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鈴薯是許多家庭廚房的常備食材,無論是炸、煮、烤、炒都能做出美味料理。但有關馬鈴薯的食用和儲存,大家常聽到一些“忠告”——例如“發芽就不能吃”,但這些說法真的靠譜嗎?《Daily Meal》整理出8個廣泛流傳卻並不完全正確的觀念,帶你重新認識這種常見的根莖類蔬菜。
誤區1:發芽就等於有毒,必須整顆丟掉
雖然馬鈴薯屬於龍葵科植物,會在發芽後產生茄鹼和卡茄鹼等有毒物質,但只要發芽的部位不多、質地依舊結實,且能徹底清除芽眼與皮層綠色部分,仍可安全食用。高溫水煮或煎炸還可進一步降低毒素濃度。
誤區2:從超市買的馬鈴薯可以拿來種
不要隨便把廚房的馬鈴薯拿去種植。食用馬鈴薯可能攜帶病原菌或真菌,容易傳染給花園中的其他植物。園藝專家建議使用專為種植而設的“種薯”,並避免種植不明來源的基因改造馬鈴薯。
誤區3:馬鈴薯皮可以堆肥
發芽或腐爛的馬鈴薯皮不適合作為堆肥材料,它們可能攜帶馬鈴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汙染整個堆肥系統,在下次施肥時可能讓花園全面“中招”。
誤區4:放冰箱可以避免發芽
低溫並不等於能完全抑制馬鈴薯發芽。冰箱內部溫度波動,甚至光照刺激,都可能觸發馬鈴薯繼續萌芽。正確的儲存方式應是在陰涼乾燥、溫度保持在華氏45至50度的環境中。
誤區5:發芽代表腐爛
發芽並非腐爛跡象,而是馬鈴薯試圖延續生命的自然反應。適當溫度、溼度和光照會促使其發芽,這是植物自然繁殖的一部分。
誤區6:發芽就只能丟掉
只要芽不長、質地不軟化,去除發芽部分及變綠區域後仍可放心食用。無法立即食用的馬鈴薯還可事先煮熟冷凍儲存,延長保鮮時間並抑制繼續發芽。
誤區7:煮熟就能“解毒”
若發芽嚴重,即使高溫加熱也無法完全降解茄鹼等毒素。部分研究顯示,煎炸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茄鹼含量,例如在410華氏度下煎10分鐘,可減少約40%,但並非萬能解法。
誤區8:所有發芽馬鈴薯都可放心吃
並非每顆發芽馬鈴薯都安全。若皮膚出現大片綠色或質地明顯變軟,應直接丟棄,尤其是孕婦,更應避免食用任何發芽或變綠的馬鈴薯,以防對胎兒發育造成潛在影響。
掌握正確的食材知識,不僅避免浪費,還能守護健康。馬鈴薯雖好吃,但吃對方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