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539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2025年4月21日,梵蒂岡上空的天空低垂,教皇方濟各因呼吸系統疾病逝世,享年88歲。他的離去不僅標誌著天主教會的重大轉折,也為一個充滿矛盾與希望的改革時代畫下句點。
方濟各的繼任者將接手一個既煥然一新又內外交困的教會,在全球信眾的注視下,未來的教皇將如何應對這個分裂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教會的靈魂,又將走向何方?

從阿根廷到梵蒂岡的使者
教皇方濟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里奧,1936年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
2013年,他當選為第266任教皇,成為天主教歷史上首位來自美洲的教皇,也是1300年來首位非歐洲出身的教宗。
他以聖方濟各——這位以謙卑和關懷窮人著稱的聖人——命名自己的教皇稱號,預示了他將帶領教會走向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方濟各的上任打破了傳統的教皇形象。
他拒絕入住豪華的教皇宮殿,選擇簡樸的聖瑪爾大之家作為居所;他放棄紅色皮鞋,穿著普通的黑色皮鞋;他甚至親自為街頭的流浪漢洗腳。
這些舉動讓他迅速成為“人民的教皇”,卻也為他日後的改革之路埋下爭議的種子。

改革的火種
方濟各的改革目標明確:讓教會更貼近現代社會、更透明、更具包容性。他的舉措觸及了教會的核心問題,但也引發了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激烈對峙。
1. 經濟透明:清理梵蒂岡的“金庫”
梵蒂岡銀行(IOR)長期被指控涉及貪腐和洗錢醜聞。方濟各上任後,設立經濟秘書處,引入國際審計標準,試圖讓教會的財務運作更加透明。
2014年,他解僱了涉嫌不當行為的銀行高管,並關閉了數百個可疑賬戶。
然而,這些改革觸動了教廷內部的既得利益集團,引發了強烈反彈。
2017年,梵蒂岡首席審計官利貝羅·米利隆因“調查過度”被突然解職,引發外界對改革誠意的質疑。
2. 包容的呼聲:從LGBT到離婚者的橄欖枝
方濟各在道德和社會議題上的開放態度震動了世界。
2013年,他在回答有關同性戀的問題時說:“如果一個同性戀者尋求上帝且懷有善意,我是誰可以評判他?”這句話被媒體廣泛報道,成為他包容形象的象徵。
他還推動教會對離婚和再婚人士的接納,允許他們在特定條件下領受聖事。這些言論讓進步派歡呼,卻激怒了保守派神學家,他們指責方濟各“背離教義”。
例如,2016年的《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通諭因其對家庭和婚姻的溫和立場,引發了四位樞機主教的公開質疑。
他們發表“疑問書”(Dubia),要求教皇澄清是否偏離傳統教義。這場爭論不僅暴露了教會的內部裂痕,也讓方濟各的改革之路蒙上陰影。
3. 環保與社會正義:地球的守護者
方濟各將環境保護提升到信仰的高度。2015年,他釋出《願禰受讚頌》(Laudato Si’)通論,呼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批評過度資本主義對窮人和地球的剝削。
這份通函被譽為“綠色聖經”,不僅影響了天主教徒,還引發了全球環保運動的共鳴。
然而,他的環保立場也招致批評,美國一些保守派天主教徒甚至稱他為“馬克思主義教皇”。

4. 外交與和平:跨越宗教的橋樑
方濟各致力於宗教對話與全球和平。他多次訪問穆斯林國家和地區,如2019年與阿聯酋大伊瑪目簽署《人類兄弟情誼宣言》,呼籲宗教和諧。
他還為俄烏衝突和加沙危機發聲,呼籲停火與人道救援。
然而,他的和平倡議有時被指過於理想化,缺乏實際影響力。
例如,他在2022年呼籲俄烏停火的宣告雖獲讚譽,卻未能改變戰局。
教會的千年傳奇
要理解方濟各的改革與爭議,必須回溯天主教會的起源與演變。
天主教的根基始於公元1世紀,拿撒勒的木匠之子耶穌基督以“天國近了”的宣告開始傳道。他的受難與復活成為信仰的核心,追隨者逐漸形成基督徒團體。
聖伯多祿(聖彼得)被視為教會的“磐石”,歷代教皇自稱其繼承人,承載著“地上之神”的權威。
公元313年,《米蘭詔書》使基督教合法化;公元380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從此,教皇不僅是一位宗教領袖,更成為政治與文化的核心。然而,教會的歷史並非只有神聖,也有權謀、腐敗與爭議。

