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國內健身氛圍愈發濃厚,馬拉松、半程馬拉松這類長距離跑步賽事越來越火。開啟社交媒體,常常能刷到跑友們分享的參賽經歷,城市的大街小巷也總有不少人在為比賽刻苦訓練。
據統計,全球範圍內馬拉松和半馬的參與人數都在持續上升,而這一趨勢在我國也十分明顯,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挑戰自我,用腳步丈量城市,感受運動的魅力。然而,在這股跑步熱潮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心臟驟停。
近期,JAMA上發表的一項研究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為我們深入揭示了長距離跑步賽事中心臟驟停的相關情況。

研究人員透過多渠道廣泛收集資料,像比賽完賽記錄、媒體報道、與賽事負責人的溝通、美國田徑協會的相關記錄,還有對倖存者及其親屬的訪談等,對2010-2023年美國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心臟驟停的發生率、死亡風險以及發病原因進行了全面探究。

從研究結果來看,在這期間總計29311597名完賽選手中,出現了176起心臟驟停事件,涉及127名男性、19名女性,還有30人性別未知。對比2000-2009年的資料,心臟驟停的發生率相對穩定,每10萬名參與者中大概有0.54-0.60人發病。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心臟性死亡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從每10萬人中有0.39人降至0.20人,病死率更是從71%大幅降到34%。

進一步分析發現,性別和比賽距離對心臟驟停的發生有著顯著影響。男性的心臟驟停發生率遠遠高於女性,每10萬名男性中有1.12人發病,而女性每10萬人中僅有0.19人。在比賽距離方面,馬拉松比賽中的心臟驟停發生率(每10萬人中有1.04人)要比半程馬拉松(每10萬人中有0.47人)高不少。
關於心臟驟停的病因,在128名資訊較為明確的個體中,只有67例(52%)能夠確定病因。其中,冠狀動脈疾病是最主要的病因,佔比達到40%(27/67),而且這類患者的存活率較高,27例裡有25例成功存活(93%)。以往被認為是常見病因的肥厚型心肌病,在此次研究中並不多見,僅佔7%(5/67)。另外,還有17例(25%)屬於病因不明的情況,被歸類為不明原因或屍檢定義的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
研究還指出,心肺復甦時間和初始心律與患者的生存結局緊密相關。心肺復甦時間每增加5分鐘,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2倍;要是初始心律為無脈電活動或心臟停搏,死亡風險更是會飆升至2.5倍。

表 2:2010-2023年美國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比賽中已確認身份的跑步者心臟驟停和死亡的確診病因
總的來說,儘管參與長距離跑步賽事的人數在不斷增多,但心臟驟停的發生率並未明顯上升,同時死亡風險還大幅降低。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急救措施的不斷進步,比如旁觀者心肺復甦的廣泛普及,以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更易獲取和使用,使得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機率顯著提高,和那些配備AED的公共場所情況差不多。
不過,2020年後心臟驟停發生率出現了略微上升的情況,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具體原因,但推測可能和新冠疫情期間醫療保健利用減少有關,這導致一些潛在的心血管疾病沒能及時被發現和治療。
對於國內熱衷於馬拉松和半馬的跑友們而言,這項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賽事組織者需要進一步完善急救方案,合理設定AED的放置點,保證在關鍵時刻能迅速取用,還要加強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急救培訓。跑友們自己也不能掉以輕心,賽前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心血管健康檢查,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者其他危險因素的人群。日常訓練也要科學合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過度訓練給心臟帶來過大負擔。
跑步是一項能讓我們收穫健康和快樂的運動,但只有重視安全,我們才能在賽道上盡情奔跑,享受運動帶來的美好。期待未來,隨著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長距離跑步賽事能變得更加安全,讓每一位跑者都能順利完成比賽,實現自己的目標。
參考文獻:
Kim JH, Rim AJ, Miller JT,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30, 2025. doi:10.1001/jama.2025.3026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