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過那麼多錢,這些花得真的好值、真的好爽!

雖然不炒股不懂行,但也在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切實感受到了這一波股市的強勁回春,惟願這一線長紅可以延續下去,把這兩年世道下行跟消費降級的調調衝散些去。
但不得不說,至少如今長假的朋友圈,比起前幾年還是遜色了很多。
遙想那些年,即便國慶七天足不出戶,在朋友圈也足以領略五大洲七大洋的各異風光。你在非洲草原看動物遷徙,他在格陵蘭看極光變幻,她在澳洲抱完考拉坐在街邊喝一杯馥芮白……隔著時差全天24小時九宮格更新無休,你方發完睡下我再修好登場,簡直要感慨唱一句:“你和我,同住地球村”。
今年的“國慶旅拍震懾朋友圈大賽”則明顯降級了。往年的非洲美洲大洋洲,基本上都改成了日韓東南亞或者居住地近郊遊,更多人則是選擇留守,用這難得假期,陪陪家人,見見老友。
我在這個長假見到一位開公司的舊友,從前是絕不可能在這個時間段見到他的——他是出了名的長假必遠行。這麼多年的朋友圈旅拍大賽,無論是目的地的新鮮度還是入住酒店的奢華度,他總是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而今年他哪裡也沒去,主動約了朋友們吃飯。一見面我自然問他,為何今年長假不出去旅行了?他笑了笑,說大環境不好,自己那點生意早就停了,現在是閒散人一個。看我不知如何接話,他忙道:還好前些年掙到過錢,也痛痛快快花過了,世界看過了,享受享到了。所以任何時候想起來,都覺得當初創業是值得的。

“要是掙的錢捨不得花,全部又投進公司,如今照樣還是撐不過,結局就是從頭到尾白忙活一場,全是吃苦了!”
有這想法的並非只有這位老友。前不久看到一條微博熱搜,說的也是這個意思。許多人都在感慨,還好之前世道尚好賺得還多的時候,花錢沒有摳摳搜搜,該得到的該經歷的都買過試過享受過了。現在日子不好過,哪怕只是回憶過去,也有力氣再多撐一下,道一句“好日子曾經有過,老孃曾經爽過”。
其實這道理很好理解,就跟為什麼總說原生家庭很重要一樣——如果曾經有個幸福童年,長大後總是會格外樂觀開朗一點。
曾經大手大腳花錢的我們,就像成年後為自己二度創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哪怕期限很短,並且從此也許再也不能成為無限被滿足的小孩,但那段隨心所欲的時期,對於任何時候的我們,總能聊以慰藉,想起亦會笑。
另外,都說成名要趁早,因為早出名早享受,無論是心境體力還是精神狀態,都更加能夠體會到成名的快樂。大器晚成雖然終究也是成了,只是有了早年那些臥薪嚐膽和飲冰茹檗,這晚熟的成功果實品嚐起來總是有些甜中帶澀。
花錢也是一樣,要趁早。
越早想明白“活在當下”的道理,越早花錢去體會物質文明與精神享受,越能最大程度獲得快樂、增長見識、建立自信。而同樣一份體驗,會隨著年紀跟閱歷而貶值,愈晚出現愈加遞減。
我的一個小侄子,大學畢業工作沒幾年,生活十分節儉,曾經看上一雙兩千多元的球鞋愣是始終沒捨得買。然而今年,我愕然透過朋友圈發現他每個月都在追演唱會。無論個唱、拼盤或是音樂節,大大小小演出他全不錯過,甚至為了摯愛歌手的全國巡演他跟著追了好幾個城市,稍微算一算演出門票及差旅花銷,這一年花錢絕對不少。
終於有一次我在他的朋友圈下逗趣:買這麼貴的座位?不過啦?!
他回我:就是想要接著過,才要對得起自己。
後來因為分享演唱會資訊,我和他又更深入地聊了聊。他從前讀大學時,在校園廣播站做DJ。他很會選歌,又懂得同齡人的喜惡與情緒,因此他的節目時段特別受歡迎。那是他最閃閃發光的歲月,有愛、有夢、有音樂。
如今成了“牛馬”,苦是苦,但有了可支配的收入。那些伴他成長的歌手,今年紛紛開唱,他決定要當面去聽每一個人唱歌。
“他們陪了我很久啊”,他嘿嘿一笑,“我花錢去見見‘老同學們’也是應該的吧?”
