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Arthur Chen
來源 | 一杯咖啡
ID | coffeecenter
不知從何時起,大家對草根逆襲、權貴秘聞等故事,已經失去了興致,
而生活中被人視為“窩囊廢”的存在,反而成為“新寵”。
比如,以演員雷佳音為代表的影視圈“窩囊廢”賽道就備受關注,
這不“寶總”胡歌在今年,也成功闖進了“窩囊廢”的圈子。
他在電影《走走停停》中飾演的角色,便是一個標準“窩囊廢”:
大齡、單身、失業,生活無著、靠著父母“啃老”。
我想這背後的社會心理大概是,經過這麼多年,大家已經看清楚了,那些逆襲和宅鬥,距離自己的生活太過遙遠,也就不再幻想了。
反而“窩囊廢”們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需要關心,甚至可能不得不面對的。
當下,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與其盼望生活變得多麼美好,不如祈求自己的生活不變得更糟,
亦或者能在一個註定很糟的局面下,也不要太過頹廢、潦草,太失魂落魄。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麼胡歌的這部《走走停停》便能給你一些啟示。
以下是我觀後的一些思考,結合影片分享給大家:

人總要走到這個階段
去接受自己的平庸無奇
很多人會說,這種想法有點消極,一個人怎麼能做個“窩囊廢”呢,更不要說心安理得了!
這當然是有前置條件的。
從人的心理發展階段看,人到中年,就要接受自己的平庸無奇。
雷佳音也好,胡歌也罷,他們扮演的“窩囊廢”,以及他們的實際年齡,都是35朝上的中年人,這不是偶然。
人在更年輕一點的時候,即人在二十多、三十出頭的時候,大概不會有這種自己可能是個“窩囊廢”的心態。

因為這個年紀的人,恰恰處於有著雄心大志,有著漫天浪漫的年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
1、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即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2、找到自己在人與人關係中的位置,即一段有相互依戀的愛情,來實現自己的情感寄託。
這兩個任務都很重要,而且就是在這個年齡階段比較有可能實現其中的大部分。
超過這個時間週期後,雖然也有可能發生奇蹟,
但大部分人無非是在承受這十多年的結果,並且在這個結果之下繼續生活而已。

事實上,這正是35+以上的人,面臨的主要心理任務:
1、接受過去歲月的選擇,並承受帶來的結果。
2、接受自己不太可能再有突破性的人生改變。
自己過去給生活勾畫的美麗畫卷,如果還沒實現,那麼絕大部分已經不可能實現。
3、然後,在這樣的現實中,自己該如何繼續生活。
如果告訴一個更年輕一點的人,你要如何接受現實,既很殘忍,也不符合他們冒險和探索階段的心理。
這就是不要給年輕人建議的原因。
但是,當一個人進入到人生的中年,恰恰需要的是接受“幻滅”,如果繼續還是整天做春秋大夢,反而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
電影《走走停停》中胡歌飾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走到了人生中年。
之前有著許多的雄心壯志,然而生活走到這一步,就是要來面對“幻滅”這道功課。

電影中,他以為小時候同學們給他起的外號“cong cong”是“聰明”的“聰”,並且以此洋洋得意很久。
直到中年偶遇同學才發現,原來是“蔥”,因為自己頭髮豎起來的樣子,像一顆洋蔥。
這就是人生的“幻滅”時刻。
你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優秀,別人可沒有那麼欣賞你。
你很平庸,很平平無奇。接受這一點,很殘酷,因為那一刻,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人圍繞你轉,會為你想這想那,他們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活。
你沒有那麼大的本事,佔據他們的腦海,成為他們崇拜的物件。
甚至,你連讓自己崇拜的本事,都沒有。
這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妄自菲薄,而
是一個人的心智走到人生中點,該有的成熟表現。
因為,今後的一切決策、一切情緒,要依託這個基本判斷展開了。
如果繼續“幻想”,繼續以為自己很厲害,以為可以有很多擁躉,反而會鑄成大錯。
而且那個時候,沒有人會再包容你,因為已經過了那個可以被人因為年齡原因包容體諒的年紀。
除了心理發展階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一個人再優秀,再努力,也很難脫離他所處的環境,這也是需要認清的現實。

