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知否大叔(ID:changjiangwenyi111)
01
沉寂多年的刀郎,出山了。
這次,他帶來了一張全新的專輯《山歌寥哉》。
誰能想到,沒有任何商業宣傳,沒有任何名人站臺,一夜間這張專輯居然在全網引發了軒然大波。
只因裡面的一首歌曲:《羅剎海市》。

這首歌,歌詞源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主要描述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國家,那裡的人以醜為美,黑白顛倒。
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裝出一副假面孔來迎合世俗,如此世態與鬼域無異。
顛倒美醜、曲意逢迎的怪癖,天下都有。”
如今刀郎將這個故事改編成歌,借古喻今,諷刺和批評意味一目瞭然。
不過,這首歌之所以能夠迅速火遍全網,是因為不少網友聽過後都認為歌詞是在指桑罵槐。
裡面有句“未曾開言先轉腚”,讓人聯想到了《中國好X音》裡的名場面——
“往往選手還沒有開嗓,導師就已經轉身了。”
無數網友表示:這句歌詞與《中國好X音》的名場面完美貼合。


更有網友對歌詞進行了充分解讀,認為歌詞直接影射了好X音中的四位導師:
“那又鳥不知道他是一隻雞”,這句被指對映的那英;
紅苗翅那個黑畫皮”被認為暗指的是汪峰;
綠繡雞冠金鑲蹄”被解讀為楊坤;
公公好威名”被認為指的是高曉松”。
有網友甚至對歌詞進行了白話文翻譯,其中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不少網友直呼太爽了:
“聽完這首歌,總算知道什麼叫文化人罵人不帶髒字了。”

這首富含神秘色彩的歌曲,從頭到腳由刀郎獨立完成,上線幾天就衝上了QQ音樂熱搜榜第一,更是拿下了點贊破10W+、留言破1W+的戰績。
可見網友之喜愛。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解讀都是網友們的理解,刀郎並未作出任何回應。
但世間凡事講究因果。
為何網友們自行腦補會覺得刀郎的這首歌是在暗指那英、楊坤等4位歌手?
這一切,還得從20年前說起。
02
與娛樂圈中不少有著雄厚背景的明星不同,刀郎算得上是個地道的“草根歌手”。
1971年,他出生在四川的一個普通的家庭,自幼熱愛音樂。
為逐夢,他曾在歌舞廳裡當過服務員,也去過酒吧駐唱。
青年時代,刀郎揹著一把吉他,去過很多城市。
旅途中的經歷與見聞,給他帶來了很多靈感,這才有了後來傳唱度很廣泛的歌曲。
2000年的華語樂壇,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神仙打架”。
前有幾乎包攬了所有音樂獎項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等,後有新生代歌手周杰倫、林俊傑、陳奕迅,張韶涵等。
還有那英、劉歡、汪峰等歌手,更是各大舞臺晚會的常客。
在這個群星璀璨的年代裡,草根出身的刀郎,就像是大海里的一粒細沙,毫不起眼。
可誰都沒有想到,這粒毫不起眼的細沙竟然有攪翻華語樂壇的能力。
那是2004年。
33歲的刀郎,帶著他的第一張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走來。
這首歌從專輯到裡面的MV都很神秘,完全沒有真人出鏡,只有漫天的白雪和深情的吟唱。

令人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張“風塵僕僕”的“土味情歌”,竟造就了華語樂壇的一個奇蹟。
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光是正版專輯就賣到了270萬張。
盜版專輯更恐怖,一度賣了近2000萬張。
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當時劉歡和劉德華這樣的當紅歌手,唱片的銷量也只是30萬張;
頂流歌手周杰倫的經典專輯《七里香》,在全球的銷量是200多萬張。
彼時的刀郎,一戰成名。
大火之後,刀郎一鼓作氣,連續推出了《衝動的懲罰》《披著羊皮的狼》《情人》等歌曲。

這些歌的主要特點是旋律讓人振奮、歌詞通俗易懂,哼起來朗朗上口。
這些歌還有個共同點:一經發行,傳唱度逆天。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不論你走在國內的任一條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刀郎的歌聲,他的歌也被稱為“音樂界的刀郎現象”。
03
郭德綱曾經說過:
“同行是冤家,在背後給你來上幾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同行。
為了名、為了利、為了打壓對手,你想都想不到的招都能用上。”
這就是所謂的人紅是非多,放在刀郎身上再貼切不過。
刀郎橫空出世後,不少歌壇的新秀老將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汪峰就是質疑者之一,當時的他還處於事業發展的上坡階段,遠沒有如今的名氣。
看到刀郎“火”得一塌糊塗,汪峰第一個站出來批評了“刀郎現象”,他稱:
刀郎現象是流行音樂的悲哀。

當時還有網路傳言,說楊坤也站出來質疑刀郎:
“刀郎的歌是音樂?他那叫音樂嗎?”

