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 文 /花格
章魚,多足、軟趴趴的身軀,模樣古怪。燒烤攤上10元3串,嚼起來嘎吱嘎吱的。而且,燒烤料,多撒會更好吃。
可你知道嗎,章魚是擁有複雜智慧的聰明生物。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智慧生物[1][2]。

藍血“異類”,九個大腦三個心臟
很多人嫌棄章魚長得怪,偏偏,它也最奇怪。章魚是地球上的神秘“異類”,看起來就像是外星人[3]。電影《異形》裡的抱臉蟲、《降臨》裡的七肢桶,都以它為原型。
目前已知的章魚有300多種。它們中有身形短於3釐米的,也有重達45千克、腕撐開後有6米長的太平洋巨型章魚[4]。

〓 太平洋巨型章魚將自己展平,這最小化了阻力並提供了升力 / [5]
章魚有三顆心臟泵送藍色的銅基血液(攜帶氧氣的元素不是鐵,而是銅),它的遊動是靠噴氣推進的(像火箭那樣)[3][5]。章魚在呼吸時使用的外套膜和噴水管快速噴氣推進游泳,並能向入侵者噴射水流以阻止它們。在遇到嚴重危險時,章魚會向水流中加入黑色墨汁來掩護自己逃生[5][6]。

〓 太平洋巨型章魚的身體結構 / [5]
不同於它長著10條腕的表親魷魚,章魚只有8條腕[7]。每條腕上有2排肉質吸盤,用來吸附物體和前進[8]。它們甚至可以在一條腕被捕食者咬掉後長出新的腕[5]。章魚斷腕,不會從傷口處流出藍色血液,因為銅基血液在充氧時是淡藍色的,而在脫氧時是透明的[9]。

〓 當遊客把手平攤在水族箱外的玻璃上時,章魚會爬過來,用它的腕覆蓋住遊客的手,並直視他們的眼睛[9] / 圖蟲創意
章魚的腕似乎“與大腦奇特地分離”,每條腕就像是獨立的個體,各自具有“心智”。在章魚中,大部分神經元都分佈在腕中——幾乎是中樞腦的兩倍。每條腕有自己的感測器和控制器,同時具備觸覺、嗅覺和味覺[4]。
章魚沒有海洋生物常見的外殼,是“一大塊缺乏保護的蛋白質”[3]。它的全身幾乎沒有任何一塊硬質部位,眼睛和嘴巴就算是最大的硬質物體,所以它可以擠進一個很小的洞或縫隙,並把身體縮成一小團[4]。

〓 加勒比海博耐爾小島上的章魚,它在岩石縫隙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收集石頭放在洞穴的入口前 / [5]
章魚的頭通常高高抬起,以便透過其兩個類似透鏡的眼睛看得清楚。這些眼睛與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眼睛非常相似,只是瞳孔是水平的裂縫而不是圓形[5]。
章魚可能是世界上最熟練的偽裝藝術家,它皮膚中獨特的色素細胞系統能產生豐富的皮膚顏色圖案,同時,它還可以改變膚質來匹配周圍環境[6][10]。研究人員在太平洋的珊瑚礁中觀察到一條章魚在一個小時內變化了177次[3]。

〓 在珊瑚海斑駁的光芒中,從1米左右的距離來看,珊瑚礁和坐在上面的章魚根本無法區別 / 圖蟲創意

高智商、高武力,非常淘氣
三世紀的埃里亞努斯對章魚的描述是:這種生物的明顯特徵是淘氣且詭計多端[4]。
章魚,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具備複雜的神經系統,神經元數量和狗的差不多[6][7]。它擁有高度發達的感知、學習和記憶力[11]。
章魚自知天生柔軟,所以時刻都在為自己收集庇護空間。一組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研究條紋章魚時發現,這些章魚很喜歡收藏被人類丟棄的椰子殼。它們從泥沙裡撿到椰子殼,還會藉助水流沖洗乾淨。它們會拎著心愛的椰子殼在海底“踮腳”走,或者把兩個半片椰子殼拼成一個球,然後藏進去[12]。