這幾年,知名作家卡夫卡在全球都很火,因為很多人都發現,自己的人生正經歷“卡夫卡時刻”。
什麼是“卡夫卡時刻”?
卡夫卡在他的經典作品中,無論是《變形記》,還是《審判》、《城堡》,都把主人公置於這樣一個境地:
在他們的頭頂上籠罩了一種更高不可測、更有力的力量,是這股力量左右了他們的人生,而他們自己的努力與之相比非常弱小。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處在這樣的境地中,便是自己的“卡夫卡時刻”。
個體發現自己的弱小,以及發現有著更宏大的掌控力量。
這種人生體驗正是許多人這幾年的切身感悟。
《走走停停》中胡歌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北漂編劇,很努力地寫作了十幾年時間。
他是沒有才華嗎?
不,他的不少作品,恰恰被用到了一些電影的橋段中,而這些橋段恰恰是讓觀眾捧腹大笑的那些。
但是,他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卡夫卡時刻”:
別人用了他的橋段,但是不付費,也無處說理。 他討要別的工作的報酬,別人早就給他拉黑了。 去找別的工作,別人看到他的年齡,就退檔了。 ……

而這對映的恰恰是不景氣的影視行業,以及國內對編劇職業長期的不重視——
當然,對整個創作群體的智慧財產權就沒有多麼重視過。
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想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是很有才華的,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嗎?
別人只會覺得你是一個很可笑的人,太拎不清“形勢”了。
你是可以有點小才華、小聰明的,但是與更宏大的力量相比,這些不過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在這個層面上,一個人也要接受自己的平庸無奇。
坦然接受“卡夫卡時刻”,接受命運的荒誕,安心做個時代的“窩囊廢”,是許多人當下的心理功課。

要安心做個平庸的人
不那麼容易
然而,一個人要心安理得地做個平庸的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走走停停》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心安理得做個平庸的人,至少需要這樣:
1、一個能夠包容你的小環境。
大環境你很難左右,而且會深刻影響你的命運走向。
愈是如此,我們愈發需要給自己營造一個抱持性的小環境:
這個小環境,可以允許我們躺著不動,不用那麼積極處事。 這個小環境,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情感關懷。 這個小環境,可以給你一些支撐力量,讓你覺得生活還是有人在支援你的。
一般來說,這是一個人的家庭。
《走走停停》中,就有不少篇幅是關於胡歌飾演角色的家庭:
一個看似嚴厲,但是能夠拉下面子替兒子去找工作、給兒子在家裡幹事業騰地方的父親;

一個可以告訴兒子,混不下去就回來,在家悉心照料,提供冷暖,並且積極支援兒子幹事業的母親;
一個看似嬉皮笑臉、打打鬧鬧,但是在大事上態度堅決支援哥哥的妹妹……
也許在外人看來,這些人好像讓胡歌飾演的角色,有了“窩囊”的資本,
否則他不可能這樣“清閒”生活,畢竟迫於生計,也不能如此“躺平”了事。
但是,這樣的環境,恰恰就是這個狀態下的他所需要的啊!
人很難一直都是筆直向前,總要走走停停的嘛,
那就需要一個允許自己停下來的港灣,能夠船舶靠岸、休憩、整頓……
藉此機會,我也想做個提醒:
當下,或許有許許多多這樣需要“走走停停”的人,他們不需要你告訴他們:
你是多麼優秀,你不要放棄,你可以做得更好……
諸如此類不痛不癢的話,反而會被他們解讀為,不能允許他們脆弱、不允許他們休憩,脆弱和休憩都是可恥的。
你如果真的想幫助他們,就安心做好“港灣”的功能。

2、關起門來,使勁折騰,亦或者折騰完了,去好好生活。
電影中,胡歌飾演的角色,在“家裡蹲”的時候,用了大量的時間,去拍攝根據自己寫的劇本改編的電影。
一大家子,還有幾個老年人,一股腦兒忙活這個在外人看來有點摸不著頭腦,
而且顯然可能性很低的事情,這一段內容,也頗為觀眾詬病。
這種拍電影的情節,是多麼脫離大眾生活啊!幹嘛要專門來這麼一段呢!
然而,如果代入一下這個角色,理解他過去十幾年的時間,都是作為一個失意的編劇。
他最主要的技能和知識框架,都是關於影視方面的,便可以理解——
他為何人到中年,在感情和事業都失去之後,仍然選擇執意去做這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他需要自己親自來終結自己的“夢想”。
人是有“未完成情結”的。
也就是,沒有做到的事情,沒有得到的東西,總是會想著念著,而對做到和得到的,往往會選擇性忽視。
因此,如果心中總是執念“未完成”,很難心安理得去做個“窩囊廢”。

