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典
來源:劉典(ID:liudian2011)
導言:貿易戰2.0全面爆發,特朗普政府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並進一步收緊晶片禁令,企圖在經濟和科技領域遏制中國。然而,中國迅速亮劍,以四連發精準反制:一是對美能源、汽車、農業機械等產品加徵關稅,直擊美方關鍵產業;二是對谷歌展開反壟斷調查,以監管手段反制美方科技打壓;三是將美國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向跨國企業傳遞明確訊號;四是對關鍵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掐住美方高科技產業鏈的咽喉。面對美方挑釁,中國的回擊既有經濟對等反制,也有針對科技封鎖的精準打擊,展現出更成熟、更立體的應對策略。這場貿易戰已不再是簡單的關稅對抗,而是一場全方位的博弈,全球格局正在被重塑,未來誰能真正掌控經濟主導權,仍需在這場較量中見分曉。下文將從事件背景、貿易戰2.0與1.0的異同點、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揭示這場博弈背後的邏輯和可能的結局。
一
貿易戰再度燃起:背景與基本情況
貿易戰2.0正式開打,一場新的中美經濟對抗驟然升級。2025年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揮舞關稅大棒,以芬太尼問題為藉口,簽署行政令,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這一決定迅速在全球市場掀起波瀾,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熟悉特朗普執政風格的人都清楚,這並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貿易措施,而是其“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是一次出於政治和經濟目的的精心策劃。在特朗普政府的邏輯裡,關稅是武器,規則是障礙,目的則是重新塑造全球貿易格局,以確保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總統備忘錄釋出頁面
來源:The White House
對於中國而言,這已不是第一次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曾以“貿易不公平”為由對華髮起大規模關稅戰,試圖以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然而,經過多年的磨礪,中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並且在產業鏈、科技、國際合作等方面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面對特朗普的新一輪挑釁,中國迅速作出反應,不僅在外交層面嚴厲譴責,還推出了一系列精準有力的反制措施,明確表達了“以戰止戰”的堅定態度。
首先,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官方回應,展現了堅定的立場。外交部發言人直言不諱地指出,美方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加徵關稅,實則是藉口,其真正目的是打壓中國經濟,維護自身的貿易霸權。中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並堅決反對。商務部則進一步強調,美方的行為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破壞全球貿易秩序,不僅無助於解決自身經濟問題,反而會加劇全球市場的不穩定性。公安部的發言更是擲地有聲,指出美國自身才是芬太尼危機的根源,其國內濫用毒品的情況嚴重,根本原因在於管控不力,而非外部供應。美國政府選擇甩鍋推責,實際上是企圖轉移國內矛盾,而這一策略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損害中美在禁毒領域的合作。
然而,中國的反制並不止步於外交層面的表態,更重要的是實質性的經濟反擊。2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這一決定覆蓋了多個關鍵領域,精準打擊了美國經濟的軟肋。首先,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眾所周知,特朗普政府在能源領域高度依賴出口,試圖透過擴大天然氣出口來提振美國經濟,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一旦減少對美能源的依賴,將直接影響美國的能源產業鏈。此外,中國還對美國的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和皮卡加徵10%關稅。這一措施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它精準地打擊了特朗普的重要選民基礎——美國的農業州和工業州。2018年貿易戰期間,中國就曾對美國大豆加徵高額關稅,導致美國農民損失慘重,如今的反制措施更具針對性,讓特朗普政府深刻體會到關稅戰的反噬效應。

圖源:網路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法律層面展開反擊,決定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以法律手段對抗美方的單邊主義。儘管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作出裁決,但這一舉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表明中國仍然堅持全球貿易規則,而美方的行為則是在破壞國際經濟秩序。這不僅有助於中國在道義上佔據制高點,也讓更多國家看到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從而減少國際社會對特朗普政府的支援。
