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正在成為一件考驗智商的事

今年我看的第一場電影,是25週年重映版的《花樣年華》。或者說,如果不是《花樣年華》,我已經很久沒有進過電影院了。
沒料到,比預想中滿座,整整一個巨幕廳,可以說是座無虛席。大部分是跟我年紀相仿的影迷,或與朋友,或帶著家人;前排執手坐著一對老人,頭髮已花白;也有不少年輕情侶,把這當作一場約會。
燈一暗,手機螢幕閃亮、竊竊耳語交談全部跟著停了。伴著主題音樂響起,在搖曳生姿的旗袍中,在明滅不定的路燈下,所有人完全進入了這一種愛的情緒。(《花樣年華》英文片名為In the Mood for Love
沒有屏攝、沒人刷手機、沒有進食的咀嚼聲、沒人交頭接耳討論劇情不停提問這是誰那是為什麼。電影的表演、故事、畫面、配樂、鏡頭語言……總而言之構成這部經典作品的一切,深深觸動著每一個人。電影結束,字幕開始滾動,卻少有人離場,大家只是靜默坐著,似乎還在回味其中某種眼神,某次交錯,某個念頭。
這樣的觀影體驗,實屬久違了。
曾經我是一個特別愛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
尤其記得1993年的夏天,媽媽帶我去電影院看了《霸王別姬》,或許是她誤打誤撞的選擇,但時年不過11歲的我竟看得淚流滿面,一個全新的世界就這樣轟然在我面前開啟。從此,我愛上了看電影。
從《真實的謊言》到《紅櫻桃》,從《甲方乙方》到《指環王》,從《泰坦尼克號》到《如果·愛》……我記得《色·戒》上映時我一週之內在電影院裡看了三遍,也記得為了搞到一張《阿凡達》的IMAX電影票大雪天裡橫跨北京城從影博奔襲到雙安。
去電影院,就像是去美術館,都是為了欣賞藝術品。
可現在,雖然仍然愛看電影,但如今上映的絕大部分電影,別說跟“藝術品”不沾邊,就連跟電影都不太沾邊了,它們更像是一個被設計出來用於擊鼓傳花層層套利的金融產品,所有心思全花在了戲外的營銷跟炒作上。
於是,花錢看電影越來越成為一件考驗智商的事——你必須憑藉自己的學識、經驗、直覺和審美,從形形色色的預告片及營銷短影片裡,選出能看的那一部。
而很多時候,它們也僅僅只是能看而已。

不只是花錢看電影,花錢旅行也一樣。
現如今,景點是可以批次複製的,景色是可以嚴重失真的,特色是可以憑空捏造的,宣傳是可以套用公式的。任何平平無奇的所在,只要搞出一些可以拍照出片的打卡噱頭,又或者利用美圖濾鏡拍攝製作一些配樂風景小影片,就能令人趨之若鶩。
如果不懂得篩選、辨別與自持,花錢去旅行,好一點的結果,是千篇一律地跟風打卡;壞一點的結果,則是自費親身去排雷。
去年年底我去巴厘島旅行,在當地餐廳聽見一位女同胞打著影片電話對閨蜜激情吐槽。她抱怨巴厘島交通太差、路況糟糕,連坐車帶坐船,去了有名的網紅景點精靈墜崖,到了現場發現只是所有人擠在一片彷彿建築工地般髒亂差的稀爛野山崖,排著隊等著去固定機位打卡俯拍海灘,基本就是往返5小時,拍照5分鐘。一想起拍完照又得暈個把小時的船返程,她對閨蜜說,她恨不得也當場墜崖。
但最令她生氣的還是另一處網紅打卡景點天空之門。又是單程2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晃晃悠悠到了那裡,不過是一處巴厘島隨處可見的石門。所謂夢幻倒影更是收費攝影師在手機鏡頭下襯一小片鏡子低成本製造出來的視覺特效,排隊哪怕淡季也最少1個小時起,然後交錢、站在固定機位、讓當地攝影師掏出小鏡子用你的手機給你按幾張,流水線作業,30秒換人。更別提能不能拍到“門”裡的“天空”,全要看天。那段時間恰逢印尼某處火山爆發,漫天火山灰,遮天蔽日,灰濛濛一片,啥也拍不到。
“那你最後拍了嗎?”女同胞的閨蜜忍不住問她。
“拍了啊!”這位姐妹祭出咱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那四個字,“來都來了!”