如果一個人要真正放下,就必須去做點什麼,去“完成”:
這裡的“完成”,並不是指結果如何,而是要有去完成的過程,如此才能了斷這個“未完成情結”。
胡歌飾演的吳迪,正是在拍攝“完成”自己這部片子後,開始更“腳踏實地”——
開出租車為生了。
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只有“折騰”過這一輪,一個人才能真正安心接受自己確實完成不了什麼,或者只能完成到什麼境地。
否則那個“不甘心”時時作祟,也無法坦然生活。
因此,如果你想折騰,就去折騰吧,這樣你才能更坦然餘生,否則餘下的生活,都會是不安生的。

能做個好的“窩囊廢”
其實是很高的評價了
值得一提的是,“折騰”,是侷限在自己家裡,不波及他人,也就不會因為一己之私,傷及無辜。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己的夢想,無論實現與否,自己揹負,成本豈能轉嫁他人?
雖然,現在有太多這樣心態的人了!
很多人覺得做“窩囊廢”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殊不知,做個好的“窩囊廢”,其實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這樣的人存在:
1、騙:靠著欺騙,把他人的成果據為己有。
《走走停停》中,劉儀偉飾演的電視臺小領導,就是這樣的人。
明明是另一個主角高圓圓做出的成績,他靠著甜言蜜語、權力威逼,最終摘了桃子,自己走向了領獎臺。
這樣的人有什麼大出息嗎?
這種獎項,多如牛毛,有誰會真的記得你呢?
這種人,本質上也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窩囊廢”而已。
但是,這就不是一個好的“窩囊廢”。
比起這樣的人,胡歌飾演的吳迪這樣不靠掠取他人成果,自己有什麼就是什麼的人,更讓人安心。

2、偷:靠著不守規矩,竊取他人的東西。
劉儀偉這種至少還要下點“功夫”,現實中,有些人更是狗屁倒灶。
電影中,有一幕場景,在如今的上海等大城市並不少見:
失業的胡歌,和一群老年人一起排隊,去領商家派發的免費雞蛋,所謂“薅羊毛”大軍。
我所在的上海街頭,這樣的“大軍”,在武康路,在愚園路,在新天地,在人民廣場,在各大商圈都時不時出現。
與電影略有不同的是,排隊的年輕人,不會只有胡歌一個,而是一大群。
事實上,就胡歌這樣40開外的年紀,在其中不算年輕的了。
你可以譏笑他們,大好年紀,把時間浪費在排隊上,去領取這些沒有多大價值的小東西。
但是,至少他們還是靠自己的體力和時間,並沒有動什麼“歪腦筋”。

他們並沒有因為自己生活不如意,就去偷拿別人的:
看到別人點的外賣在貨架上,就拿走自己食用; 看到別人桌上放著什麼好東西,就隨手“順”到自己包裡; 看到別人房間門口擺放的快遞,看到好的就自己拆開拿去用……
我並不是在說什麼天方夜譚,因為後者也是在城市的角落裡,三不五時正發生的。
我都聽聞,甚至自己就被人這麼“順”走過。
做個自食其力的“窩囊廢”,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為還有很多人“沒有下限”。
3、坑:我不會管你過得好不好。
電影中,胡歌和高圓圓飾演的角色,應該是有過好感的。
但是最終兩人沒有進一步發展,最後高圓圓和另一個成功人士結婚,並且有了孩子,電影就在這裡謝幕。
這令人唏噓,但同樣也值得“稱道”。
從胡歌飾演的角色出發,他自己過得並不好,他無法給出什麼保證,
不想拉另一個人“下水”,所以他選擇不推進這段關係,讓關係在這裡戛然而止。

當然,他也可以誇下海口,可以生米煮成熟飯,可以先挖個坑把別人帶溝裡……
現實中,這樣心態的人,也並不少見:
他們不會理會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別人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會不會讓別人過得不好。
他們可能是這麼想的:
我的生活也無人顧及,為何要去顧及別人?
我的生活過得不好,為何要讓別人去過好日子呢?最好你們都來陪我不好過!
這樣的心態是“陰暗”的,但也反襯出,做一個心安理得的“窩囊廢”已經有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了。
至少他們能夠坦然接受命運對自己的安排,然後依然祝福別人擁有更好的人生。
這種“窩囊廢”的日子,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就這樣一輩子了。
如果是一輩子,也並不可怕,因為:
你可以繼續走走停停,不用被鞭策而活。
高興了,就往前進兩步,也可以就停在這裡,都蠻好的。
祝福你,每個心安理得的“窩囊廢”!


與其在忙碌的生活中內耗自我,不如慢下腳步感受內心的聲音,學會接納自我。
關照內心,多愛自己多一點。
如果你正在經歷個人成長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由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你一同探索自我,引導你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
👇👇👇