認跟恐襲相關,總理謝夏巴茲·謝里夫提議對這一事件展開國際調查,同時作為對印方舉動的回應,宣佈取消對印度公民的簽證,暫停所有對印貿易,禁止印度飛機透過其領空等。
伊斯蘭堡政府還警告道,如果印度試圖阻斷或改道兩國之間的水流,將被視為“戰爭行為”,“已準備好應對印度的侵略”。

克什米爾地區向來是南亞的“定時炸彈”,有媒體人將此次襲擊與萬斯訪問印度給聯絡起來,這多多少少有些杯弓蛇影。
實際上,據印度政府釋出的資料顯示,1990年以來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共發生了69820次大大小小的交火事件,造成14000名平民、5000名印度武裝人員和22000名巴基斯坦武裝人員傷亡。
在最近一次2019年的印巴武裝衝突中,載有印度警察的車輛遭到自殺式炸彈襲擊,超過46人死亡,隨後雙方大打出手,一度有十幾架印軍飛機越過邊境發動對巴基斯坦的空襲。
2019年8月,印度向該地區增派數萬名士兵和準軍事部隊,宣佈廢除印度憲法第370條,即剝奪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
之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被持續封鎖了一年多,網際網路和電話服務間歇性中斷,數千人遭到拘留。
2020年,克什米爾印巴控制線附近的暴力衝突達到頂峰,共發生4000多起跨境槍擊事件,直到2021年2月達成停火後緊張局勢才有所緩解。
可以想象,假如此次新德里和伊斯蘭堡處理不好,很可能重複2019至2020年間的劇本,進一步坐實“克什米爾年度衝突”的講法。

恐襲發生後莫迪召集內閣安全委員會會議。
很多朋友要問,恐怖襲擊的真相究竟如何,是印度在理還是巴基斯坦在理呢?
其實這個世界上許多東西不是“對錯”二字能夠分清楚的,以克什米爾問題為例,它就是筆糊塗賬。
眾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間的矛盾源於1947年英屬印度分治,當時英國人分別建立了穆斯林佔多數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印度,併為查謨和克什米爾提供了選擇加入哪個國家的機會。
克什米爾君主最初尋求獨立,後因建國希望落空,遂傾向於加入印度——之所以選擇加入印度,是因為克什米爾的上層王公貴族大都屬印度教徒。
可當地廣大下層平民百姓多為穆斯林,他們希望加入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經過一番激烈博弈,克什米爾君主又表示推遲做出加入印巴的決定。
正當猶豫不決之際,一支親巴基斯坦的武裝攻入了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君主倉皇逃往印度,而印度也藉此機會大舉出兵,戰爭由此爆發。
第一次印巴戰爭打了一年多,之後兩國沿停火線瓜分了克什米爾——印度分得3/5,巴基斯坦分得2/5。
前面提到過,克什米爾的宗教與民意基礎是親巴基斯坦的,所以在停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該地區都存在小規模反印度武裝活動。
站在印方角度,這些人是叛亂分子、恐怖武裝,但換到巴基斯坦一方,多多少少對他們抱有同情感,整體上持一種默許態度,認為民心可用。

克什米爾君主哈里·辛格為印度教徒,晚年定居於孟買。
冷戰期間,印度是蘇聯的盟友,巴基斯坦則屬於美國盟友。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時,印度憑藉蘇聯的強大支援重創了巴基斯坦,成功讓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然而隨著蘇聯國力下滑乃至最終解體,印度成為冷戰的“半個戰敗國”,在1990年代頗為孤立。
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後,雖然印度積極支援美國反恐、美印關係大幅改善,但作為盟友兼阿富汗鄰國的巴基斯坦跟美國繫結更深——巴軍方事實上加入了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為北約提供到阿富汗的補給路線。
據統計,小布什政府曾向巴基斯坦提供124億美元援助,奧巴馬政府的援助更是超過210億美元,期間美巴還建立了戰略對話機制。
面對這種局面,同一時期印度只能靠向俄羅斯取暖,在對華、對巴問題上十分謹慎。
然而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近十年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讓新德里認為“時機已到”,在克什米爾、中印邊境問題上變得咄咄逼人,經常一點就爆。
具體來說,印度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以下重大變化:
1、綜合國力迅速上升,印度經濟增長速度遠超巴基斯坦,GDP總量目前是巴基斯坦的10倍,腰包漸鼓後新德里開始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大肆掃貨,購買了不少美製、法制、俄製先進武器。
2、隨著阿富汗戰事告一段落,美國與巴基斯坦的蜜月期宣告結束,特朗普政府結束了對巴國的所有援助,並對巴基斯坦跟中國的關係耿耿於懷。
3、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中美歐俄四股主要力量的對抗態勢升級,印度作為四強之外的“第五股力量”,外交空間異常寬鬆,成為各方積極拉攏的物件。

