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選智慧:享受衝突,你才開始上社會的牌桌

“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這是 24 歲的教員在日記裡留下的激昂文字,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種無畏的豪情與壯志。
在那個動盪不安、內憂外患的時代,他對沖突的欣然接納,年輕的教員已然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精神境界。
我們或許只是平凡世界裡的普通人,難以脫口而出這般豪邁的話語,但其中所蘊含的直面矛盾、享受衝突的人生境界,卻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隨、去踐行。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回顧歷史,那些真正推動社會進步、改變世介面貌的人,無一不是敢於直面矛盾、勇於在衝突中奮進的勇士。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對沖突持有一種本能的牴觸態度。
我們習慣了在平靜的生活中按部就班,將衝突視為打破生活寧靜的麻煩製造者。
但生活的真相就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只有在經歷了衝突、遭受了教訓、獲得了指引之後,我們才算真正上了社會的牌桌。
01
在衝突中
深度“見自己”
衝突,無疑是一個深度 “見自己” 的過程。
“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敢於直面衝突,比贏了衝突更重要。”
愛默生曾說:“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比如在職場中,不少人秉持著做 “老好人” 的觀念,單純地覺得這樣既能融洽人際關係,又能躲開麻煩。
然而,現實往往並非如此。老好人看似營造了一種表面的和諧氛圍,實際上卻悄然陷入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事實上,沉默絕非贏得尊重的有效途徑,它往往只會使他人更加輕易地忽略你,更為糟糕的是,它會讓你在無聲中逐漸迷失自我。
每一次選擇沉默,外界彷彿就會預設你對一切都表示贊同;每一次選擇退讓,別人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你還能繼續讓步。
從本質上講,那些逃避衝突的人,內心深處其實是在自我貶低,覺得 “我的想法、需求和感受,不值得被表達” 。
長此以往,人就容易漸漸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對自己的觀點、價值以及得失都變得迷茫混沌。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你自己。” 
這一古老的哲言始終提醒著我們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當我們在衝突中勇敢地表達自己時,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探尋。
如果一個人總是選擇沉默,連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又怎能期盼他人會關注和在意自己呢?
若甘願在生活中成為一個毫無存在感的隱形人,連抬頭直面生活挑戰的勇氣都沒有,那麼在社會這個競爭激烈的大舞臺上,又何談贏得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呢?
唯有在衝突中,我們才能真切地看清自己。
當遭遇衝突時,那顆怦怦跳動、興奮又緊張的心臟,就像一位忠實的夥伴,不僅向我們展露了內心深處對不合理現象的反感,更有力地證實了我們擁有對抗的能力與勇氣,以及對生活的熱忱。
這種熱忱驅使我們不甘於隨波逐流,而是勇敢地去追尋真實的自我,去捍衛自己的價值與尊嚴。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們不應懼怕衝突,而應將其視作成長的寶貴契機,在衝突中勇敢地展現自我,不斷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進而在社會的牌桌上站穩腳跟。
02
在衝突中
聚焦“見利益”
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聚焦於衝突的另一個關鍵層面 ——“見利益”。
在社會這個錯綜複雜的棋局裡,利益無疑是衝突的核心,而情感往往只是包裹在外的一層柔軟外衣。
誠如《毛選》中所強調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在衝突的語境下,這同樣是需要我們時刻審視與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衝突的根源並非簡單的 “你對我好不好” ,而是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利益衡量,直白地講,就是 “你的好值不值錢” 。
可偏偏有些人總是天真地擔心衝突會傷害感情。
他們沒有意識到,有些關係表面上看似牢不可破,實則只是尚未觸及利益的敏感地帶。
無論是在職場、家庭還是社會中,衝突的本質大多是資源分配、權力博弈的外在體現。
在職場中,員工之間常常會因為爭奪晉升機會、專案資源而明爭暗鬥
在家庭裡,成員之間也可能會因為財產分配、生活決策等問題產生矛盾。
在社會層面,不同群體之間會因資源的佔有和使用產生分歧。
