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到底捧紅了多少隻“始祖鳥”?

前幾天,重新整理聞發現個事,安踏又買買買了。。。

這次,安踏擬 2.9 億美元,全資收購狼爪(Jack Wolfskin),後者是一家起源於德國的世界領先的戶外服飾品牌。
至於為啥強調是「 又 」嘛。。。
因為差評君仔細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包括中產收割機始祖鳥,百年運動時尚企業斐樂等一大堆品牌已經歸屬安踏旗下,鈔能力的味道,隔著螢幕都快滿溢位來。
在收購狼爪的新聞下,甚至有網友調侃,安踏靠買買買快壟斷運動品牌了。

壟斷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但安踏這些年在運動品牌的扎堆廝殺中,的確悄悄幹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天就來聊聊這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彼時的晉江還沒完全跟文學密不可分,而是鞋服的天下。
1984 年,晉江市陳埭鎮靠製鞋成為福建省首個 “ 億元鎮 ”,因為訂單太多,鞋帶、鞋面鞋底等輔材的需求也越發旺盛,在陳埭鎮四境村形成了鞋材一條街。
在這樣的氛圍下,安踏、特步、鴻星爾克、361°、喬丹、七匹狼等一眾鞋企的前身在陳埭誕生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四境鞋材一條街
安踏在村頭混得非常一般,可以說是默默無聞。
當時,晉江製鞋工坊大多靠以國外企業貼牌生產過日子,國內大都是隨便做做批發市場,像特步的前身三興,在 1993 年就打入了南美跟非洲,鼎盛時期產品外銷到了 50 多個國家。
直到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一來,外貿訂單急劇縮水,原本能湊合過日子的中小鞋企,都得找新出路了。
如今的陳埭,依舊遍地鞋業

安踏的丁世忠就在這個時候整了一個狠活:( 名 )牌行動。

要知道,靠代工就能活得很滋潤的鞋企們,對國內市場主打隨緣,而且躺著就能賺錢的氛圍下,每家雖然都有名頭,但沒有名牌的概念,少數成功且超前的品牌才會贊助賽事打知名度,比如李寧贊助亞運會,匹克贊助八一籃球隊。
而丁世忠不但想到了造名牌,還要求選一位體育明星來做這個事兒。
1999 年,安踏就邀請世界冠軍孔令輝成為形象代言人,代言費 80 萬,還用 300 萬元買了 CCTV-5 的廣告投放相關廣告,七七八八加起來接近安踏當年一整年的利潤。
結果,第二年,孔令輝拿下了第 27 屆奧運會冠軍,萬眾矚目的奧運冠軍,在央視上大喊安踏的品牌口號 “ 我選擇,我喜歡 ”,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打這之後,安踏的知名度跟銷售收入爆炸式增長,1999 ~ 2001 年,安踏連續三年市場綜合佔有率位居全國同類產品第一,1999 年安踏的銷售收入約 5000 萬,2001 年躍升到 1 億,2006 年狂奔到 12.5 億元。
晉江鞋服企業們紛紛效仿安踏的造牌運動,靠氪金讓 CCTV-5 成為了最早的 “ 晉江頻道 ” ,晉江系那幾年對央視黃金招標段的競購堪稱激烈。

很多人認為,安踏的成功就源自於這次 “ 豪賭 ”,但差評君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歸結於安踏自己折騰出來的國內銷售網路。

晉江系在海外躺賺時,安踏就在研究國內分銷,雖然分銷商不好管,不聽話的事情時有發生,但網路的雛形已經具備,在孔令輝帶飛安踏時,正是這張網路完成了快速出貨。
1999 年安踏推出 “ 訂( 進 )貨證 ”,有證才能進貨,相當於給經銷商設立門檻,作為交換,安踏也會替經銷商承擔一定庫存風險。之前的流通批發也變成了代理商,以分級經營的加盟模式完成合作,對終端的控制力大幅提升。
2001 年安踏宣佈轉向綜合體育用品的生產和銷售,從單一的生產運動鞋,引入了運動服裝、帽子襪等綜合體育用品的生產。
同年,第一家安踏專賣店在北京開業。
位於廈門的安踏服裝智慧工廠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藉助完善的渠道能夠快速滲透到消費者端,2004 年,安踏的全國專賣店發展到了 2000 多家,安踏在全國一二三線城市的渠道逐步完善。
2001 年 7 月,北京成功申報奧運會,國內運動品牌對奧運會的帶動效應十分看好,開始了瘋狂擴張。
不知道各位還有沒有印象,當時二、三線的小縣城裡,最繁華的那條步行街,運動品牌扎堆出現,400 米的直線距離,中間七八個運動品牌。
鞋企眾多,產品同質化嚴重,再加上門店快速擴張導致庫存積壓,2011 年體育品牌出現了行業級別的庫存危機,很多經銷商迫於庫存壓力,大幅度降價,反過來給品牌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
其中,2008 年~ 2012 年,安踏積壓的庫存商品翻了兩倍多,分別為 3.33 億、3.74 億、4.54 億、6.18 億 和 6.87 億。
帶領安踏走向輝煌的模式,似乎已經沒法再延續,新的增量應該在哪找?

