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輪流坐莊的時代裡,不斷有新的產業被稱作“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這個稱號曾經屬於汽車工業,未來很可能即將屬於機器人產業。
吳老師多次表示,“機器人產業是中國的下一個10萬億巨型產業”。國金證券在研報中也寫道,“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實際上,製造業的演進就是機器人產業的革命。
當中國消費者欣喜於用合理的價格,就能買下一臺功能齊全、質量優秀的智慧汽車產品,並將其歸功於中國製造業的進步時,也應該注意到——與智慧汽車產品通用大部分零件的智慧機器人產業,也正受益於此。
其實如果我們把視角再拉近點看,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就已不斷有機器人與遊客“奔現”:人形機器人承擔AI導遊和遊客引導任務、人形機器人在襄陽古隆中景區展演、人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登山……
這些新聞更具象化地體現了人形機器人存在的價值,也解釋了馬斯克為什麼說“未來20年會有200億—300億臺人形機器人產品投入使用”——因為機器人能夠作用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也是在最近的半年裡,關於人形機器人的報告如春潮般不斷湧現。
被譽為“資本市場先知”的摩根士丹利在今年一季度也釋出了相關報告《人形機器人100》,首次系統梳理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100家上市公司。
在摩根士丹利看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之一,而中國在該產業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佔比達到63%”。
報告顯示,人形機器人潛在的市場總規模可達60萬億美元,與全球經濟規模相當。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6萬億元,人形機器人總量達到5900萬臺。
這意味著,如果不考慮人口基數變化,相當於在2050年,中國地區平均每24個人中就有一個擁有人形機器人。

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百強企業,圖源摩根士丹利
此外,我們從圖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摩根士丹利將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分為了三大核心環節——大腦(AI晶片/軟體/半導體)、身體(工業零部件)和整合商(開發完整人形機器人):
①“大腦”環節涉及22家公司,主要是科技巨頭和晶片設計公司;
②“身體”環節涉及64家公司,生產如執行器、感測器、電池、模擬半導體等關鍵零部件;
③“整合商”環節涉及22家公司,以汽車製造商、消費電子公司、電商和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傳統機器人制造商這四類為代表。
在此,我們梳理了摩根士丹利報告中的關鍵資訊和資料,用7張資料圖和大家聊聊這個“新星產業”。

中國是主要玩家
要論中國在這個賽道上的領先地位,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
中國在技術上的優勢,直觀地體現在專利數量上。過去5年,中國共有5688項人形機器人專利,遠超美國的1483項、日本的1195項以及全球智慧財產權組織的1123項,在全球實現斷層領先。

同時,在過去的3年裡,中國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款式也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2024年,全球新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共51款,其中中國佔35款、北美地區佔8款。
隨著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邁向複雜場景應用,自然少不了技術的迭代。比如面向工業生產的,需要機器人關節靈活、擅長抓取、行走穩健;面向生活的,則需要機器人擅長用微表情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
而當一門技術開始不斷細分,這也意味著技術本身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技術優勢之上,中國企業進而獲得了成本優勢。
在百強玩家中,特斯拉是佼佼者之一,其研發生產的人形機器人產品Optimus已經準備在2025年正式投入特斯拉電動車的生產中。但在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模型下,一臺不包含驅動軟體的Optimus機器人需要5萬—6萬美元的生產成本,極其昂貴。

而Optimus的競爭型號——中國企業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G1的成本起價大約在1.6萬美元左右,在市場上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摩根士丹利在過往的報道中也曾提到:“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正在把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打下來。特斯拉也存在把Optimus第二代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到2萬美元/臺的可能性——如果他們採用中國生產的零部件的話。”
此外,也有報道稱,比亞迪、吉利等大型新能源汽車企業,已經將宇樹科技的機器人部署在工廠車間。並且在政策支援下,不少車企還會投放更多人形機器人用於生產等場景,這也有助於鞏固中國在這個賽道的技術和價格優勢。

百強玩家的特徵
在投資熱衷者的眼中,人形機器人當前處於從0—1的主題投資階段。
儘管行業仍是“初出茅廬”,但分析目前行業內的百強玩家圖譜,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這個賽道未來發展的蛛絲馬跡。
①中美分庭抗禮
在百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含臺灣地區)佔比達到了35%,美國企業佔比亦是35%,雙方可謂是“打了個平手”。
從產業鏈的三大環節來看,美國企業強於人形機器人大腦的軟體研究,中國企業則更擅長硬體技術。
22家研究人形機器人“大腦”的企業中,有13家分佈於美國;64家研究“身體”零部件的企業中,有24家位於中國;22家整合商中,有10家中國企業。

