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愛德思考試局更新了今年A-level藝術C2大考命題:
Union
並按慣例,針對Art&Design下設的不同方向,分別給出了參考文獻,3D設計方向也不例外。
那麼該如何理解參考文獻與命題間的關係?又該怎樣將其延伸到3D作品中呢?
關於考試局給出的4篇參考文獻,同學們既可以將這些文獻作為切入點直接創作,也可以將其作為素材或靈感來源,亦或是獨立創作作品,都是可以的。
自然界的靈動關節,千百年來始終是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球窩關節與鉸鏈結構,不過是眾多實現材質聯結、賦予靈動與柔韌的巧妙設計之二。
這些自然造物的仿生學應用,常令冰冷的機械沾染生命的呼吸——無論是挖掘機的鋼鐵臂膀、起重機的巍峨骨架、檯燈的纖巧關節,抑或機器人的精密軀幹。
第一篇文獻就引用了宮崎駿筆下的《哈爾的移動城堡》,
它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機械詩篇,在蒸汽朋克的奇幻世界中,將遠古技藝與當代科技肆意糅合,激發復古未來主義的狂想。
而Shannon O’Hare打造的“Neverwas Haul”實車,則以廢棄材料為骨血,向凡爾納與威爾斯的科幻史詩致敬。
第二篇文獻是來自巴塞羅那陶瓷博物館館藏的一隻二十世紀的花瓶,出自畢加索之手。
Grayson Perry的瓷瓶《同日誕生的雙子》,以十八世紀中國青花為形,釉彩間卻流淌著二十世紀的都市寓言;
畢加索的《阿茲特克四面花瓶》,靈感源自秘魯莫切文明的獸形古器,線條中迸裂出原始的野性。
Elisabeth Kley的手工陶罐,浸染伊斯蘭紋樣的繁複、拜占庭的鎏金與亞洲的禪意;
Roberto Lugo的作品則沿襲傳統器型,卻以嘻哈圖騰與抗爭者的肖像,將釉面化作時代的宣言。
當劇本撕裂社群間的紐帶與裂痕,舞臺設計師便以道具與佈景為刀筆,刻下無聲的詰問:
Dominique Morisseau的《血在根脈》中,Jason Fassl設計的巨樹盤踞舞臺,虯結枝幹如凝固的控訴,直指偏見的深根;
Walter Meierjohann執導的《紅棕水畔》,
Miriam Buether以一方淺池為舞臺,演員涉水而行,漣漪盪開命運的倒影。
文獻四中的傑內大清真寺,以及其他古時建築傑作,如東大寺、溫徹斯特大教堂、國會大廈等,皆以當時材料的筋骨,挑戰重力的桎梏。
而今,鋼鐵與玻璃的洪流中,MAD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中心,以流線穹頂擁抱北國風雪;
Massimiliano與Doriana Fuksas打造的新羅馬會議宮,則以懸浮的鋼鐵雲層,重寫天際線的語法。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針對2025年A-level藝術C2大考的5大方向的參考文獻逐一進行了分析。
▼
雖然看了四篇參考文獻,但關於“C2考試具體要拿出什麼樣的作品”這件事,相信你還是有些模糊的。
沒關係,我們先來看看之前選擇3D設計方向的同學們,他們的作品都長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選擇3D建築方向的 Rose 同學的作品:
在關於透視的繪畫部分中,Rose 以“尋找城市相關物件並進行拍照”的形式進行了呈現:
她從城市相關的物體中尋找了26個字母,並蒐集了一些島嶼上的房子,
然後透過拼貼的方式展示她對建築的理解和想法,並運用了繪畫和模型的方式將她的想法展示出來。
在模型製作的過程中,Rose利用紙去製作建築的外觀,然後用繪畫的形式把建築的結構繪畫出來,從不同的角度把建築的結構繪製出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Rose 在頁面中缺少了文字部分的內容來輔助解釋她做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做,這一點需要同學們儘量規避。
在 Alevel 3D 方向的考試中,學生需要透過觀察記錄的形式,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現,比如攝影、繪畫等都是記錄的方式之一,
但如何將其靈活運用還是需要很強的技巧,而不能是生硬的拼接!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文藍藝術往期學員——G同學的作品:《Density》。
首先,G同學用紙和木棍作為材料相結合的形式製作的模型;
她將建築的外形用針管筆以速寫的形式繪製出來,然後用KT板和木板相結合的的形式,將想法呈現出來,充分展現了動手能力及材料選擇運用能力。
在另一幅作品中,G同學利用建築的外形將主題字和建築相結合,第一組的字型是根據建築的外形用針管筆繪畫,除此之外,還靈活調整字型的顏色。
最後,在一張主題拼貼畫作品中,G同學將照片和繪畫相結合,最終完成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