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芽的馬鈴薯還能吃?哈佛專家揭秘8個顛覆認知的食用真相!

馬鈴薯並非只要發芽就不能食用,部分馬鈴薯剛發芽時只要挖除芽和芽眼就能安心食用。 (取材自 pexels

馬鈴薯作為一種常見且廣受歡迎的食材,烹飪方式多樣,無論是煎、烤、炸還是煮都美味可口,因此許多家庭都會儲備一些。然而,一旦馬鈴薯存放時間過長,就可能出現發芽的情況,而“發芽的馬鈴薯有毒,不能食用”的說法也因此深入人心。但據Daily Meal報道,專家指出這種觀念並非完全正確,並整理出八個大眾普遍認為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馬鈴薯相關認知。
錯誤一:所有發芽的馬鈴薯都有毒,不能吃
與番茄、辣椒同屬茄科的馬鈴薯,本身含有茄鹼(solanine)和卡茄鹼(chaconine)等糖苷生物鹼,這是植物抵抗細菌和蟲害的自我保護機制。一旦馬鈴薯發芽,這些毒素的濃度確實會升高,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然而,並非所有剛發芽的馬鈴薯都不能食用。如果馬鈴薯摸起來仍然結實,且芽的長度不長,那麼在徹底去除芽和芽眼後,仍然可以安全食用,不必將整顆馬鈴薯丟棄。去皮後水煮馬鈴薯能夠有效降低糖苷生物鹼的含量至安全水平。
錯誤二:可以種植從商店買回來發芽的馬鈴薯
不建議種植從商店購買的發芽馬鈴薯。為了確保花園植物的健康,最好購買園藝店的種薯。食用馬鈴薯可能攜帶對人體無害但可能傳染給其他植物的病害,從而毀壞整個花園。此外,食用馬鈴薯可能屬於農業部批准的基因改造品種,而許多園藝愛好者出於各種原因會避免種植轉基因植物。由於轉基因馬鈴薯通常不會特別標註,因此無法完全避免買到。
錯誤三:把發芽馬鈴薯的皮當作堆肥
發芽的馬鈴薯,尤其是其皮,不適合作為堆肥。腐爛或患病的馬鈴薯皮可能攜帶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blight)的病原體。商店購買的馬鈴薯是這種真菌的理想載體,它們可以在堆肥中越冬,並在春季施肥時傳播到花園的各個角落,威脅其他植物的健康。
錯誤四:冷藏能防止馬鈴薯發芽
廚房溫暖潮溼的環境確實為馬鈴薯發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將馬鈴薯放入冰箱也並非萬無一失。由於冰箱冷凝器髒汙或通風口堵塞等原因,其執行溫度可能高於理想的華氏33至40度(約攝氏0.5至4.4度),這可能導致馬鈴薯開始發芽。此外,冰箱門頻繁開關導致的光照變化也可能觸發馬鈴薯發芽。因此,冷藏並不能完全阻止馬鈴薯發芽。
錯誤五:馬鈴薯發芽是因為爛掉了
發芽並不一定意味著馬鈴薯已經腐爛。發芽是多種理想環境因素(如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共同作用的結果,表明馬鈴薯正在利用其儲存的能量產生新的芽和根,試圖生長成為新的植株。
誤六:發芽的馬鈴薯只能丟掉
並非所有發芽的馬鈴薯都必須丟棄。如果發芽的程度尚可挽救,徹底去除所有芽和任何出現綠色的區域後,剩餘部分通常可以安全烹飪食用。如果短期內不打算食用,可以將處理後的馬鈴薯烤熟、切碎或搗成泥後冷凍起來,以阻止其繼續發芽。部分品種的馬鈴薯甚至可以在生的時候冷凍。
錯誤七:馬鈴薯煮過後能去除糖苷生物鹼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馬鈴薯的芽已經長得很長,即使去皮後再煮,也無法有效降低毒素的含量,因為馬鈴薯的中心部位可能仍然含有高濃度的糖苷生物鹼。雖然某些高溫烹飪方法,如煎炸和水煮,確實可以降低毒素的含量,例如在華氏410度(約攝氏210度)的高溫下煎炸馬鈴薯10分鐘可以將茄鹼的含量降低約40%,但這並不適用於已經大量發芽的馬鈴薯。
錯誤八:所有發芽的馬鈴薯都能吃
雖然多數情況下,剛發芽的馬鈴薯在去除芽和綠色部分後可以安全食用,但並非所有發芽的馬鈴薯都適用這一原則。表皮出現明顯綠色色塊的馬鈴薯應避免食用。光照會導致馬鈴薯產生葉綠素,並伴隨著茄鹼含量的增加。對於已經明顯變色的馬鈴薯,最好直接丟棄,因為這表明其中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有害物質。此外,孕婦也應避免食用任何發芽的馬鈴薯,研究顯示這可能對胎兒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在懷孕的前十週內。

18歲學霸CEO慘遭15所名校拒絕,不冤!

未來四年,外籍工作者留美或將大開綠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