除了關稅和法律反制,中國還採取了一系列更具針對性的經濟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美方的壓力。2月4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釋出公告,宣佈對鎢、碲、鉍、鉬、銦等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這些金屬在半導體、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的相關產業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尤其是鎢和鉬,在軍工、電子和新能源領域至關重要,一旦供應受限,美國的高階製造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此舉無異於精準打擊美國的科技產業鏈,讓美方切實感受到貿易戰帶來的後果。
除此之外,中國還開始對美國企業實施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措施。商務部已將美國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這一做法不僅是對美方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回應,也是對其他美企的警告——如果選擇配合特朗普政府的制裁政策,就要準備承受中國市場的損失。此外,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對谷歌公司發起了反壟斷調查,雖然官方未明確表示此舉與關稅戰直接相關,但其時機選擇耐人尋味。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針對谷歌的調查不僅可能影響其在華業務,還可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影響美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特朗普政府發起貿易戰的初衷是為了“讓美國更偉大”,但若美企因此喪失中國市場,最終受傷的恐怕仍然是美國自身。
二
貿易戰2.0 vs 貿易戰1.0
貿易戰2.0的硝煙剛剛升起,許多人不禁回想起2018年至2019年那場席捲全球的貿易戰1.0。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以“中美貿易不公平”為由,對中國輸美商品大規模加徵關稅,中方被迫應戰,全球市場一度陷入動盪。如今,六年過去,特朗普捲土重來,再次打出關稅牌。然而,時代變了,形勢變了,貿易戰的性質和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場新的交鋒,雖然仍然圍繞關稅展開,但其背後的邏輯、影響的範圍和雙方的應對策略,已經與六年前大不相同。
首先,從手段來看,美方仍然沿用了“關稅施壓”的老套路,但此次的操作方式卻有所不同。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分批次加徵關稅,從最初的500億美元商品開始,逐步擴大到2000多億美元,並在後期將稅率提高到25%。而這一次,特朗普直接“一步到位”,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統一加徵10%關稅,沒有試探,也沒有留緩衝時間,頗有“速戰速決”的意味。這一方面是由於特朗普想在短時間內形成足夠的經濟衝擊,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另一方面則反映出美國目前經濟環境的不同——相比2018年的相對繁榮,如今美國的財政赤字飆升,通脹壓力巨大,特朗普需要迅速製造外部矛盾,緩解國內經濟困境。因此,這一次美方的出招雖然看似簡單粗暴,實則透露出更多的急迫和焦慮。
與美方的戰術不同,中國的應對方式更加成熟和精準。回顧2018年的貿易戰,中方最初的反制策略以“對等加稅”為主,即美方對多少商品加稅,中方就採取對等反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原則,但由於當時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遠大於進口,導致可用的關稅反制工具有限,最終中方不得不轉向更多結構性措施,比如鼓勵國產替代、調整供應鏈結構等。而在2025年的貿易戰2.0中,中國的反制手段更加多元化,除了直接對美國產品加徵關稅之外,還增加了法律戰、供應鏈戰和市場監管戰等手段,展現出更高的戰略靈活性和主動性。例如,這次中國不僅對美國能源、農產品和汽車加徵關稅,還迅速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並對關鍵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精準打擊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軟肋。此外,針對谷歌等美企發起反壟斷調查,也成為了一種新的反制方式,讓美方切實感受到貿易戰帶來的全面壓力。這種手段的多樣化,正是中國在過去幾年裡不斷提升貿易戰經驗的體現。
其次,從經濟環境來看,2018年的貿易戰發生在全球經濟相對穩定的時期,美國經濟增長率超過2.5%,失業率接近歷史低點,而中國經濟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雙方在當時都具備一定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貿易戰的影響雖然巨大,但並未迅速演變成全面的經濟危機。然而,2025年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受全球疫情後遺症、能源危機和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甦依然乏力,美國面臨高通脹、高財政赤字、高債務壓力的“三高”困境,而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仍在進行,國內市場仍然處於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的轉型過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貿易戰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博弈,更是全球經濟穩定的重大變數。一旦衝突升級,受影響的不只是兩國企業,還包括全球供應鏈上的眾多參與者。不同於2018年,當時許多跨國企業仍然選擇站隊美國,而如今,由於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許多企業更傾向於尋求穩定的供應鏈,不願在貿易戰中承擔過多風險。這也意味著,美國想要透過貿易戰逼迫全球產業鏈重新站隊的難度比過去更大。