〓 (A)條紋章魚攜帶兩個疊放的椰子殼的同時“踮腳走”(B)條紋章魚使用組裝成避難所的椰子殼 / [12]
章魚常選擇在泥漿、沙子或礫石上的巨石下建設家園,這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巨石下方挖出一個空腔,並將挖掘出的材料在巢穴開口處堆成一個護堤[9]。
築巢行為體現了章魚強大的記憶力。它會透過長達數小時、長距離的捕獵之旅來捕獲獵物,之後帶著獵物返回洞穴進食。彷彿自帶腦內導航系統,它能記住巢穴的周邊環境,而且它每次的出行路線非常隨機,絕不走固定線路[13]。
如果章魚從海洋被帶到實驗室,大約1周後它就不再躲藏,而是好奇地四處遊動,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有報道稱,章魚有個性,性情各異,喜歡玩耍[6]。

〓 章魚有識別人面孔的能力,紐西蘭奧塔哥大學一隻被圈養的章魚顯然不喜歡其中一名工作人員。每次這個人經過水箱時,章魚都會向她噴出一股水柱[10] / 圖蟲創意
有時,章魚會在許多手臂之間扔一個小東西,單純為了自娛自樂;還有時候,它會噴出水柱,將漂浮的塑膠瓶從水箱的一端推到另一端。當瓶子飄回它身邊時,它會抓住瓶子,並再次將其噴走[14]。
在野外,章魚在解決捕獲的雙殼貝類等食物時表現出了極高的靈活性。它能利用帶吸盤的腕拉開貝殼,或者在殼上鑽孔,並向獵物注入麻痺毒素[15]。

〓 巨型扇貝殼體上,章魚鑽出的孔洞 / [5]
章魚在面對人工任務時也很強。比如,它們會揭開罐子的蓋子,開啟不透明的盒子獲取隱藏的獵物。關鍵的是,章魚的這些表現與簡單的試錯機制不相符,它們在解決問題時體現出了更復雜的認知能力[15]。
不過,章魚的一生是短暫的。

一生雖短,卻很燦爛
最大的章魚種類,壽命最多隻有3-4年,最小的種類壽命只有6個月或更短。但它們不是年紀輕輕就死了,而是在充分生活後(除非被吃掉)因快速衰老而死亡[5]。
章魚採取“快速生長+早逝”的生存策略。它們在快速生長上投入了大量的能量,大部分的生命過程都在為一次性的繁殖做準備,隨後便進入衰老階段(雄性在交配後,雌性在孵化卵後)[16][17]。
章魚母親一次能產十到五十萬顆卵,並會忠誠地照顧這些卵[18]。她不吃不喝,時刻保持卵的清潔,併為之提供氧氣[7]。章魚母親通常在後代孵化時死亡,這種驚人的自我犧牲讓她的後代有時間達到高階發育階段[10][19]。
許多章魚幼崽在孵化後會上升到水面,並隨著海洋洋流漂浮很遠的距離[5]。

〓 加勒比小章魚的幼體比例與成年章魚明顯不同 / [5]
如果倖存下來,年輕的章魚會變得足夠重並下沉到海底,找到一塊合適的“土地”,在那建立一個家[5]。
年輕的章魚只有兩件事在心頭——吃和不被吃。它們會非常有效地將食物轉化為身體肌肉和脂肪,這是因為它們是變溫動物,並不需要消耗能量來保持身體溫暖[5]。

〓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圖蘭本,一隻章魚撿到了一些貝殼,收穫滿滿 / 圖蟲創意
章魚基本都獨居,沒什麼社交生活[4]。在生命週期快結束時,它們開始尋找另一半,交配後,便像它們的父母那樣,快速衰老並死亡[5]。
所以,章魚一出生就是孤兒,從零開始自學生存技能。它們要躲避天敵、撿垃圾保護自己。終於能嫻熟使用各項技能了,它們又肩負起了孕育後代的責任,一生也走到了盡頭。

