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藝術方向的同學,怎樣在今年的Alevel大考中拿高分?

2月初,愛德思考試局更新了今年A-level藝術C2大考命題:
Union
並按慣例,針對Art&Design下設的不同方向,分別給出了參考文獻,純藝術方向也不例外。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參考文獻與命題的關係?又該怎樣將其延伸到純藝術作品之中呢?
#
參考文獻解讀
M50 Winland Art
關於考試局給出的4篇參考文獻,同學們既可以將這些文獻作為切入點直接創作,也可以將其作為素材或靈感來源,亦或是獨立創作作品,都是可以的。
 文獻一
第一篇文獻是來自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後的晚餐》。
純藝與建築一直是宗教表達的強大載體,傑作裝點著神聖的空間,作為虔誠的象徵,透過筆觸和雕塑捕捉神性。
它們密不可分,常常交匯在一起,表達和探索精神主題與信仰。
例如,伊斯坦布林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2001年被毀的巴米揚大佛,都是這種共生關係的絕佳例證。
這種關係透過創造一種超越文化界限的共同語言,使藝術成為精神探索、反思與連線的橋樑,從而促進了團結。
近年來,像Le Corbusier、Antoni Gaudí、Chris Ofili、Maurizio Cattelan、Rudolf Reitermann和Peter Sassenroth、Hayv Kahraman、Grayson Perry以及曾梵志等藝術家,都展示了宗教如何繼續團結藝術家,以積極或消極的方式回應宗教思想。
 文獻二
第二篇文獻是來自加拿大裔美國抽象畫家Agnes Martin的作品:《小妹妹》。
色彩一直是藝術家思考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藝術家們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觀察方式,理解色彩的和諧與對比在20世紀變得尤為重要。
Mark Rothko對色彩的運用以其創造情感充沛、沉浸式體驗的技藝而著稱;
Johannes Itten則重新詮釋了Philipp Otto Runge的色彩理論,並在包豪斯教授色彩課程,影響了包括Paul Klee、Josef Albers、Wassily Kandinsky和Friedl Dicker-Brandels在內的許多人。
與之相對,極簡主義者如Robert Ryman、Agnes Martin和Robert Morris則進一步簡化世界,有時甚至完全去除色彩,透過簡潔統一他們的思想,並常常依賴於他們所使用的原始材料。
 文獻三
第三篇文獻更加抽象,是一堆在德國未被分類的塑膠廢物的袋子:
當今的藝術家們常常會團結一致來面對全球性的問題,如氣候變化或汙染等,直言不諱地反對長期存在的權力產業,成為一股獨特的力量。
Sayaka Ganz就使用回收物品(主要是塑膠)雕塑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作品,強調集體應對環境問題的必要性;
Luzinterruptus的《塑膠廢物迷宮》和《塑膠袋光之花園》則提高了人們對過度塑膠浪費的意識;
Rebecca Lee Kunz創作了關於古代全球團結的作品,如《天空穹頂降臨》,它參考了切羅基人的創世神話。
其他回應全球性問題的藝術家包括Yoko Ono、Alighiero e Boetti和Dana Jung,
他們的作品如《和平塔》、《地圖掛毯》和《C40》等,都描繪了一個對人類和動物更加可持續的世界。
 文獻四
身份、社會正義與代表性都是當前藝術創作方法中的重要方面。藝術家們常常支援那些有助於促進文化群體和團結的事業。
越來越多的黑人藝術家因其在西方歷史中重塑社會敘事而受到認可,哈萊姆工作室博物館專注於非洲裔藝術家。
Kara Walker、Carrie Mae Weems和Jordan Casteel都是這種統一方法重新平衡文化代表性的受益者。
而第四篇文獻就是來自於