“但巴厘島再也不來了,不值得。”姐妹最後怨忿地說。
巴厘島不值得嗎?我不這麼認為。事實上,任何網紅景點都不去,選一間稍好些的酒店住著,每天去鎮上喝喝咖啡,逛逛木工、石工之類的手工匠人村落,騎著腳踏車穿行於稻田,巴厘島始終是我心目中的最佳旅行目的地之一。
只是,很多人都忘了,旅行這件事,原本是一種私人體驗,而不是社交貨幣。
社交網路上最常見的天空之門打卡照,全靠鏡子和後期。
都說人們不願意花錢了,除了世道不易,有沒有想過,也是因為現在值得花錢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了。
現在花錢不但考驗智商,同時還考驗情商、美商。
否則,放著那麼多的流量大片不去看,我們卻偏偏要去重新看一部25年前的電影。
花錢,不是為了給自己添堵,是為了讓自己有所觸動。
所有值得花錢的東西、能觸動人心的經典,總是需要曠日持久的打磨與錘鍊。譬如《花樣年華》,王家衛曾坦承,這部影片的拍攝是他創作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次經歷,寫劇本、拍攝跟剪輯,最終花了14個月的時間。其間差不多有4個月,王家衛不曾睡過一個完整好覺,“我們在身體和經費上都筋疲力竭了”。
電影取景輾轉三地。原本在香港已經拍攝了大量的鏡頭,但因為在泰國找到了與六十年代香港房屋風格更為相似的拍攝場地,又過去推翻重拍。而那個雋永悠長的吳哥窟結尾,是影片戛納全球首映的兩週前才著手拍攝,因為王家衛想拍出同時兼具自然和歷史的場景,卻發現曼谷的廟宇佛寺不足以支撐他的要求。
因為籌備跟拍攝過程過於艱難,王家衛在電影殺青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緩過來,儘量不去看這部片,唯恐那些難熬記憶再度襲來,而同樣堅持到最後的兩位主角也並不輕鬆。
張曼玉23套旗袍的造型已經成為《花樣年華》和東方女性美的經典代表之一。因為電影使用了大量單一機位拍攝,導演透過讓張曼玉不斷更換旗袍,來演出時間的推移流動。雖然造型美輪美奐,卻需要每天凌晨五點起床試穿定妝,做3小時造型,張曼玉直到拍攝開始9個月之後才逐漸進入角色狀態。即便是駕輕就熟的梁朝偉,拍攝時也因為需要大量使用髮膠做出油頭造型而煩躁,下戲有時條件所限,甚至不得不用洗潔精來清洗頭髮。
拍攝過程如此艱辛不易,但剪輯時王家衛卻大刀闊斧毫不手軟,最終成片刪掉足足半個多小時戲份,包括已經拍好的吳哥窟重遇。首映的完整版本98分鐘,比起現在動輒3個小時的注水大片,《花樣年華》的節制卻更能讓人感受到那一份美麗跟遺憾。所以在《視與聽》十年一度的影史最偉大作品評選之中,這部電影才能在最新榜單上位列第五,成為華語電影之首。
《花樣年華》的拍攝靈感,源於香港作家劉以鬯的一部《對倒》。電影臨近尾聲時,也引用了他的一句話:“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電影感嘆著那個從前慢的舊時代;電影外,我們又何嘗不感嘆,如今我們只能身處在這個快速變換、缺乏耐性、極速下沉的新時代。
開心的是,三月下旬的時候,我又被真正的好事好物觸動了一次。
那是我在上海看的一場百年特展,亦是我個人認為本年度最值得為此專程前往的事物之一。
這場名為“百年一觸”的展覽,是Loro Piana為慶祝百年誕辰而舉辦的首次品牌大展,十分用心,無論知識性、趣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大多數奢侈品牌特展,講的無非是設計師個人經歷、品牌發展歷程、哪些名流明星穿過,但Loro Piana的展覽,卻用翔實的資料與精美的展品,完整構建出了這個品牌的價值觀與信念感。
可以說這一場展覽,是藏在織物裡的文明史,亦是獻給技藝的讚美詩。
也難怪一向以至高藝術和文化交流為首要目標的浦東美術館,願意對Loro Piana敞開大門,令其成為首個在浦美開展的奢侈品牌。
進入展覽現場,Loro Piana首先呈現了一個博物館中的博物館,展出家族收藏的繪畫、雕塑、手稿,以及來自品牌發源地公共美術館的幾幅風景畫作——在最重要的開場,沒有品牌元素、亦不陳列產品,僅僅展現品牌的血脈與審美,這非常Loro Piana。
同時,在展廳之中,還陳列著家族檔案、紡織手稿、早期面料樣本、編織指南與大量珍貴舊照,它們就像拼圖的碎片,一點點地拼出Loro Piana家族的面貌與他們所堅持的事業。
這部分展覽也並不是要劈頭蓋臉地告訴你“Loro Piana有多厲害”,而是用故鄉、用收藏、用歷史來講述“為什麼Loro Piana會這樣”——它不是一個“賣衣服跟鞋子的奢侈大牌”,而是一種執著於品質與傳承的審美觀念。
再往下走,隨著品牌標誌性的面料、工藝與元素一一齣現,展覽越來越柔軟。
作為以面料起家、以面料聞名、以面料領軍整個行業的品牌,展覽將最大的比重放在了面料上,用多個展覽空間創意性地展出品牌最著名的面料:山羊絨、亞麻、美利奴羊毛、駱馬絨……每一種材料的來源、處理、織造方式,都被拆解成細節,又幻化為織物再到服裝。
