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今天發文認為:主教們選擇美籍新教皇,是希望在一個分裂的教會中尋求團結,也是教廷在全球格局重塑中的自我調整。下面是文章正文,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教皇#宗教#天主教#新教皇#利奧十四世
5月8日,羅伯特·普雷沃斯特當選為新任天主教教皇,取名“利奧十四世”,成為天主教會歷史上首位美國籍教皇。這一決定打破了梵蒂岡長期以來對“超級大國”神職角色的隱性限制。長期以來,教廷內部普遍認為,不應讓全球最強的政治大國也成為全球最大宗教的精神領袖,這不僅涉及神學權威,更關係到全球權力結構的象徵平衡。
對於現任美國總統來說,這未必是個好訊息。新教皇在上任伊始就釋放出清晰訊號:他選擇“利奧”作為教皇名號,致敬19世紀末推動教會現代化改革的利奧十三世。後者是天主教社會教義的奠基人,強調教會對現代社會、工人權益和社會正義的回應。此舉表明,新教皇願意繼續方濟各教皇以來的社會參與傳統,在時代風潮中尋求教會的新定位。
不過,這次樞機主教團的選擇也體現出一種平衡與謹慎。他們沒有選擇立場更加鮮明的自由派候選人,而是選出一位性格溫和、處事剋制的中間派人物。利奧十四世雖非改革派代表,但被認為有能力緩和當下教會內部“自由派”與“傳統派”之間日益嚴重的裂痕。他的當選被視為一次旨在維護教會內部穩定的戰略妥協。
新教皇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但其經歷遠不止“美國化”。他曾在秘魯長期傳教,擔任神父、教師與主教,並在2015年正式成為秘魯公民。他曾領導奧斯定修會,也在教廷中擔任主教遴選事務的核心職位,是全球主教人事安排的關鍵人物。他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首次演講中使用流利的義大利語,反覆強調“和平”、“正義”、“仁愛”以及“開放的教會”,風格延續了其前任方濟各的普世關懷路線。
這場選舉也具有濃厚的時代背景意義。當全球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重新高漲,選出這樣一位經歷多元、立場國際化的美國教皇,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對特朗普式民粹主義的一種回應。普雷沃斯特本人曾在社交平臺上公開批評美國副總統J.D. 萬斯的反移民言論,還轉發了反對特朗普遣返移民的帖文。他與方濟各一樣,將移民、環保、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懷置於教會議程的重要位置。

在政策取向上,利奧十四世基本延續方濟各教皇在環保和“教會去中心化”方面的方針。他曾在梵蒂岡演講中指出,人類對自然的管理不應成為暴政,而應是一種互惠共存的關係。然而在一些爭議性議題上,他的立場則相對保守。他反對女性進入神職體系,無論是執事還是神父;2012年,他還在一次講話中嚴厲批評“同性戀生活方式”和“由同性伴侶組成的家庭”,這些說法顯然與方濟各寬容、開放的態度有所不同。
因此,利奧十四世既是延續方濟各改革精神的繼任者,又在某些傳統議題上回歸保守立場。他不是一個顛覆者,也不是一個妥協者,而是一個在多元張力中尋求平衡的調和者。他的出現,或許正是教會在新時代內外交困局勢中尋求穩定與再定位的一種象徵。
這次選舉的程序也出人意料地迅速。儘管外界普遍押注方濟各的國務卿帕羅林會當選,但最終利奧十四世在選舉第二天、第四輪投票中高票勝出。這顯示出樞機主教團內部對“中道穩健”的高度共識,也可能反映出他們希望儘快團結教會、安撫教區、回應時代壓力的緊迫感。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