但後來得到了楊坤的否認,直播中楊坤錶示從未說過這樣的話。

網傳的還有高曉松質疑刀郎,說要是有人送給他刀郎的專輯,他一定會扔進垃圾桶。
不過這件事我並沒有找到出處,真實性無從考證。

真正被網友熟知的,莫過於那英談刀郎了。
2010年光線音樂風雲榜評選“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歌手”,其中就有刀郎的名字。
當時那英作為評委,她極力反對刀郎入圍,並直言:
“刀郎的專輯銷量雖然很高,但不具備審美標準、沒有音樂性,我拒絕他上榜。”

但是,後來網上還一度有傳言“那英說聽刀郎歌的都是農民”,這句話我也沒有找到出處。
刀郎本人也回應此事:“空穴來風”。
但這件事卻是讓那英自此多了大半的黑粉,再無法挽回形象。

總而言之,立場客觀的講:
汪峰DISS刀郎、那英批評刀郎是真的。
楊坤、高曉松的指責無處可尋、那英的“農民論”更是無稽之談。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作為自詡主流音樂代表的他們,看不上刀郎的音樂是真的。
04
我們再回到當下,細品《羅剎海市》這首歌。
這首歌的曲調頗為喜感,有種二人轉+國潮的結合,歌詞更是借古喻今、頗有諷刺意味,與以往固定印象中的刀郎有著天壤之別。
如果要說刀郎寫下這首歌是專門來洩私憤的,似乎又貶低了刀郎的格局。
批判能讓人深思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不是嘲諷他人存在的意義。
歌詞的最後一句寫道:
“這是人類的根本問題。”
一句詞,瞬間讓《羅剎海市》的歌詞脫離了個人恩怨。
與其說刀郎是在嘲弄個人,倒不如說是在嘲弄整個社會里的顛倒黑白、虛偽現象。
刀郎此番再出山,歌詞被網友們解讀為報私仇,我想這大機率並非刀郎本意。
因為在當時充滿爭議的環境下,刀郎就瀟灑的選擇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如今以他的性格,多年後的今天再來重翻舊賬,並不合理。

05
依稀記得多年前,刀郎曾講過這樣一句話:
“我想走民族化風格,是可以隨時拿來唱的,而不是放在殿堂被人供著。”
顧名思義:我喜歡創作接地氣的作品,而非所謂登堂入室的“高雅之作”。
正如一個網友所說:《羅剎海市》更想表達的是“雅俗共賞”。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刀郎和汪峰、那英等歌手的矛盾,本質上是雅俗之間的碰撞。
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此類事件娛樂圈發生過很多。
周立波當年用咖啡形容自己,用大蒜形容郭德綱;
凡客CEO陳年說100年後大家都應該記得穆旦,周杰倫肯定就是垃圾;
在歌唱節目中,鳳凰傳奇被大眾評審團直言:你們就是金木水火後面那個“土”!
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和刀郎事件本質上都屬於同一性質:“雅俗文化的碰撞”。
郭德綱曾專門就雅俗話題演繹過一個名叫《雅俗共賞》的相聲,看似詼諧幽默,實則暗含人生哲理。
這個相聲大概講述了藝術啊,就是要雅俗共賞。
“相聲要雅俗共賞,太雅了不行,雅,能雅過崑曲嗎?聽一場崑曲要抱著康熙字典一字一句的查,比在家種地還累,誰愛聽那個?
太俗也不行,于謙一上臺就把褲子脫了,那也沒人看。
所以藝術還是要雅俗共賞,于謙脫了褲子在臺上給大家唱崑曲,那就是雅俗共賞。”
最後,郭德綱用一句話收尾:“雅要雅的那麼俗,俗要俗的那麼雅”,看似讓人啼笑皆非,實則引發共鳴。

話糙理不糙,藝術沒有高低之分,無論是雅還是俗,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讓大眾能夠產生共鳴的那才是真功夫。
刀郎之所以能夠迅速走紅,就是因為他創作的歌曲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受眾面更廣,自然能夠更容易讓大眾喜愛。
對此,著名詞作家喬羽絕對有發言權。
他的代表作有《我的祖國》《難忘今宵》《讓我們蕩起雙槳》《愛我中華》《大風車》等。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
這些歌詞並沒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連旋律和節奏都很簡單,為什麼能夠家喻戶曉,甚至貫穿幾代中國人的成長記憶?
這就是大俗即大雅的道理。
在喬羽先生的眼中,寫歌詞並不是高貴神聖的創作。
他從不把歌詞看作是錦衣美食,高堂華屋,在他的心裡歌詞應當是這樣的:
“尋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飯,粗布衣,或者是雖不寬敞卻也溫馨的小小院落。”
雅就像是飯後甜點,而俗是饅頭米飯,生存必需品。
後者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如此看來,“刀郎現象”絕不是偶然。

06
在我看來,無論是大俗還是大雅,都是個人審美,我們要做的是尊重每個人的喜好,而不是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
不管是娛樂圈還是社會大舞臺中,從來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你在諷刺他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時候,只會暴露自己的人品和短處。
那些有才無德的人,註定走不長遠。
只有德才兼備的人,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而消失多年,迴歸仍是頂流的刀郎,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點亮“贊”和“在看”,為高雅之人喝彩,也為“粗俗”如吾輩之人舉杯。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正反讀書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關鍵詞
刀郎
歌手
《羅剎海市》
音樂
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