因為這句話,我終於理解了他,理解了為什麼現如今那麼多人要看、愛看演唱會——現實已經遺憾多多,看一場演唱會,了一個由來已久的夙願,已是我們最力所能及的事,又何必連這麼一點都不成全自己?
於是今年八月,我也瘋了一把,為了我單方面的靈魂酒友Adele,專程飛了一趟慕尼黑——我從未考慮前往的城市,還買了第一排的位子。當心中偶像就在眼前從太陽落下唱到月亮升起,我真是覺得,人生只要偶爾能有一個這樣的夜晚,那生活中的諸多不順與心碎,都可以被治癒,都應當被遺忘。
兩個小時的演出,根本是一場精神按摩。
而慕尼黑歸來,就看到Adele宣佈無限期退出歌壇的訊息,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還好當初毫不猶豫訂了票”!也再一次感受到,趁早花錢的重要與必要。
只要條件允許,我們應該學會及時行樂,滿足自己的合理慾望。當下的愉悅,必然會成為將來記憶裡的寶藏,可以時不時拿出來欣賞,從中汲取能量,再向前行,保持希望。
現實縱然下墜,曾經美好過往卻能編織成網,托住生活的底。
當然,花錢也並不完全是為了及時行樂。有時候花錢,是另一種形式的儲蓄。
當我們為某些高品質的物品與服務買單,這些物品與體驗,便會成為可持續的陪伴,不貶值的閱歷。點滴積累,經年累月,塑造我們的風格,成就我們的品位,見證我們的一生。
坦白說,作為一個熱愛消費、將《婦女新知》倒背如流的自媒體人,我這十年的公眾號更新,就是我的私人消費史,買過什麼、去過哪裡,我都寫在了我的文章裡。如果真要站在此刻回望,不得不說,在過去十年我花過的那麼多錢裡,確實也有冤枉錢、純發瘋、以及為了趕一時流行激情下單穿過一季便只能束之高閣的時代眼淚。但,總體來說,我還是花得很聰明,買對了許多,並將這些值得的消費,轉化成了更好的我。
而在所有的花銷裡,我最自豪的,便是十年前,當我真正開始掙錢的時候,我就開始買Loro Piana,穿Loro Piana,持續不斷地用Loro Piana構建我的整個衣櫥。
最初會被這個牌子吸引,無非在於Loro Piana是世界頂級的羊絨及面料生產商之一,品牌本身就是手工技藝跟天然品質的代名詞,每件單品在面料舒適度跟設計細節上的把控都是無與倫比的。
尤記得十年前掙到了錢,歡天喜地入手了我的第一件Baby Cashmere羊絨衫,當開啟包裝貼臉感受那份柔軟跟舒適時,就像貪圖新書的清新油墨氣息一般,我深吸了好幾口氣。
然後,這件衣服我一直穿到了現在。洗了這麼多次,這羊絨衫卻越穿越舒服,幾乎成為我身體的指環。每一年天氣轉涼之時,我都興高采烈翻出來繼續穿。
我穿著它買菜、遛狗、倒垃圾、見朋友,或者就是在家中隨便一裹,窩在沙發裡看電視。
我穿著它,從一個虛榮、幼稚、經常自我懷疑的二十多歲,變成了如今溫和、從容、堅定過自我人生的四十多歲。
而後,我持續地購買著Loro Piana,因為我知道,買這個品牌,絕不會出錯——它只有雋永的經典,沒有上趕著的時髦。
譬如Traveller Jacket。Loro Piana把戶外夾克做到了不可思議的柔軟與舒適,說它是最好的戶外夾克也絕不誇張。
它可不是那種尼龍雨傘質地的生硬衝鋒衣,也不是又厚又笨重的傳統粗呢戶外夾克,它由Loro Piana自行研發的專屬面料製成。外層的微纖維質地緊密、防水防風,但摸起來又彷彿真絲一樣順滑輕盈,而且完全不起褶。內襯則由品牌馳名的高品質羊絨織就而成,軟似雲朵,暖若輕火。
這些年,我習慣離群索居,住在山裡,或者獨自旅行。最喜歡的事,莫過於散步。在我位於山湖之間的林中小屋,又或者英國的夏日鄉間,我每天都會花很長時間,走很遠的路。我享受那一段獨處於自然中的時光,世界暫時與我無關,只有我的一呼一吸跟踏下的每一個堅實腳步。
也因此,我常年穿著的,便是一件Traveller夾克,連帶稍短一些的Bomber外套也一併買了,日常換著穿。