展覽甚至還原了一間品牌實驗室,將顯微鏡下放大了35000倍的小山羊絨纖維投射在圓形螢幕上,讓你藉助光學科技清清楚楚看到,一塊Loro Piana面料的價值,到底藏在哪些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柔軟,在Loro Piana的整個展覽裡,還有更為沉浸式的展現。
名為“繭”的展室,牆壁被羊絨和外套襯裡兩種材料覆蓋;連線展廳的走廊以品牌創新面料Cashfur全面軟包,可以隨意觸控;最後一個展廳裡放著一張巨型羊絨沙發,可以直接坐下去感受天然羊絨的柔軟。
與其說用眼睛觀看展覽,不如說是用整個身體全面體驗。
在名為“薊花”的展廳,主角是一臺從義大利運來上海的原始薊花機,已有百餘年曆史,跨越世紀的恆速運轉聲音還彷彿迴響在耳畔。
薊花,不僅是品牌徽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曾是讓平整的羊絨面料達到起絨效果的“古法”——這是品牌對於極致工藝追求與傳承的直觀體現。
展廳的牆面、陳列櫃和穹頂都有薊花圖案,穹頂下的球形連衣裙由550朵小山羊絨繡就的花朵組成,將富饒山谷的自然植物風貌凝固在經緯之間。
微風吹過,花瓣舒展,以假亂真,這便是起絨工藝的魔法。
走完展廳不禁感嘆這一種工業齒輪與手工溫度的共振,原始與精緻在薊花的指引下,最終都化作了溫柔的詩行。
值得一提的是,Loro Piana為此次特展創作了33套以最高級別手工製成的藝術時裝,有機散落在不同展廳裡。
譬如在名為“景觀”的展室,Loro Piana將五個稀有纖維產地做成了微縮模型:中國北部的沙漠、安第斯山的高山峻嶺、紐西蘭的廣袤平原……每個地方的氣候、海拔、溼度資訊都寫在旁邊,對應著不同纖維面料製成的藝術時裝。
既有宏觀的地域風貌,又有直觀的質感體驗,就像我們在選擇穿Loro Piana的時候,不僅是選擇一種奢華的物質享受,也是選擇了一次與自然的對話。
整個展看下來,還有一個主題沒有明說、沒有特意放大,卻讓每一個人都心領神會——經典。
展廳裡沒有“某年某季的爆款”“明星穿過的單品”,只有一件件從面料、工藝到功能都做到了極致化的作品。從Traveller、Spagna外套,到André襯衫跟白底鞋,成為經典不是因為它們“爆紅”過,而是自誕生以來,它們面料、剪裁及工藝,始終是同類產品裡的天花板。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一位Loro Piana的擁躉,透過這一場剋制、低調卻用心良苦的展覽,必然會更加懂得與珍惜那些常年陪伴的衣物——每年當第一片樹葉掉落,下一個秋天又要來臨之際,下意識從衣櫃裡翻出來的那一件蛋殼色Baby Cashmere羊絨開衫;住在山裡,時常有雨,但每日工作結束,我還是會出門散步,無需打傘,只需將掛在門口的那件橄欖綠Traveller外套隨手穿上,便可風雨無虞;除了運動,我已經很多年不穿任何別的鞋了,只是一雙雙不同顏色的Summer Walk或者Open Walk白底鞋,日常生活也好,隆重場合也好,絕不會失禮,但更重要的是,舒服,自在。
觀展至此,我突然領悟到為什麼展覽要用“你懂自然懂”(If you know, you know)作為副標題——真正的經典跟高階,從來只是一種深刻的觸動與懂得。
無須解釋、無須招搖、無須迎合,一切用心,都會被時間證明。

這的確是一場用了整整一百年來沉澱的展覽。
若你熱愛藝術,你會看到當代最為傑出的一些畫作;若你喜愛品牌,你會了解這些喜愛究竟從何而來;若你只是好奇,你會得到一次柔軟而溫暖的相遇;若你感興趣於文明,你會看到從一根羊毛開始、連線東西方的百年傳奇。
總之,無論抱著如何的期待與心情前往,你都會切切實實地被展覽觸動。
“百年一觸”大展一直持續到5月5號,對所有公眾開放,微信搜尋“Loro Piana小程式”即可預約。
去吧,不是為了打卡、不是為了出片,而是為了讓自己在這個下沉時代裡,重新找回一點對品質、經典跟美的認知與欣賞,找回自己對於好東西尚存的信心。
感謝這些好東西、好作品、好去處,還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頭。
即便這時代越來越令人無語,但還有那些經典重映、還有理想終點、還有代代相傳的物質文明,讓我們得以在生活中感受美、選擇美、堅持美。
消費,從來不是什麼主義,而是一種態度:我願意把錢,投給我的桃花源、我的理想國
說到底,審慎地花錢,換來的見識、眼界、審美、認知,會逐漸成為我們本身。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的人生,在於你的信念,也在於你的選擇。
我固執地相信,在任何條件下,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懂得選擇,始終有尊嚴、有審美地好好生活,是一種偉大的能力。
願我們都掙得到,看得懂,花得起。
百年一觸,不要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