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1日(上週六)貓盟召開了年會(進入。去年的年會,我們與大家分享了貓盟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山西、河北、張掖;豹子、兔猻、豹貓……今年,在這張保護的圖景上,又填補了哪些新的細節呢?在這篇文章裡,我將給大家做一下課代表,總結年會中的“豹新聞”。
沒有趕上年會的朋友,也不要著急,在貓盟影片號選擇“直播回放”,可以看到整場年會的回放哦~


“豹飄飄”終於有家了
首先,山西組的瑩子為我們帶來了“豹飄飄”的故事。“豹飄飄”的編號是HS2205F,它是和順的豹子旅行家。它的活動範圍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在母豹裡是十分罕見的。而且它多次跨過337縣道,大型食肉動物對交通繁忙的公路是非常排斥的,所以HS2205F確實非常有冒險精神,無愧“豹飄飄”之名。

“豹飄飄”四處旅行,其背後真實的需求是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與食物資源,與所處環境的穩定、安全。
在2024年,HS2205F給了我們驚喜。它的活動範圍減小到了二十多平方公里,“豹飄飄”定居了!四月份的紅外相機影像裡,它帶著兩個尾巴翹翹的豹崽,悠然走過。“豹飄飄”終於有家了。
為了改善豹子的生活環境,在過去的一年裡,貓盟做了許多事情。如反盜獵、生態修復、和政府共商發展與保護事宜、向工人科普保護知識。337縣道將拓寬成“太行一號旅遊公路”,雖然保護往往擋不住發展的腳步,但我們也在更加周全地考慮開發的生態影響,它將成為首條專門為華北豹設計了動物通道的公路。

六盤山的胖子也是旅行家
常駐六盤山的李琦講了六盤山的豹子旅行家——LP2105M的故事。雖然從圓潤的肚腩來看,這隻豹子過得還挺滋潤,但六盤山的華北豹也面臨著棲息地破碎化的矛盾。

六盤山系是由兩道平行的縱向山脈組成的,其間眾多的道路把兩道山脈隔開。LP2105M從東邊的山脈跑到了西邊,我們實地考察了它可能的擴散線路,兩山之間有兩條高速,一條國道。LP2105M幸運地穿越了重重阻礙,然而許多野生動物都會被繁忙的道路阻攔,甚至被路殺。

“胖子”LP2105M的經歷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修復棲息地的希望。貓盟在公路高架橋和過路涵洞下安裝了紅外相機,觀察到了過路的狍子、豹貓等動物,證明了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我們希望以這些資料為依據,進一步推動野生動物過路裝置的建設,讓圓潤豹子的家園更加“圓滿”。

大霧中的歷險:發現母豹!
北京-華北地區的負責人武閱告訴我們,2024年我們發現了離北京最近的豹子。駝梁的豹是哪裡來的?2024年年初,透過對衛星地圖的分析和實地的走訪,我們發現駝梁北部存在一片較為完好的棲息地。在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團隊共同討論並制定調查方案後,專案團隊終於在四月份開始了對駝梁北部的調查。

由於豹子愛走(山)梁的習性,團隊選擇了一道高峻的山樑,和志願者、清華大學的調查團隊兵分三路進行調查。團隊在山裡見到了白骨——牛的,午後,山上突起茫茫大霧,能見度極低,對講機一度失效,三組人費了好大勁,最後一組七點多才下山。
不過這一趟冒險也是值得的,六月份回收紅外相機,調查團隊驚喜地發現,我們拍到了一隻母豹!

公豹的擴散範圍較大,即使拍到了公豹,也有可能只是到此一遊的“過路豹子”,但存在母豹,就意味著可能存在定居的可繁殖種群。帶豹回家需要走的路,可能更短了。

兔猻走後怎樣?
西北組的姍姍和心悅當然要講“網紅小貓”——兔猻的故事。

姍姍在2023年加入貓盟,滿心期待在張掖在野外見到兔猻。然而開著小皮卡夜巡了半個月,一直沒有見到兔猻。紅外相機裡的資料也讓人沮喪,從2023年一直到2024年下半年,我們拍到的兔猻越來越稀少。甚至撿到的兔猻屎也都是乾巴巴的,“歷史悠久”。
如果關注過貓盟早期的文章,就會知道張掖專案地曾經有很多很多的兔猻,在賽車場2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我們曾經收集到605坨兔猻屎。與兔猻的迅速消逝形成對比的,是開發的驚人進度。為了開發新能源,荒漠裡修建了許多風機和配套的道路。姍姍不無憂慮地指出,再過幾年,荒漠生態環境就將面目全非。