②車企相當感興趣
車企研發人形機器人技術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趨勢之一。
目前,中國的廣汽、小鵬、比亞迪,日韓的豐田、現代,以及美國的特斯拉等車企,都是這個賽道的領先企業。
成本上,車企通常將參與人形機器人研發,視作企業的第二發展曲線。在全球汽車銷售增速放緩至2.4%左右的背景下,車企透過新能源汽車等方式開拓新市場的同時,也需要人形機器人降低生產成本。
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就做過估算,車企在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成本上,要比當前一般機器人企業低三分之一左右。
技術上,車企因為底層技術和人形機器人有著極高的重合性,容易做到供應鏈的複用,同時跨界也便於提升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多元競爭水平。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2個月前表示過,“未來20年可能會繼續投入上千億元用於人形機器人”。
③晶片企業盈利能力最強
儘管只有22家企業上榜,但作為實現人形機器人自主功能的關鍵部件,晶片公司往往擁有絕對的護城河。
這種護城河很好地體現在了業績資料裡。摩根士丹利研究表明,在已知的業績資料(含預測)裡,22家主研方向為大腦的晶片公司2024年淨利潤總和約265.5百億元。
這一資料在人形機器人的“身體”和“整合商”的環節,僅為36.3百億元(64家企業之和)和208.8百億元(22家企業之和)。

智慧晶片構建機器人“大腦+小腦”
④值得關注的韓國三星
儘管韓國在上榜企業的絕對數量上落後,但三星成為了唯一一家在大腦、身體、整合商三大環節均有上榜的企業。
根據2025年Brand Finance釋出的全球500強榜單,三星集團的品牌價值為1105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六,同比上漲11.3%。這表明三星在全球品牌價值評估中依然具有較高的地位。尤其是在半導體和電子產品方面,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資料顯示,三星正在透過收購,填補公司在人形機器人版圖上的空缺。2023年,三星斥資5900萬美元買下韓國機器人企業Rainbow Robotic 14.7%的股份後,逐步擴大投資額至1.81億美元,提升持股比例到35%。
根據公開報道資料,創立於2011年的Rainbow Robotic是一家背靠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企業,他們開發了韓國首臺人形機器人“Hubo”。
此外,在三星內部,人形機器人部門也直接由企業一號人物李在鎔直接管理,可見其重要性。
⑤執行器加工企業多而不強
雖然在產品的單位價值量上遠不及晶片,但身體模組卻匯聚著數量最多的上榜公司(64家)。
而且這是中國企業的戰場,尤其是執行器部件,共有16家中國本土公司上榜,佔比達25%。
這些企業多為零件加工企業,位於產業鏈的中上游,雖普遍處於一個較高的估值區間,但從盈利視角出發,這些公司的經營能力對比其他一眾身體公司並不突出。

目前來看,投資者對機器人遠期技術突破的樂觀預期與當下企業真實盈利能力的錯位,令人擔憂。

拐點何時出現
在產業升遷的征途中,0—1往往是最難的。那麼,短期看來尚不明朗的前景中,什麼時候會出現轉折點呢?
宏觀來看,高盛認為,當人形機器人具備能夠執行多種通用任務、具備高成功率和持續穩定性、快速推理時,產業的技術轉折點可能會到來。
預計在2027—2032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品出貨量達到7.6萬—150.2萬臺時,AI機器人或許能兼具高效和穩定,而後進入市場爆發期。

在摩根士丹利看來,未來30年是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期,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10億元,快速膨脹至6092億元。
其中,最明顯的增長可能出現在2030—2034年間,最高年漲幅可能超過140%。
微觀來看,僅從中國市場而言,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佈局、盈利能力、技術核心壁壘等層面,依然需要更多對這個賽道的信任和投入。
但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的支援。比如“十五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將快速發展,並形成三大梯隊:第一梯隊粵京蘇,在產業基礎、企業、創新等方面有優勢;第二梯隊聚焦細分領域提升競爭力;第三梯隊地區突出應用引領。

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的冠軍
當然,還有一些更細節層面的參考,比如人才儲備。2024年中國高校機器人相關專業在校生突破58萬人,佔全球總量的42%。全球TOP100機器人領域高被引學者中,中國學者佔比達39%,連續三年保持全球第一。
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支援產業發展。目前,全國已建成127個機器人產業園區,覆蓋全產業鏈生態。地方政府產業基金已達87只,總規模超2000億元。2024年中央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達387億元,較2020年增長217%。
可以想象,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具備領先優勢的前提下,疊加廣闊內需市場和豐富的資源支援,都將是這項技術快速發展的溫床。
而這項技術也有可能在未來幾年,給行業、給普通消費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一如我們在春晚舞臺上,看到一群機器人轉手絹那樣。

本篇作者 |陸泓、顧寅辰| 責任編輯 | 沈曉琴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點選報名新加坡峰會襲▼一起看中企出海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