併購這個答案,出現了。

僅僅靠一個品牌,很難做到百億千億規模,創立新品牌,又要經過漫長的培育期,收購是能最快速覆蓋更多市場,開啟國際知名度的辦法,更何況,把安踏的供應鏈能力和零售運營能力復刻過去改造一番,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
2009 年安踏收購了 FILA ,自此瘋狂併購擴張之路開啟,曾經的單品牌經營開始轉向 “ 單聚焦,多品牌 ”。
當然,鈔能力不等於亂花錢啊,收購都是基於最大化覆蓋不同消費者、不同運動場景來操作的,互補性很強,主體可以分為:運動、時尚運動、戶外運動。
FILA 被收購時年虧損 3000 萬,收購後,定位就是補全安踏本來沒有的高階運動市場,在砍掉了經銷商,以全直營的方式運營後,品牌毛利率躍升到了 70% 以上。
除了利用自身優勢認真改革併購企業外,安踏還在各種收購裡,展示了一大亮點:他們似乎非常善於挖掘中國人的需求。
FILA 被收購後,開闢了網球、高爾夫、跑步等細分的專業運動路線,狠狠做起了推廣。
在網球領域發起 “ FILA 50LOVE ” 為主題的50年週年慶,在高爾夫,拉著超跑邁凱倫做聯展,直接打開了市場知名度。

2018 年 FILA 營收突破 100 億。。。

2019 年,安踏再一次洞察到了新需求,決定重注押寶戶外領域。21 億元收購亞瑪芬體育,精簡出了三條大業務線以及對應的主力品牌,其中戶外運動品牌就是始祖鳥。
在當時,始祖鳥屬於小眾精品,被收購時,很多人認為鳥的價格要被打下來了,會變 low ,結果嘛,大家應該已經知道了,現在的始祖鳥,動輒幾千上萬,還得搶購。。。
捧紅始祖鳥,安踏的玩法主要是:開更好的店。
選址上要入住商圈核心位置,新店鋪要 “ 更大面積、更低樓層、更好形象”,最好直接跟奢侈品們做鄰居,店面也要奢侈。
基調有了,再邀請明星和潮人帶帶貨,跟潮牌們聯名,運動潮牌,阿不,中產收割機也就誕生了。
始祖鳥騰飛前,很多人把衝鋒衣當雨衣穿,始祖鳥騰飛後,衝鋒衣成了新奢侈時尚單品。。。
在一頓收購後,安踏的商業帝國,已經覆蓋了低端到高階,專業運動到時尚運動。
根據安踏 2024 年財報,安踏主品牌營收 335.22 億元,FILA 緊隨其後,收入為 266.26 億元,其他品牌收入首次突破百億,作為子品牌,FILA 為集團貢獻了接近一半的利潤。
如果說 FILA 見證了安踏 “ 單聚焦,多品牌 ” 的野心起步話,收購 AMER 集團的三大品牌代表的就是未來的新油門。
戶外運動這幾年有多猛,懂的都懂 ↓ ↓
2024 年財報中,KOLON SPORT 成為安踏集團增速最高的品牌,營收同比增長超 60%。曾經以滑雪裝備聞名的迪桑特同樣進入高速增長,迪桑特品牌店效超過 5000 萬元的門店有 21 家,店效超過億元的門店有 5 家。被調侃為中年人的 “ 足力健 ” 的薩洛蒙,也鯉魚躍龍門了,身家水漲船高。

所以啊,狼爪只是安踏找到的又一塊商業拼圖。

也不知道,這次安踏會不會再用洋品牌 + 高階化 + 潮流時尚的操作成功再造個新 “ 網紅 ”,又或者小變下方向整個 “ 始祖鳥平替 ” ,只能說,期待看見新想法。
有人覺得,安踏靠買買買活成了最滋潤的商業品牌。
2024年安踏總營收首次突破千億,成為耐克、阿迪達斯之後,全球第三家年營收達到千億規模的體育用品集團,其中收購品牌貢獻超 65%。
但差評君認為,鈔能力固然是不滅的核心競爭力,但讓 FILA 轉虧為盈,讓始祖鳥從默默無聞到中產三寶,安踏對風口的捕捉,對品牌的改造,也許才是它恐怖增長的真正原因。
撰文:渡渡鳥武士
編輯:面線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鎮”了不起|超10億雙!一雙鞋“踩”出500億元大產業》
《靠600雙球鞋起家的安踏,飄了?》
《安踏總裁丁志忠:17歲開始的創富傳奇》
《他做運動鞋身家215億,號稱全國無敵手,一年三被做空損百億》
《安踏起跑》_長江商學院_2009.9
《【走訪企業】晉江行(八)“深入貫徹主題教育 傳承弘揚晉江經驗 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走訪活動——走進安踏集團》
《丁培凱:見證“福建鄉鎮企業一枝花”驚豔40載》
山證國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