黑人女藝術家—— Sonia Boyce 的作品:《Feeling her way》。

女性藝術家繼續應對長期以來的代表性不足問題。Nina Chanel Abney的《2007屆》使用了她的大學年鑑,她將每個班級成員的種族互換,使班級中只有一位白人。
Chanel Abney的《讓我們工作,讓我們玩耍,讓我們一起生活》探討了歧視、性別和身份問題;
Deborah Kass的《投票給希拉里》是對Warhol絲網印刷的挪用;
Lynette Yiadom-Boakye、Sonia Boyce、Guerrilla Girls、Martha Rosler、Kaylene Whiskey和Caroline Walker等藝術家也創作了關於女性身份與代表性的作品。
掃碼瞭解其他方向的A-level大考文獻解讀
#
文藍藝術案例
M50 Winland Art
相比去年的「observe, seek, challenge」主題,今年的「Union」其實相對簡單一些。
2024年的C2主題要求考生能夠從 觀察、探尋、挑戰 三個層面去思考事物,既要有探索的遞進關係,還要與C1的製作保持相同的主題,並不容易。
那麼對於更難的主題,應該怎樣把控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藍藝術24季學員Zhan同學是如何備考,併成功拿到倫藝offer的!
在C1自主命題的部分,Zhan同學先是定下了「中國宋代民俗藝術」的主題,
然後根據命題以宋代的瓷器、繪畫、建築、服飾等為切入點,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並在每個不同的探索研究之後都記錄了不同階段的小產出。
透過這些研究,Zhan同學分析了宋朝人的意識形態和精神世界,並給予了相關的描述和繪畫。
雖然是純藝術方向,但Zhan同學並未拘泥於平面繪畫當中,而是同時研究了其他媒介的融合,這對後期C2的命題考試很有幫助。
在C1創作的尾聲,Zhan同學還創造性地想要以一個原畫師的角度去設計一款遊戲的設定集,然後將這些角色、場景、道具等作為自己的final works。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sketch的過程中,Zhan同學在導師的建議下保留了情緒版、時間軸、思維導圖等重要的工具,
它們能幫助考官更加清楚地理解思路,塑造一種更有邏輯的呈現方式,這也成為了Zhan同學的優勢之一。
那麼純藝術專業方向的C1部分,怎樣自命題才不容易出錯?
掃碼諮詢藝術留學
免費領取

A-Level純藝方向作品拆解
牛津大學純藝本科案例分享

在當年的C2大考考題——observe, seek, challenge釋出之後,Zhan同學選擇了遠古巫術藝術的主題。
在他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一場【觀察 尋找 再到挑戰】的過程,人們先主動觀察這個世界,然後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在乎的事情,向外探索客觀世界,最後挑戰這個世界開始發展科技和文明。”
按照這個思路,Zhan同學開始研究古希臘、楚漢時期的中國,分析這個文明是如何從野蠻走向文明,以及後人是如何用藝術的方式記錄了文明的發展程序。
隨後,Zhan同學又將注意力轉向了人們的信仰,因為在人類認識世界的程序,幾乎就是一部信仰的歷史,
在這個地方,他沒有去機械地介紹信仰,而是講述了一些精神領袖(比如中國的關羽)的故事,同時引匯出了一些“挑戰信仰”的時刻,扣緊主題。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對照組,Zhan同學還研究了瑪雅文化中的面具設計,並按照這一思路親自設計了一些面具,增加了最終成品的趣味性。
作為純藝術專業的作品,研究話題在藝術層面的表現才是重點,需要時刻關注主題在藝術層面的表現。
因此在C2的版面設計上,Zhan同學的設計也非常大膽,展現了非常出色的創意和豐富的知識儲備,最後也成功拿到了比較好的成績。
那麼A-level的作品評分有哪些標準?
時間/流程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怎樣讓C2的作品更加出彩?
📬歡迎掃碼新增三喵詳詢👇

👉 留學申請 / 作品集輔導 / 藝術實習
👉 Alevel/EPQ/GCSE課程提分
🍃 請
 🌱 別忘了分享「推薦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