關於選舉,教皇的選舉(Conclave)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儀式之一。全球資深樞機主教齊聚西斯汀教堂,在絕對保密的環境中投票。
選票需達到三分之二多數,當選者接受後選擇教皇名號。最終,白煙從煙囪升起,伴隨著“Habemus Papam”(我們有教宗)的宣告,新教皇誕生。
這一儀式不僅牽動億萬信眾的心,也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鏡頭。
然而,選舉並非總是和諧的。2005年本篤十六世的當選被認為是對前任約翰·保羅二世保守路線的延續,而2013年方濟各的當選則被視為對改革的渴望。
每次選舉,都是一場信仰與政治的博弈。
歷史上那些教皇的傳說
女教皇若安娜:真實還是傳說?
中世紀流傳著一個驚世駭俗的故事:9世紀,一位名叫若安娜的女子女扮男裝,憑藉才華成為教皇。
傳說她在一次遊行中突然分娩,暴露身份,被憤怒的群眾石斃。雖然歷史學家認為這更可能是虛構,但若安娜的故事在中世紀廣為流傳,甚至影響了教皇選舉儀式的設計。
例如,傳說新教皇需坐在一張特殊椅子上接受性別檢查,以防類似事件重演。

2009年的電影《女教皇若安娜》將這一傳奇搬上銀幕,刻畫了一個女性在男權世界中追求知識與權力的悲劇。

亞歷山大六世:文藝復興的“黑暗教皇”
15世紀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波吉亞家族)以腐敗和權謀聞名。他公開納妾,將私生子提拔為樞機主教,甚至涉嫌謀殺政敵。

他的統治讓教會的道德權威跌至谷底,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埋下伏筆。波吉亞家族的故事至今仍是文學與影視的熱門題材,如電視劇《波吉亞家族》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的陰謀與奢靡。
庇護十二世:二戰中的沉默與抉擇
二戰期間,教皇庇護十二世因未公開譴責納粹而備受爭議。批評者認為他在大屠殺期間保持沉默,未能履行道德職責;支持者則指出,他透過秘密渠道救助了數千名猶太人。

這段歷史至今眾說紛紜,反映了教皇在政治與信仰之間的兩難抉擇。
約翰·保羅二世:從刺殺到寬恕的傳奇

1981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聖彼得廣場遇刺,身中數槍,命懸一線。奇蹟般生還後,他不僅康復,還親自探監刺客阿里·阿賈,原諒了對方。
這張教皇與刺客在監獄交談的照片成為寬恕的永恆象徵。約翰·保羅二世還因支援波蘭“團結工會”和推動冷戰結束而被譽為“改變歷史的教皇”。
他的故事激勵了無數信眾,也為方濟各的包容理念奠定了基礎。
教皇在流行文化中的投影
教皇不僅是宗教領袖,也是文學與影視的靈感源泉。

《教宗的承繼》(2019)
這部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和喬納森·普萊斯主演的電影,聚焦於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方濟各的交接。
透過兩人的對話,展現了保守與改革的碰撞,以及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影片不僅獲得奧斯卡提名,還讓觀眾對方濟各的改革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達·芬奇密碼》與《天使與魔鬼》
丹·布朗的小說將教皇選舉與教會的神秘歷史融入驚悚故事。《天使與魔鬼》以教皇去世後的秘密選舉為背景,描繪了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雖然情節虛構,但對西斯汀教堂選舉儀式的描寫引發了公眾對教皇選舉的好奇。

《教宗新衣》(2011)
這部義大利電影講述了一位意外當選的教皇因不堪重壓而逃離梵蒂岡,隱藏身份融入普通人生活的故事。
影片以幽默與溫情探討了教皇作為“人”的脆弱與信仰的本質。

方濟各的去世留下了一個分裂的教會。
一方面,他的改革讓教會更加人性化,吸引了年輕人和邊緣群體的關注;另一方面,保守派的不滿和世俗化的浪潮讓教會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未來何去何從:
-
世俗化與信仰危機:在西方國家,教會的影響力持續下降,年輕人對宗教的興趣減弱。如何讓信仰在數字時代煥發活力?
-
保守與進步的平衡:教義的傳統與社會的變革如何共存?LGBT權益、女性角色等議題將持續考驗教會的智慧。
-
全球影響力:在非洲和亞洲,天主教徒人數激增,未來的教皇可能來自這些地區,帶來新的視角。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位教皇都在時代洪流中留下印記。無論是約翰·保羅二世的寬恕、亞歷山大六世的爭議,還是方濟各的謙卑,他們都不是神,而是肩負使命的凡人。
教皇之路從來不是坦途,而是通往人類靈魂深處的曲折旅程。
方濟各留下的遺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希望的火種,也是分裂的隱憂。
未來的教皇能否在爭議中找到平衡,在變革中守護信仰?
答案,或許將在西斯汀教堂的下一縷白煙中揭曉。


近期發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她為文革文學增添了現代反思
北大自費出國第一人
你整天做什麼|學生一問·藤校炸了
把自閉症活成另一種可能的名人們
在這座城市 連影子都會豔遇
北美鏘鏘百人行
馬斯克創辦的中小學 到底教什麼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