不過,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刻。2024年,在臨澤的治沙區,西北組又發現了一個能夠穩定拍攝到兔猻的優質棲息地!荒漠很大,也許我們還能找到更多的避難所。貓盟和兔猻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山裡有一百條繩子
今年在新員工言熙的大力支援下,貓盟開啟了新的傳播專案——音訊播客。我們在年會現場來了一場“大會套小會”,和順生態保護協會的楊院長和貓盟合作的現場播客節目,主題是我們最熟悉也最陌生的野生動物保護話題——反盜獵。

反盜獵的話題十分複雜。我這裡只選取兩個點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在大家心中對反盜獵這項工作的艱鉅,形成一個基本的印象。
第一是盜獵的低成本。李琦跟我們分享了一些關於盜獵林麝的事實:一條繩子就能夠做成圈套,獵人可能在一個地方設上百個圈套。即使獵人被捉捕歸案,刑滿釋放之後仍然可能在利益的驅使下再犯。
第二是盜獵的社會性。大貓曾親眼見過,他的老鄉朋友帶回兩隻盜獵的豹貓。盜獵不是非黑即白,背後存在著社群關係的複雜灰度。楊院長和貓盟做了許多努力,與公安人員、與村民聯絡,讓反盜獵的觀念形成一張大網,當環境變得光明,黑暗也就無從遁形。


從偷玉米到收玉米
王君老師是貓盟最新的員工,也是年齡最大的員工。她是一名退休護士,和瑞萍姐在和順從事豹鄉田的社群工作。和順的山村環境比較閉塞,老鄉們也比較排外,王君老師的社交能力和細心體貼,常常讓我歎服。

看過貓盟之前文章朋友,可能會知道,2023年我們的糯玉米被偷了幾千根。所以在2024年玉米成熟的時候,大家心裡都有點忐忑。但是經過近一年的談話、僱傭合作、共同勞動,我們與村民關係已經今非昔比,不但沒有人偷玉米,老鄉們還時刻惦記著,擔心我們的玉米被人偷。老鄉任專科還專門把他的三輪車停在玉米地旁,假裝有人在看守,唱“空城計”震懾可能存在的小偷。
而真正讓我們見證到這種變化的,是8月26日。為了保證真空包裝糯玉米的鮮嫩,我們要在短短兩小時內把玉米棒子都掰下來裝車。這需要至少二十人,王君和瑞萍在村裡到處求人,老鄉們紛紛表示樂意幫忙,最後居然來了四十個人,而且一大早就趕到了地頭,成功完成了搶收任務。

歷盡艱辛的糯玉米
跟貓盟大多數成員不一樣的是,王傑(傑哥)是一位真正的農民,他給我們帶來的也是豹鄉田的故事。我這裡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故事來講一講——贈送糯玉米的故事。
我們計劃把豹鄉田的糯玉米送給豹鄉田共建人。然而今年的天氣一開始就給玉米一個下馬威。五月玉米出芽時趕上罕見的大旱,乾死了一大批。我們在六月又種了一批補空子,這也為後來埋下了隱患。

鎖鮮玉米的狀況是相對較好的——我們把它們送到廠裡,進行真空包裝(也就是君姐講的,老鄉幫助我們收的糯玉米),口味基本上有保證,但是問題一齣在量上:當時傑哥預計產量是15000根,但六月份種的那些“年輕”玉米還沒長成,只掰到8000根。
問題二出在個頭上:因為天氣乾旱,有很多玉米棒子長得很小。加工廠的標準是10釐米以下的玉米算次品,按照這個標準我們一半的玉米都要落選。我們又跟經理商量,放寬標準,讓一些稍小的玉米也獲得進廠資格。

更麻煩的還是生鮮玉米的挑揀,我們本以為不會太難,種了一輩子地的老鄉們可以認出來哪些玉米長得飽滿,適合發給共建人。但是,也因為天氣不好,今年的玉米里出現了很多缺粒嚴重的。傑哥後來不得不加強了品控,每個玉米都要摸摸是否飽滿,但凡是有不確定的,我們還要扒開來看看。但因此我們的發貨速度也拖慢了。

農業要面對的條件瞬息萬變、千奇百怪,沒有“萬金油”的解決辦法,我們能做的只是提高田地和作物面對環境的彈性。王傑和君姐專程到四川學習了保護性耕作的方法,修復地力,適應極端環境。他說,這是他第一次體會到,農民是土地的修復師。
經過這兩年的相聚,貓盟的保護圖景是否已經在你心中初現眉目?生命是頑強的,中國的貓仍然在,而未來是彩色還是灰色,需要你我一同描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