當我們勇敢地從 “關係維繫” 的狹隘視角跳脫出來,轉而站在 “價值協商” 的宏觀視角去審視衝突時,就會驚奇地發現衝突其實是溝通、合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 
這清晰地表明,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會透過各種方式進行互動,衝突便是其中一種。
通過沖突,利益邊界得以明確,各方的需求和底線得以清晰呈現。
只有當雙方都清楚地瞭解彼此的利益訴求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實現共贏的局面。
從這個獨特的角度來看,衝突恰恰是合作的嶄新起點。
我們越早認識到衝突的本質是利益而非感情,就越能夠以理性的態度去處理它,越不會讓個人情緒干擾我們的判斷。
如此一來,我們便能更清晰地看清關係的本質、問題的本質以及發展的本質,從而在複雜的社會關係和衝突中找準方向,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正如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洞悉衝突背後的利益因素時,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沖突。
03
在衝突中
洞悉“見機會”
“你的不好意思就是別人拿走你機會的鑰匙。”
這句直白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很多人在面對衝突時的怯懦心態所帶來的後果。
大多數人之所以對沖突望而卻步,歸根結底是兩種心理在背後作祟。
其一為害怕損失,他們擔憂衝突會致使自己失去諸如面子、資源、關係等珍視之物。
美國作家馬克斯・韋伯說過:“人是社會性動物” ,在社會交往的大環境下,人們往往過度看重這些外在的關聯和形象,從而在衝突面前畏縮不前。
其二是害怕未知,恐懼衝突之後無法掌控局面,擔憂局勢會超出自己的能力邊界。
愛因斯坦曾說:“不確定性其實就是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東西。” 
但人們往往難以接受這種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衝突可能帶來的複雜局面面前。
但現實的殘酷真相是,這種 “損失厭惡” 和對未來的恐懼,會如同慢性毒藥一般,讓人在衝突的漩渦中逐漸喪失主動權,久而久之,退縮就會演變成一種難以更改的慣性。
《毛選》中深刻闡述: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參與衝突,絕非簡單的爭強好勝之舉,而是一場融合了智力、情緒和溝通的全方位多維考驗。
每一次衝突,都是提升情商、鍛鍊溝通技巧、最佳化邏輯思維的寶貴契機。
每多參與一次衝突,能力便會得到一次昇華,下一次面對衝突時就會更加從容淡定。
以歷史上著名的 “燭之武退秦師” 為例,在秦晉聯軍圍攻鄭國的危急時刻,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一人前往敵營。
他面對強大的秦軍,沒有絲毫畏懼,而是憑藉著卓越的口才和深刻的洞察力,巧妙地分析了秦晉之間的利益關係,成功說服了秦穆公退兵,化解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在這場與秦國的 “衝突” 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智慧和溝通能力,不僅拯救了國家,也讓自己名垂青史。
倘若每個人都壓抑自己的需求、選擇沉默,那麼社會無疑會退化成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的單邊壓制格局。
正是衝突讓不同的聲音得以被聽見,讓強者知曉自己不能肆意妄為,讓弱者覓得改變命運的可能。
在衝突中,我們需要全神貫注地聽清對方的訴求,同時用有力且富有邏輯的表達說服對方。
我們還要學會情緒控制,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深入分析問題並進行全面的深度覆盤,從而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和思維誤區,找到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就像尼采所說:“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04

最後的話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這裡的 “一拳” ,象徵著我們勇敢地去直面、去享受衝突的決心。
當我們靜下心來複盤那些曾經經歷過的衝突時,就會驚奇地發現,那些在衝突中令我們怒火中燒的點,往往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核心需求緊密相連;
而那些我們在衝突中選擇退縮的瞬間,則清晰地暴露了我們自身成長的短板所在。
在每一次衝突中,我們都應當巧妙地藉助這個契機,向自己丟擲幾個關鍵且深刻的問題:
我為何會在此時如此生氣?
我的底線究竟劃定在何處?
我內心真正渴望與追求的是什麼?
這次衝突又能夠在哪些方面助力我實現目標?
我的表達是否足夠清晰明瞭,能夠準確傳達我的想法?
我的邏輯是否嚴謹縝密,足以支撐我的觀點?
在衝突的過程中,我們看似是在與他人進行激烈的交鋒,但實際上,這更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你我共勉!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