第三,從國際影響來看,2018年的貿易戰中,美國的盟友大多選擇站在特朗普一邊,至少在輿論上對中國施加了一定壓力。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雖然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有所保留,但總體上並未明確反對,甚至在某些領域採取了配合措施,比如加強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然而,到了2025年,全球格局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近年來,中歐關係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在經貿領域仍保持著緊密合作,尤其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的推進,使得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進一步加深。與此同時,東盟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推動下,與中國的經濟聯絡更加緊密,這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相對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想要像2018年那樣號召盟友共同對華施壓,顯然難度更大。相反,更多國家可能會選擇採取中立甚至傾向於與中國合作的立場,以減少貿易戰對自身經濟的負面影響。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不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同時也在對其傳統盟友採取類似的強硬措施。2025年1月30日,特朗普表示將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儘管隨後在2月3日宣佈暫緩30天執行,以爭取與加拿大達成最終協議,但這一舉措已經讓加拿大政府和企業陷入焦慮。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對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並在短短三天後宣佈暫緩執行,以換取墨西哥政府加強邊境管控,防止非法移民和芬太尼流入美國。而對於英國,特朗普政府則保持觀望態度,雖然宣稱計劃對歐盟商品加徵關稅,但對英國是否納入制裁名單仍未最終確定。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特朗普政府在國際貿易上的政策已從“單一針對中國”演變為“全面關稅戰”,其目的不僅僅是打擊中國,而是試圖透過關稅手段重新塑造全球貿易格局,以鞏固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優勢。然而,這種策略也加劇了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裂痕,使得特朗普在尋求國際支援時更加孤立。
此外,中美自身的經濟結構也在過去幾年裡發生了重大變化。2018年時,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程度較高,而中國在高階科技領域仍然相對依賴美國,因此美方的出口管制對中國企業形成了一定的打擊。而在2025年,中國的科技自立步伐已經大大加快,晶片、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國產替代率大幅上升,對美技術依賴度逐步降低。而另一方面,美國自身的製造業“迴流”並不順利,供應鏈仍然高度依賴中國,即便特朗普想透過貿易戰促使企業迴流,也難以在短期內真正實現。這使得美方在新一輪貿易戰中,能夠施加的有效壓力遠不如2018年。
雖然貿易戰2.0在表面上仍然是一次以關稅為核心的經濟對抗,但其背後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特朗普政府的行動看似強硬,實則是在國內政治和經濟壓力下的被動之舉,而中國的反制則展現出了更高的成熟度和靈活性。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難以獲得過去那樣的國際支援,而中國的產業升級,也讓美方的經濟打壓手段越來越難以奏效。這場新的博弈,註定不會是一場簡單的“復刻版”,而是一場更為複雜、更具長期影響的全球經濟較量。貿易戰的硝煙再次升起,但這一次,誰能真正掌控未來,或許並不像特朗普所設想的那樣簡單。
三
未來走向
從“貿易戰”到“科技與產業競爭”
這場貿易戰最終會走向何方?是全面脫鉤,還是談判妥協?是重塑全球產業鏈,還是帶來新的經濟危機?未來的走勢,不僅關乎中美兩國,更將深刻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
短期來看,這場貿易戰還會繼續升級,市場將經歷震盪。特朗普政府顯然不會在短期內輕易放棄,特別是在他2024年大選成功連任後,需要兌現“對華強硬”的競選承諾。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美方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繼續擴大打壓範圍,甚至進一步提升關稅稅率,甚至動用金融、技術禁令等手段,比如限制美元結算、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實施制裁,甚至不排除對個別重要中企採取類似2019年對華為的極端封鎖措施。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盟友的施壓也將加大,他很可能繼續對加拿大、墨西哥、英國甚至歐盟發難,迫使這些國家選邊站隊。可以看到,美國已經在1月30日至2月3日期間,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實施25%關稅政策,並透過暫緩執行換取對方的政治妥協。而對於英國,特朗普雖然尚未做出最終決定,但考慮到他此前對歐盟的態度,未來英國可能也難以獨善其身。