中印邊境的印度士兵。
印度的心氣水漲船高,那其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呢?
很強,在世界軍力排行榜中,國際媒體與研究機構一般將其排到第四的位置。
軍隊建設這件事情是妥妥的奢侈品,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國防都處於白給的狀態。
如果一個國家能組建起一支坦克部隊,便可輕鬆擊敗50%的競爭對手;如果能組建一支空軍,那更是不得了。
以菲律賓為例,菲空軍現役主力為12架韓國製FA-50戰機(採購的“鷹獅”戰機尚未到貨),剛剛過去的2025年3月掉了一架,目前還剩11架。
FA-50戰機是韓國T-50“金鷹”教練機的改型,沒錯,就是個教練機。
菲律賓可是人口過億的大國,勉勉強強也就整了這麼一支空軍,從中不難理解為什麼越南被稱為“東南亞軍事強國”了。
與這些國家相比,印度是擁有145萬常備軍力的龐然大物,而且全部是志願役。
俄烏戰爭爆發前,印度的軍費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全球排名第三;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軍費飆漲,印度降到第四名。
老軍迷朋友們會有印象,單純在武器裝備層面,2010年前後印軍相對我軍在好多領域甚至各擅勝場,那個年代的軍事論壇上,印度的蘇30-MKI常常被大家拿出來作為參照物比來比去。
截至目前,印度空軍擁有270架挑大樑的蘇-30MKI、36架新採購的法國陣風戰機、60架幻影-2000、數十架老式米格-29以及自產的“光輝”戰鬥機,預警機、運輸機、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更是一應俱全。
相較於財大氣粗的印度,巴基斯坦將新採購的20架殲-10C作為高配,將75架F-16和160架梟龍(JF-17)作為挑大樑的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方面還限制巴基斯坦空軍F-16的用途,要求其僅能用於“反恐”,不得參與印巴克什米爾衝突。
如果說陸軍和空軍巴基斯坦勉強能跟印度對得上,那海軍的差距則是致命的。
印度長期將海上封鎖巴基斯坦作為翻臉時的“王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印度海軍曾成功突襲巴基斯坦海軍總部所在的卡拉奇港,同時全面封鎖了當時的東巴基斯坦吉大港,切斷東西巴基斯坦海上通道。
與常年向海軍投巨資的印度相比,巴基斯坦因財力有限,只維持著一支規模很小的海上力量。

印度雙航母編隊——“維克蘭特”號國產航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超日王”號航母。
對於美國來說,它心心念唸的“戰略耗材”其實就是印度,過去幾年華盛頓不斷嘗試煽動印度的大國野心,支援新德里對外挑釁。
那中方該如何應對呢?
本篇試著提出一種思路——“跳島戰術”。
話說二戰期間美軍往日本本土進攻的時候,並沒有一個島一個島的去攻佔,而是跳過了很多島,只挑關鍵目標,比如臺灣就沒有遭受戰火摧殘,美軍越過臺島直取沖繩。
同樣,對於和印度之間的恩怨糾紛,中國完全可以採用類似的戰術。
大國崛起不是打怪升級,不需要一關一關地過,印度這一“環”完全可以跳過去,留中不發。
待到塵埃落定的那天,印度自然會消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