穿過Loro Piana的衣服,總會直觀感悟到這個品牌的卓絕之處:功能有,美感也有,且一分不少、一分不多,剛剛好的低調,最是體面。
Loro Piana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它的經典單品都是男女同款。
譬如開領Polo衫,最簡單的款式,卻會用到極其珍貴的天然真絲與羊絨,穿在身上就是第二層皮膚,是我夏天的首選。
不強調性別,只注重舒適,這是品牌的沉穩,亦是做人的底氣。
同樣還有André襯衫,致敬的是上世紀50年代那不勒斯鬆弛而不失典雅的紳士們。
雖說脫胎於男裝,但照樣是男女通穿。尤其是夏天用的亞麻面料,經過蘆薈汁的浸泡處理,穿起來非常清涼透氣。我買了好幾個顏色,到了夏天,幾乎在一切場合穿它:海邊度假,商務會晤,日常外出。
它就是那種會陪你走到最後的衣服,不必思考的選擇。
人愈成長,愈發不會為了吃什麼、穿什麼而煞費苦心,我們會本能選擇令自己感受最舒適、最自在的那一款。
我也不總是住在荒郊野外,尤其今年主要住在成都市區,天氣轉涼出門遛狗的時候,我會換一件正裝廓形的Spagna外套。起源於西班牙軍官制服,皮革滾邊立領,搭配無紐扣袖口跟雙貼袋,看起來就是乾淨利落。
當然,主要還是舒服。一貫的羊絨或者更好一些的駝羊絨,穿在身上就是格外暖和。不必為了保暖穿得太厚重而行動不便,簡簡單單套在身上,卻又完全不輸姿態。
然而,我在Loro Piana買得最多的,還是它的招牌白底鞋,Summer Walk。優質麂皮為面、白色橡膠為底,靈感源於帆船,所以白色鞋底兼顧了防滑、舒適、耐用、穩定跟靈活,而它可以穿去任何場合。
或許你在我的微博中見過很多次這雙鞋的出鏡,不過是以不同顏色,藍的綠的紅的灰的黃的白的……宛如許哲佩歌中的氣球,各種顏色都被我擁有。它實在太好穿了,除非是迫不得已,這雙鞋就是穿年焊在我的腳上,陪我走過了人生路的每一步。
世界可以變沉重,但步履要始終輕盈。
如果你一直看我的公眾號,大概會驚訝,這一篇,是我這麼多年來,放了最多個人照片的一次。

這些照片零零散散拍攝於過去十年間,有旅行、有工作、有日常,只是為了對你真誠交待:我的消費,我的心得,都是真的。
消費,本質上是用收入對嚮往世界的投票,也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
因此,我很自豪這些年我在消費上的選擇。它們沒有帶偏我、膨脹我、令我失去我,而是讓我更加地堅定,要在不安的世界安靜地活。

這當然不是最好的時代,但並不影響我們為自己攢下一些美好的擁有。
並不是談到消費就是什麼消費主義——活著哪有那麼多主義?而活著,絕不可能離開物質。胡攪蠻纏爭執,很多時候只是內心擰巴。
我熱愛消費,但更熱愛有序、自足的生活,因此,我對消費一直有一套很堅持的原則——
首先,我只花自己真實擁有的錢,並且量入為出。我的消費最多隻佔到我收入的1/5,而且我絕不透支,錢真實到了手裡,我才會去花。
必須審慎地花錢,有標準,懂篩選。尤其這幾年,我更懂得了不要囤積,只買精品。成年人的累贅負擔已足夠多了,萬事萬物能力之內挑最好的,少而持久,輕身上路。
未來怎樣,我們尚未可知,既不盲目樂觀,也不一昧失望,但總要有個積極的態度。謹小慎微只會帶來悲觀消沉,適當地享受當下,才能對明天有所期盼。
有一說一,花錢是唯一全由自己掌控、且帶來良好自我感覺的消遣。只要不超出合理的可承受範圍,它就是一種明碼標價能換來的即時快樂
最重要的是,說服別人花錢或者不花錢,都是很徒勞的事。花錢,是完完全全的個人行為。你做主,你決定,你享受。
對於花錢,沒有什麼好解釋的。你需要做的,只是去掙錢。
大時代中,愈加要學會找到自己,守住自己,愉悅自己。
誠心祝福我們彼此,都捱得到新天地。
插圖來自藝術家Andrea Ucin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