〓 研究人員認為,章魚“特別不適合圈養和大規模生產的生活。對於擁有如此“複雜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的動物來說,禁閉尤其殘酷” [20],圖為一家餐館的水族箱裡出售中的章魚 / 圖蟲創意
你或許會講,聰明的章魚沒能把技能傳遞給後代,太可惜了;或者說,如此短命,又何必進化的這麼聰明?
可這就是章魚的演化方式。龐大的神經系統和無固定形狀的身體,賦予了章魚適應環境的無限可能。但沒有殼的保護,它既要時刻警惕淪為天敵的盤中餐,又得為填飽肚子四處捕食,生存壓力極大[4]。所以,它選擇爽快而聰明地活,將種族的“接力棒”慷慨地交給了後代。
我說章魚真聰明,你說對啊,還真是。但我知道,下次路過燒烤攤,你還是會吃。
參考資料:
[1]Coffey, D. (2022). Octopuses may be so terrifyingly smart because they share humans’ genes for intelligence. Livescience.com.
[2]Why the Octopus Brain is so Extraordinary | Smithsonian Ocean. (n.d.). Ocean.si.edu.
[3]賽.蒙哥馬利. (2019). 章魚的內心世界:三顆心臟、八隻腕足、九個腦袋、三億個神經元,章魚的獨特演化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馬可孛羅.
[4]Godfrey-Smith, P. (2016). Other minds: The octopus, the sea, and the deep origins of consciousnes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5]Borgi, M., Vitale, A., & Alleva, E. (2011). Octopus: the ocean’s intelligent invertebrate.
[6]Hochner, B. (2008). Octopuses. Current Biology, 18(19), R897-R898.
[7]拉爾夫·布克斯鮑姆,米爾德里德·布克斯鮑姆,約翰·皮爾斯等.(2020). 無脊椎動物百科.中信出版社.
[8]劉小賢,田濤,王舒奕,楊軍,吳忠鑫,高東奎… & 劉敏.(2022).章魚行為及生理生態學研究進展.安徽農學通報,28(06),92-97+120.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2.06.050.
[9]Scheel, D. (2023). Many things under a rock: The Mysteries of Octopuses. W. W. Norton & Company.
[10]Hendry, L. (2018). Octopuses keep surprising us – here are eight examples how. Nhm.ac.uk.
[11]Schnell, A. K., Amodio, P., Boeckle, M., & Clayton, N. S. (2021). How intelligent is a cephalopod? Lessons from comparative cognition. Biological Reviews, 96(1), 162-178.
[12]Finn, J. K., Tregenza, T., & Norman, M. D. (2009). Defensive tool use in a coconut-carrying octopus. Current biology, 19(23), R1069-R1070.
[13]Carls-Diamante, S. (2022). Where is it like to be an octopus?. Frontiers in systems neuroscience, 16, 840022.
[14]Schnell, A. K., Lynnie Fein-Schaffer, Fritz, J. B., & Clayton, N. S. (2023). How Intelligent is an Octopus or a Cuttlefish? Even Smarter Than You Might Think!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11.
[15]Amodio, P., Boeckle, M., Schnell, A. K., Ostojíc, L., Fiorito, G., & Clayton, N. S. (2019). Grow smart and die young: why did cephalopods evolve intelligenc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34(1), 45-56.
[16]Roura, Á., Castro-Bugallo, A., Martínez-Pérez, M., & Guerra, Á. (2024). Senescence in common octopus, Octopus vulgaris: Morphological, behavioural and functional observation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75, 106294.
[17]Anderson, R. C., Wood, J. B., & Byrne, R. A. (2002). Octopus senesce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5(4), 275-283.
[18]Parra, G., Villanueva, R., & Yúfera, M. (2000). Respiration rates in late eggs and early hatchlings of the common octopus, Octopus vulgaris.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80(3), 557-558.
[19]Roumbedakis, K., & Guerra, Á. (2019). Cephalopod senescence and parasitology. Handbook of pathogens and diseases in cephalopods, 207-211.
[20]Scigliano, E. (2020). The world wants to eat more octopus. But is octopus farming ethical? Animals.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