然而,這種策略也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加劇,企業投資信心將受到嚴重影響。在過去幾年裡,全球供應鏈已經歷經疫情、能源危機、俄烏衝突的多重衝擊,如今再加上中美貿易戰2.0,許多跨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供應鏈佈局。2025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向“去美國化”或“去中國化”兩極分化,但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備的供應鏈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吸引力,因此美方的打壓未必能真正迫使企業完全“脫鉤”。事實上,早在2018年貿易戰時,特朗普的施壓政策就讓不少美企付出了慘重代價,蘋果、特斯拉等公司都被迫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點,如今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再次上演。
而在中國方面,未來的應對策略已經愈發清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反制措施仍然秉持著“精準打擊、以戰止戰”的策略,不會進行無節制的對抗,但也不會無底線讓步。在關稅反制方面,中國已針對美國的能源、汽車、農業機械等產業進行精準加稅,並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範圍,比如限制進口美國產品或提高非美市場的貿易合作力度。此外,科技戰也將繼續升級。中國已在關鍵稀有金屬領域實施出口管制,而未來不排除進一步擴大管制範圍,比如限制更關鍵的半導體材料、稀土深加工產品等,直接影響美國高階製造業的供應鏈安全。此外,中國還可能採取金融手段,比如減少對美債的持有量,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以對沖美方可能的金融制裁風險。
中期來看,這場貿易戰的核心已經不只是關稅,而是科技和供應鏈的全方位較量。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封鎖策略,最核心的目標仍然是遏制中國的科技崛起,但過去幾年裡,中國在晶片、新能源、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突破,讓美方的打壓變得越來越難以奏效。尤其是國產晶片的崛起,已經讓中國在某些關鍵領域形成了“去美化”的替代能力,比如華為在晶片、5G等領域的逆勢突圍,已經證明中國企業能夠在高科技封鎖下找到突破口。而未來幾年,隨著中國政府繼續加大對科技自主創新的投入,更多行業將逐步減少對美依賴,甚至可能在部分領域形成對美方的“反向制衡”。
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將成為貿易戰2.0的重要趨勢。過去幾年裡,美國試圖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即將產業鏈遷往印度、越南等友好國家,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策略的推進並不順利。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地的製造業基礎仍然不夠完善,難以完全取代中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全球市場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許多關鍵零部件、生產裝置仍然需要從中國採購。因此,未來的供應鏈重組,可能會形成“多元化供應鏈”模式,即部分企業會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但不會徹底放棄中國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透過RCEP、與東盟、非洲、中東等地區的深度合作,將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減少對美市場的依賴,從而提升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穩定性。
長期來看,貿易戰2.0最終可能推動全球經濟秩序的重新洗牌。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雖然短期內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壓力,但也將加速全球經濟的“去美元化”趨勢,推動多邊貿易體系的崛起。過去幾十年,美國利用美元霸權和金融制裁手段,在全球經濟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但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和各國對美元風險的警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尋求去美元化的結算方式。2025年,在中美貿易戰2.0的背景下,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佔比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區域合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接受人民幣作為主要交易貨幣。長期來看,這將對美國的全球金融霸權形成衝擊,使得美國的制裁手段失去部分效力。
總的來看,這場貿易戰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而是會成為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重要變數。特朗普政府試圖透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但中國的反制策略展現了更強的韌性和靈活性,使得美方的手段越來越難以奏效。未來,中美在科技、金融、市場準入等多個領域的博弈仍將持續,而全球產業鏈也將在這場博弈中尋找新的平衡點。歷史已經證明,貿易戰不會有真正的贏家,盲目的關稅保護主義不僅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反而可能導致其全球領導地位的衰落。貿易戰2.0已經進入深水區,而最終的勝負,將取決於誰能在這場全球經濟的棋局中,真正掌握未來的主動權。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