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薯片多以近似馬鞍面(雙曲拋物面)的形態出現?這種統一形狀的薯片是怎麼做的呢?為什麼食品工程師要費心思來設計「曲面」薯片呢?一起來看美食領域優秀答主@開爾文 的回答吧~
為什麼薯片多以近似馬鞍面(雙曲拋物面)的形態出現?
|答主:開爾文
因為,馬鞍形狀是被食品科學家設計過、最適合薯片的形狀。
我們在家裡自己炸的,沒有做過「造型」的薯片,會更接近右邊這種不規律的形狀。

這種統一形狀的薯片是怎麼做的呢?
在炸薯片工序之前,薯片會被放在一個弧形的模具上(有單曲面、也有雙曲面的),經過高溫油炸之後再撈出來。

為什麼食品工程師要費心思來設計「曲面」薯片呢?
在幾十年前,薯片這種新食品剛上市沒多久就接到了消費者的投訴:一袋薯片裡面能吃的沒幾塊,而且拿到的時候很多都壓成碎碎了。
為了能讓薯片的形狀更能承受壓力,在運輸過程中保持不碎,也為了能在圓筒形的包裝裡碼進去更多的薯片,
食品工程師設計了這種曲面的模具,和配套的生產線,讓薯片炸出來以後都是一個形狀:

後來,工程師們透過力學分析發現了另一個更好玩的事情:
雙曲面的薯片承重能力比較強,被吃的時候一般不會對半碎裂開,而是整個薯片被口腔壓垮而同時碎成很多小片。
你可能會想:有啥區別呢?

前者在吃的時候是「咔嚓、咔嚓」,後者是「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這種連續的咔嚓咔嚓能讓我們在吃的時候更上癮。不假思索地拿著薯片一塊接一塊地往嘴裡送,就為了續上這種上癮的感覺~
回想一下你上一回吃到受潮薯片時,沒有點咔嚓咔嚓的響聲是不是感覺少了些樂趣?
這就是薯片大多呈現曲面或者雙曲面的原因:能承重、好包裝和易上癮~
最後,
雖然這個問題回答完了,但是薯片的故事還沒講完:
薯片包裝的需求在某種程度甚至導致了薯片品類的細分,衍生了複合型薯片和原切型薯片:
複合型薯片從土豆粉開始加工。
配料表的第一位是「馬鈴薯粉」,是用土豆粉做成土豆泥後,再經過碾壓成片、切割、烘烤、油炸做成,和泡麵的做法有點類似。
因為是模具切割出來的,大小基本一樣,後續會更方便包裝為桶裝薯片。

原切型薯片從整隻馬鈴薯開始加工。
配料表的第一位是「馬鈴薯」,是整隻土豆經過沖洗、削皮、切片、油炸等步驟做成的。

因為切出來的片大小不同,不能完美地堆疊在一起,後續會被包裝為袋裝薯片。
它們倆用的配料是不一樣的,可以透過配料表來區分:

一般來說,袋裝的薯片會更好吃一點,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科普回答呢?
答主@小沈小沈有條不紊 說「這種馬鞍薯片都不是原切薯片 ,而是土豆打成勻質糊之後加入調味劑和新增劑,用機器揉成大片的麵餅,由模具切割下來的。最後放到馬鞍面的模具中進行烘烤定型。這樣就可以堆疊起來,防止薯片之間互相碰撞從而破碎。」
答主@連敗八 說「原理上這種結構的薯片掉到地上,與地平面的接觸面積為零,不會粘塵土,撿起來就吃了。」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吧!
題圖來源:答主@開爾文
古代沒有修正帶和塗改液,那他們寫錯字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