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sophia生活在別處
作者: 在路上Sophia
你好。我是索菲亞,N個娃的媽,正行走在小時候夢想 “看世界” 的路上。我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人生無極限,只要你敢想,敢堅持,整個宇宙都會為你讓路,並整理資源幫你實現這些夢想。所以,不要猶豫,行動起來!
有時我不特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跟自己的孩子“勢不兩立,雞飛狗跳”,因為自己的三個小娃兒,無論他們說什麼、做什麼、考試多少分,只要在一起,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總是漾出暖意。
我對他們“嘮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你們超乎了我對孩子終極夢想,你們就是我此生最美好的回報”。
他們可能拼盡全力都不會成為世界冠軍、諾貝爾獲得者、改變世界的標杆人物,甚至可能都上不了“211,985”,但他們是我這個平凡得落到塵埃裡的母親,能得到的最好的孩子。
所以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德不配位”,內疚不能給到孩子更多的機會和幫助,哪裡還有底氣“雞娃”?

01
尤其是對兒子老扎克。
老扎克5歲半開始接觸高爾夫,7歲決定放棄其他興趣愛好專攻高爾夫,當然,為了照顧我的情緒,他還保留了鋼琴一直堅持到今天,並參加了學校的樂隊成為專職鋼琴手,很大程度上,他執著追求自己夢想的同時,也兼顧著老媽我的鋼琴王子情節。
新學期剛開始沒幾周,老扎克小心翼翼地跟我說:
“媽媽,我的好朋友法蘭克明年去美國運動學校專修一年足球,全寄宿的…"
"哦,那你一定會想念他的。” 我沒有多想。
至今我們都拿著旅行簽證滯留在墨西哥,其實主要原因只有一個:
孩子們都喜歡目前的國際學校,在疫情無法回國的三年,他們在這地球另一邊完全陌生環境中,經過語言(西班牙語教學)挑戰和遊走被“霸凌”的邊緣後,靠自己能力得到了老師同學認可終於融入異國他鄉的環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輕易不願意挪動他們再面臨類似挑戰。
所以祖國開放了一年後我們依然沒有回國。
“對的媽媽,他是我最好朋友之一。”
初中2年級的老扎克,有3個特別要好的朋友,一個去年就去了美國做交換生,暑假回來不是在我家過夜,就是老扎克去他家“寄宿”,開學對方又回到了美國,兒子難過了幾天;但是有這個弗蘭克,很大程度沖淡了兒子對那個朋友的思念,要是他也走了,兒子肯定會非常失落的。
“媽媽,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我也去那個體育學院進修一年,看看我的高爾夫之路到底能走多遠?”
我知道那個體育學院,因為早在老扎克8歲時候,就參加過它在海南舉行的高爾夫夏令營, 我曾經認真研究過那個學院的情況,但是被學費嚇退了。
從那時候我就知道:
作為普通家庭,即使我們能看到通往孩子未來光明途徑,卻很可能支付不起前往的路費,我更不敢輕易雞娃。

賽場上的老扎克
02
沒想到時隔5年後今天,老扎克主動提起了同樣話題同一所學校。
我立刻查閱了一下目前的招生條件:
足球特長9萬,高爾夫特長10萬,美元,每年。
如果他初三一年在高爾夫學校確認了自己繼續走這條路,那麼接下來三年高中是30萬美元起步,還不包括服裝/裝備/額外輔導/社交/跨國比賽的往返機票,以及回家的路費。
雖然最近5年我們一直在國外,但是始終關注國內跟老扎克同期訓練水平類似小朋友的發展,尤其是某乒乓國手的女兒,比兒子大不到一歲,當年一起練習還羨慕老扎克“你爸媽好Nice, 真想跟你換換做你家孩子…"
如今小女孩已經成為高爾夫國家隊一員,背後有父母的無窮資源,更有國家作為後盾,自然前途不可限量。

2019年初老扎克海南集訓
這也是前幾天我做了噩夢的主要原因:
即使孩子們天賦類似,後天的環境還是起到關鍵作用,我越來越意識到,單靠意志雞娃,只能把自己激進“犄角旮旯”,把生活激成“一地雞毛”。
03
我跟老扎克一起上網檢視招生各種環節以及未來的各種可能,他沉默不語。
其實還有一個因素我沒跟孩子說。
弗蘭克的媽媽年初發現一惡性腫瘤,正在進行化療,醫生很樂觀,說是早期,早治療應該不會有生命危險。
暑假她在家接受連續6周化療,把弗蘭克送到了加拿大夏令營,沒有告訴孩子自己病情。
暑假回來老扎克去弗蘭克家裡玩,我也順便跟他媽媽簡短聊了一下,一個多月不見,她更加清瘦, 但是非常樂觀,說效果還不錯,除了頭髮脫落帶上了假髮套,並沒有特別憔悴。
但這也是她決定讓13歲的獨生子孤身去美國求學的主要動力之一:
萬一病情不好,兒子早點離開舒適區逐漸學會照顧自己,在未來有限日子還能不斷給指導,讓他少走彎路,一旦那一天突然來臨,兒子能基本自理,經歷過初期分離也不會過分難過;
如果病情完全鞏固,一年後兒子也可以回來繼續目前學校學業,多了一份選擇。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不分國籍和種族。

04
先生和我跟老扎克正式談了一下目前家庭經濟狀況,作為家長沒經濟能力給孩子想要的,真的很內疚,但他倒沒有太失望,而是提出了一個代替方案:
到丹麥高爾夫寄宿學校,因為北歐社會福利高,即使私立學校,國家也會資助大部分費用,個人支付的跟國際學校費用差不太多,但是學校的硬體條件以及教練的水平都是國家級的,不比美國的差:
“而且丹麥14歲孩子就可以打工了,很多高中孩子一個暑假就賺了上萬塊錢呢!”
顯然老扎克已經自己研究了很多資料。
“條條大路通羅馬”。
當孩子們不糾結、不攀比、不抱怨“原生家庭”,而是專注自己想要的目標,自己主動尋找最適合的那條路,才是做父母最大的欣慰吧!
寫在最後
一想不到14歲的兒子已經做好了離家求學的準備,還是挺酸澀的:
早就知道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卻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到期”了:
教育如果有捷徑,那一定是在教育黃金期,給予孩子有效的陪伴,教會孩子明事理、懂規矩、有教養。
憑這點,是不是我可以不那麼內疚了?
最近有點想得多。

2024秋季最不容錯過的北美私立中學博覽會即將開啟!
校方代表即將訪華,開啟新一季度的招生見面活動。
考慮孩子出國留學事宜的家庭,千萬把握住這個機會,與校方代表直接對話、深入溝通,考察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掃碼新增FS小助手報名👇
備註:北美中學博覽會報名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關鍵詞
學校
高爾夫
國際學校
14歲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