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友炮轟霸王條款
3 月 4 日,騰訊元寶上熱榜了,因為它在蘋果應用市場的免費榜,首次反超 DeepSeek 排第一位了。
3 月 5 日,騰訊元寶又上熱榜了,這次是它的使用者協議中有「霸王條款」。

最近有網友發現元寶舊版協議有貓膩。
根據使用者協議,有網友發現創作者若使用騰訊元寶潤色或修改文字,會面臨被侵佔版權的風險。

此前在 2025 年 2 月 27 日更新的使用者協議,協議中明確說明:
使用者上傳至騰訊元寶的內容以及騰訊元寶生成的內容,騰訊都擁有不可撤銷的、可轉讓的、可分許可/再許可的、非排他的、無地域限制的、永久的、免費的許可使用權。

二、騰訊元寶兩改協議 + 認錯
面對輿論壓力,騰訊元寶於 3 月 1 日至 4 日兩次修改協議:
首次修改(3 月 1 日)
刪除“不可撤銷”“永久”等表述,調整為“免費、可分許可、非排他性使用權”,並允許使用者聯絡騰訊拒絕授權。
二次調整(3 月 4 日)
新增“體驗最佳化計劃”開關(預設關閉),使用者需主動開啟才允許平臺使用內容進行模型最佳化。

官方宣告(3 月 5 日)
騰訊元寶發微博稱,強呼叫戶的輸入和輸出內容版權還是歸屬使用者自己,承諾預設狀態下內容不用於模型最佳化。

騰訊公關總監張軍也公開致歉:
非常抱歉,給大家造成了困擾,我們立刻改正。新增的資料開關預設關閉,輸入輸出內容都不會用於模型最佳化。同時,輸出輸入內容,元寶也不會改變它的權利歸屬。

三、Kimi、豆包使用者協議“大同小異”
騰訊元寶並非孤例,國內主流 AI 平臺使用者協議普遍存在 “使用者內容使用權”爭議:
豆包(字節跳動):協議要求使用者授予“免費、可分許可”使用權,允許平臺將內容用於模型最佳化、品牌推廣等。例如,使用者創作的短影片指令碼可能被位元組用於廣告投放。

Kimi(月之暗面):條款規定使用者“永久免費授權”平臺使用內容,甚至允許月之暗面以自身名義對第三方侵權行為維權。網友質疑:“使用者生成內容,為何維權權歸平臺?”

法律從業者分析,此類條款雖不違法,但 “權利義務不對等”問題突出。
四、DeepSeek 一股清流
在爭議聲中,很多網友誇讚 DeepSeek 的使用者協議顯得“清新”許多,對使用者友好:
我們將本服務輸入和輸出內容的任何權利、所有權和利益都歸屬於使用者。
……
在經安全加密技術處理、嚴格去標識化且無法重新識別特定個人的前提下,會將輸入和輸出內容用於最佳化以及統計分析、問題排查、安全風控。

AI 時代的使用者權益保衛戰
從騰訊元寶到 Kimi、豆包,使用者協議爭議暴露了 AI 行業高速擴張中的權益失衡。平臺需在資料利用與使用者權利間找到平衡,而使用者也應警惕“預設勾選”背後的隱性授權。
正如專家所言:“技術無罪,但規則的透明度決定信任的厚度。”
騰訊元寶捱罵後改正了,其他平臺是不是也可以跟進呢?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